•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卡罗尔2015

    卡罗尔2015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英国2015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凯尔·钱德勒,杰克·莱西,莎拉·保罗森,约翰·马加罗,科里·迈克尔·史密斯,凯文·克劳利,凯瑞·布朗斯汀 

    导演:托德·海因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夹缝中活着,小春

    • 更新HD

      弗兰克和洛拉

    • 正片

      春光乍泄

    • HD中字

      单身汉1999

    • HD国语

      明月祭君心电影版

    • HD中字

      死在西部的一百万种方式

    • HD

      梦境2024

     剧照

    卡罗尔2015 剧照 NO.1卡罗尔2015 剧照 NO.2卡罗尔2015 剧照 NO.3卡罗尔2015 剧照 NO.4卡罗尔2015 剧照 NO.5卡罗尔2015 剧照 NO.6卡罗尔2015 剧照 NO.16卡罗尔2015 剧照 NO.17卡罗尔2015 剧照 NO.18卡罗尔2015 剧照 NO.19卡罗尔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改编,由于题材敏感,最初出版社还拒绝发行。之所以叫“盐的代价”,因为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欲。而在本书中它隐喻了女主们的处境: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长篇影评

     1 ) 世间纵有Therese千万,难寻Carol唯一

    原文发在weibo。做了很细小的调整。发到这边。

    ==============================

    下午在电影院三刷完Carol,想来是时候好好的再写一篇影评了。而且是一篇Carol视角的影评。大概是看了太多人一边说着Carol实力撩妹,膝盖拿走,一边碎碎念着她是个渣攻。又或者大批的迷妹们一边被小白兔水汪汪迷恋的眼神感动的一塌糊涂,一边又抱怨着不知道Carol爱Therese啥,或批判着Cate过分刻意的演技。然而就像Cate说过的,电影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激发你的情绪,思考,感官。所以我无意批判他人的观点,这是想从我的角度出发,聊一聊Carol到底为什么爱,怎么爱,又爱的多深。

    很多人说,Carol不过是Les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但是,不管从什么程度上来说,Therese都不符合那些霸道总裁文里的傻白甜女主设定。人家不傻不白,老实说也不甜。而这些恰恰是Carol喜欢她的地方,也恰恰是Therese被形容为flung out of the space的原因。她年轻,没什么历练,第一次和Carol约会各种紧张显而易见。但是比起50年代的大多数传统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嫁人,成为某某人的妻子,Therese不愿意。Therese不愿把自己定位在某某人女朋友,某某人妻子这样的角色上,她只想成为她自己,至于自己是怎么样,她一直在寻找。而这种不依附与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自我认定也是这部剧里三位女主最相似,或者最有共鸣的地方。

    1. Therese: 和Richard第一次吵架的起因是,Therese决定继续往摄影师方向努力,于是告诉Richard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她的摄影集。然而Richard完全不care,直接打断,转了话题。而摄影师是Therese对于自己的定位之一(而不只是在商场卖娃娃)

    2. Carol:Harge第一次出场时,他邀请Carol去某个party,他说:xxx的妻子邀请你…还没说完就被Carol打断,说:是Janette,xxx的妻子叫Janette。这里充分表现Carol多么反感用xxx的妻子来描述一个人。

    3. Abby:Harge圣诞节闯到Abby家要人,说Carol不在家,不和自己一起,就一定和Abby一起。Abby说,是啊,你花了十年时间确保Carol的一切都是关于你。这里也表达的Abby是多么反感这种将禁锢在丈夫身边的婚姻。

    4. Therese+Carol: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被问到是否做摄影师。当时Therese的回答不是太有自信。但是Carol说,既然你想要,那么就去做,去努力,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天赋。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细节,我想表达的就是,没错Carol和Therese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其实他们的自我认定是极为相似的。这不正是成为伴侣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嘛。

    虽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和Therese不同,Carol最开始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些调戏的意味在。这也就和不少人说的“Cate前半段的举手投足都看得出可刻意,后半段才发挥好 (从weibo上抄的原话)”搭上了。因为刻意的不是Cate,而是Carol。这种刻意也随着Carol自己的越陷越深慢慢消失殆尽。没错,最开始,从初遇,到第一次午餐,到送礼物,Carol的每一个眼神,撩头发的动作,居高临下俯视的姿态,都是一种刻意的调戏与勾搭。她喜欢Therese,并且一眼看出这孩子对她的痴迷,她甚至知道,自己不用全力以赴,就能得到Therese的欢心。Cate用精妙的演技表达出了Carol最初的那种带着强烈挑衅意味的漫不经心。最好的演技大概就是用来演一个演技有些差的人吧。但是是什么时候,这种漫不经心,这种刻意消失了?是在电话里说“ask, me, things”的时候?Therese送唱片的地方?还是两人试香水的暧昧桥段?又或是到最后的亲吻?又或者当时霸道的把新相机+胶卷丢在人家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游戏了?老实说,我不知道,也许Carol也不知道。对Carol来说,当她明白过来时,才发现不知道哪一刻起,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要调情,她对Therese的宠溺不再只是捕猎前的诱饵,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和她一起时的快乐,都是那么真实,而非最初时那般拙劣的演技。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吗?爱上就爱上了,又有哪段爱恋可以清楚的列下一二三的呢。而这种从有好感,调戏勾引,到最后的沦陷的过程,被导演,编剧,演员衔接的近乎完美。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电影,却被誉为年度最佳之一。它把爱这种抽象的情绪,用镜头,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眼神,用那些藏在只言片语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表达的清清楚楚。

    然后就要来说,Carol到底多爱Therese。Cate在一个采访中提到的Carol的爱。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年龄,Carol比Therese更有经验。爱是什么感觉,和同性相爱时什么感觉,这种爱的风险,后果是什么,作为母亲的感情等等,Carol清清楚楚。这些其实都是包袱。相比较而言,Therese就像每一个曾经的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Therese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没有任何包袱,因为不知道为爱受伤的痛楚,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去爱。但是Carol是在背负这些所有的后果,了解了这些所有的得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就像两人面前其实都是同样一份爱,而对于Therese,她看到是一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Carol。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触及,于是全力以赴的往前奔跑。而对于Carol,她面对的是一座悬崖,以及悬崖对面的Therese。在爱面前,她甚至失去的选择的能力。奋不顾身是她必然的结果。Carol为这份爱所赌上的是她的所有:家人,孩子,自尊。然而在最后的“I love you" 里。她失去了一切。

    Carol本人又是骄傲的,在公开场合,她的头永远是略微向上抬的,导致她在和别人对话时总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但对于Therese,Carol爱的也许没那么自信。我们曾经玩笑的说,整部片子大概就是由无数个“would you”+ “Yes”组成的。但是你也许没注意到,每次Carol在向Therese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邀请的时候,她的目光都是向下的,而非直视。这种不自信在两人回到NY后,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出来时,表现的更加明显。有意思的是,她在发出约会邀请时,那封信的开头依然是那么直截了当的“would you”,但和之前所有的见面,约会不同,这一次她早到了。镜头里的她打完电话,还是那么看似从容高傲的离开电话亭。转身看到正在入座的Therese。座位上Carol的大衣暗示着她早早就到了。所以当时Carol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写的“松了一个口气”吧。之后饭桌上对谈的每一个细节大概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爱。但是不跑题,聊回最后一次的“would you”。和之前一样,这一次在她在描述新房子,以及发出邀请时,她眼神统统是往下的。更明显的是,她略微的语无论次,以及怕被人拒绝时最常用的一招,先把自己给拒绝了(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当得到拒绝的答复时,Carol发出了第二个补救的邀请。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聚会。而这一段邀请里,我看到的是Carol急促的呼吸声,闪烁的言辞,想微笑却只是微微扯动的嘴角,以及那快要哭出来的眼神。她不是在邀请,而是在绝望的乞求(顺便插一句,比起在律师办公室情绪爆棚的那一幕,这里隐藏在完美无瑕看似若无其事背后的崩塌才是Cate真正秀演技的时候)。当面对沉默时,Carol的那句That's that里,她已经放弃了。所以我不觉得最后那句I love you是为了让Therese重新考虑而增加的筹码,或者在无计可施后抛出的最后一击。这句话之所以这么震耳欲聋是因为,当Carol来见Therese前,她已经放下所有,抛弃了过去的自己(孩子留给了前夫,房子卖了,开始工作),她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在Therese面前,这场赌博,Carol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Therese的爱是她所有赌注,以及现在的她所唯一拥有的。所以那一句I love you是她在认定自己输了之后,把自己唯一剩下的那份爱,那份赌注,也放下,交给了Therese。也就是为什么Cate不止一次提到说,她觉得,如果Therese没有回心转意,Carol的结局也许会是自杀(虽然理性看来,Carol的人设并不至于会使她走到这步)。因为离开餐桌时的Carol,不管她掩饰的多好(和Jack打招呼以及告别时从容),她是一无所剩的。

    Carol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当初抛下Therese,从而得到“渣攻”的美誉。于是作为强迫症的我,必须要来说下,为什么Carol所做的正如她信里说的那样: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来换取Therese的幸福,而她当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当时Carol的选择并不多。我脑洞也不大,感觉比较合理的就下面几种:

    1. 无视Harge的威胁。继续和Therese一起。这样结果是直接了当的:立刻失去Rindy,并且不可能有任何缓和的余地。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在Therese出现之前,Rindy是她的全部。如果Carol可以头也不回,就这么放弃Rindy的话,我不觉得她有能力好好爱Therese。

    2. 一边处理和Harge的官司,一边继续偷偷和Therese一起。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在阴影下的爱恋永远是对双方的慢性自杀。这样和把Therese当作见不得人的情妇有什么区别。就像Carol信里说的,Therese还年轻,她的面前有无限可能,Carol若只是为了两人一起,而把这段关系不死不活的拖着,才是真的自私,不顾Therese。

    3. 原剧情走向。事发之后,Carol从来没有怪过Therese。而我很喜欢那场Carol在车里安慰Therese的戏。尽管有着无限的温柔。她并没有把Therese当作小孩,或者傻白甜那么哄着。在Carol心里,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所以她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平复,只需认真的陈述这事实:“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很含蓄的告白。你爱我,我全然接受,因为我也爱你。这不是你的错。分离的伤痛对于Carol同样是致命的。而她同时还要面对伤害Therese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失去女儿后生活的无望。最重要的是,她不像Therese那么年轻,一切可以从头来过。然而,两人关系走到这步,Carol毫无怨言。她爱的很坦荡,哪怕面对律师与前夫,她也绝不把Therese当作一段不堪的过去。而再次出现在Therese面前向她发出邀请的Carol,是一个虽然有些破碎,但是准备好了的Carol。没有藕断丝连的过去,没有恼人的犹豫不决,干净利落把爱摊放在Therese面前。也是这样的爱和坦荡,让我觉得,她配得Therese所有的一往情深,以及每一句的“yes”。

    最后,愿所有的Therese都能遇到那个Carol。而如果你有幸是那个Carol的话,也请你可以勇敢温柔对待那个对你一往情深的Therese。

    =============================

    屁话那么多,结束前还是要感谢所有的主创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整部作品从原作,编剧,女主,制作人,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女性,而导演是妇女之友Todd。这样的成果才能让优秀的女性电影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与其吵吵嚷嚷着个人奖项,我更希望电影本身可以拿一些BP的奖项,以及Box Office可以有好看的数字(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肤浅!和你魔一样,一切朝钱看!!!)

     2 ) 就算哪里也抵达不了,凝视也可以终身陪伴

    这是一篇迟到了3个多月的观后感。即使那时所能看到的还只是枪版渣画质,《卡罗尔》一样轻松从第一个跟拍的长镜头就击中我。当它描绘了爱,就有爱。接下来的三个月,等着蓝光版的同时一遍遍循环原声,看完了原著小说。

    它是会被一直放在心里惦记着的电影,是一小块柔软。就好像一月初的时候有天一个人走在热带午后的阳光下,《Opening》的提琴声又响起,瞬间清凉静默,揪心感堪比《Summer Palace》里的《Solo Por Tu Amor》,都是面对时屏息凝气的河流。听着它,只想要弯腰蹲下。

    若说它是部缠绵悱恻的电影,不如说无疑更近乎艺术上的灵感。它伸出温柔的手揪住你的心,用嘴唇碰着耳垂低语,它与你无条件的亲密。

    这是一个旁若无人的故事,其他角色都被淡去(即使在原著小说中有着完整的表述),只有两个人的深深凝视。看了几遍,始终觉得存在着一个 什么 ,却没法说出。直到想起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才明白。

    在《卡罗尔》里,作为观众的我一直为“自己“的缺失而稍觉遗憾。这段感情太完美,细节和角色都丰富到不再有可补充的想象空间,甚至容不下观众自然而然的代入感。应该存在一个第三人的视角,亲密又观望这两人的视角,让由眼神和温度组成的密度爱情有梯可攀,成为固体的现实效用。

    斯普特尼克,村上君说它在俄语里是 traveling companion 的意思——‘旅伴’。孤独的炽烈的卫星旅伴。同样讲年轻女孩对年长女人的爱恋,暮色中摇曳着及膝白裙走下石阶的敏,与目光如炬优雅魅惑的卡罗尔。苦于写不出作品的写作者堇与不会拍人像的摄影师特芮丝。相同的旅行经历与相似的错失。村上的清爽与托德·海因斯的粘稠,长茎植物与阴雨天气。

    《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第一人称的“我”,正是这样的存在。对堇怀有深深的爱恋,确认因为她而扩展了所属世界的外沿,被她所信赖,却不对作为男性的“我”怀有兴趣。“我”是堇与敏感情的唯一知情者,甚至比两人还要知晓其中含蕴。(当然也是小说心理描述的主要依托者)。因为有“我”这一完整的形象,《斯普特尼克恋人》得以从另一较为冷静视角叙事,“我”是读者进入作品时的栖身之所,也是所能到达的最近距离。于是那时看完小说我说:“觉得自己偶尔是堇,更多时候是’我’,但从来不是敏。”

    也是因为有了《斯普特尼克恋人》文字的准确描写,才可以将《卡罗尔》中的情感成字成句。甚至,这样的对比较电影改编与原著小说的对比更加有趣。因为它不仅仅是情节对照,更多是情绪共鸣。

    初次约会吃饭,特芮丝要服务生照着卡罗尔点的餐给自己也上一份。堇也是如此,学敏的样子拿起酒杯小心翼翼啜一口葡萄酒。

    卡罗尔对特芮丝说:“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堇对敏说:“这以前,我一次也没考虑过要成为自己以外的什么人。但现在有时很想成为你那样的人。”

    《斯普特尼克恋人》里讲“我”质疑堇对敏的感情:

    我开口道:“你在敏身上感觉到的是性欲这点不会有错?” “百分之百没错。”堇说,“一到她面前,耳朵里的骨头就咔咔作响,像用薄贝壳做的风铃。而且有一股想被她紧紧搂抱的欲望,想把一切都交付给她。如果说这不是性欲的话, 我血管里流淌的就是番茄汁。”

    以此再看特芮丝的从不拒绝和抿着嘴的坚定神情,便总在幻想她此时耳朵里的声音。

    还有一处,原著里写到特芮丝意识到自己的变化。变胖了一些,但是脸庞越来越小,,她感到高兴,为自己越来越成熟。村上的写法是:

    “最近的你,一次见面一个样,越来越难认了。”我说。
      “正赶上那种时期。”她用吸管吸着果汁,像说与己无关的事。

    女王自不必说,每一个细节都性感得让人动弹不得(尤其是对妹子们来说),鲁妮·玛拉的表演也有着文学性的优美。在副驾偷偷打量卡罗尔时眼中的惊喜,对坐要给卡罗尔拍照时边撒娇边不自觉的一跃,卡罗尔走后下车奔向路边呕吐。还有每一个痴迷的眼神。

    不得不说到两个人的床戏,看时全部的观感都是感动。唯如此,这段感情才是完整的。村上这样写堇与敏:

    敏不知如何回答,正犹豫着,堇已伸出手,握住她的手。手心也有汗感。手暖融融软乎乎的。随后,堇双手拢住敏的背,乳房贴在敏腹部偏上一点儿的位置,脸颊放在敏双乳之间。两人长时间以如此姿势躺着。这工夫,堇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敏以为堇要哭,但似乎哭不出。她把手绕到堇肩上,搂近一些。还是孩子,敏心想,又孤单又害怕,渴望别人的温存,像紧紧趴在松树枝上的小猫一样。
    堇把身体往上蹭了蹭,鼻尖触在敏脖颈上。两人乳房相碰。敏咽下口腔里的唾液。堇的手在她背部摸来摸去。
    “喜欢你。”堇小声细气地说。
    “我也喜欢你的。”敏说。此外她不晓得怎么说好,而且这也是实话。

    与卡罗尔所说的“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功效完全一致。

    村上容易写情感的退潮或者说是冷静,每当这时,故事就退居到迫切想同自己的汹涌欲望单独相守的“我”。在对琐事的不厌其烦的细致描写中完成自我建设。即使有时结论仍是“我是多么的需要堇。”这在《卡罗尔》里面被表现得很淡。托德·海因斯的情感退潮,是隔着玻璃、镜头、人群、画外等介质,脱离空间存在感的疏离。此时的特芮丝更像经过了一场高烧后的清醒。

    不管是在新的一天起身归拢这颗以孤独为养料运转的行星的残片,还是特芮丝脚步踉跄的穿过人群走向卡罗尔。就算哪里也抵达不了,凝视也可以终身陪伴。

     3 ) 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

    看过Carol两周了,我依然会想,女人间的恋情果真都像电影里那样美吗?一定不是的。《穆赫兰道》里的恋情有许多是痛苦。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的恋情也许是美的,但更多的大概是毁灭性?其实我并没有看过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虽然我爱Lea Seydoux。

    所以Carol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描绘女性间恋情的电影。个人感觉Carol似乎是好莱坞大银幕上第一部以正面笔触认真描绘女性间恋情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它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

    纵然它的历史地位已不可超越,要命的是它还拍得这么美。Carol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它的美令我落泪令我震颤。

    然而我并没有经历过女人间的爱情,凭什么被打动至此呢?对此我们只能说,爱情就是爱情,无论当事人是谁。爱情永远有令人心颤的力量。

    我爱Todd Haynes勾画的那个50年代的世界,也是冬天,也是临近圣诞节(studio把上映档期安排得多巧妙),百货商店里的灯光闪耀着,Terese站在柜台后面,戴着圣诞老人的红帽子,沉静却似乎带着几分哀愁。我们随着她的目光看去,Carol立在玩具火车边。那是一见钟情吗?后来我一直在想。想象中怦然心动的爱情似乎就是这样子的。

    两位女演员都太出色了,而我爱此片中的Rooney Mara胜于Cate Blanchett。Terese是个让人猜不透的令人着迷的姑娘。她冷静,自知,似乎在安然地等待,然而内心一定是澎湃如火山般的。Terese应该是个涉世未深的姑娘,但她的涉世未深也是让人琢磨的。She is her own person。她初次去Carol家里作客,却默默地在厨房里准备茶点,她简约的话语背后全是对Carol安静的依恋。她为什么爱她?回头想想Cate Blanchett的Carol。我最爱她的波澜不惊,她的经验和从容,还有她似乎潜在的疯狂(看到结尾发现其实并没有)。她的生活正驶向最莫测的未来:离婚,失去对女儿的抚养权,然而她永远举止优雅,妆容精致。似乎她已见过人性和生活中最艰深的角落,然而这些不足以击倒她,却成为她魅力的一部分。她开车来接Terese,对前来送行的Richard说,“Terese对你评价很高”。傻小子听罢只管高兴去了(你爱的姑娘就和女士谈恋爱去了哟呵呵)。更让人难忘的是电影开头(即临近结尾)餐厅的那一幕,一位Terese的熟人冒失地破坏了两人最珍贵的一刻,而且见鬼了,这熟人又是位傻小子。Carol温婉地笑着和傻小子问好,从容地起身告辞,临别时在Terese肩上一按。然而我们看见Terese的神情,便知道这肩上的一按非同寻常。Terese在颤抖呢,心中全是排山倒海的感情。

    本片的叙事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举重若轻。那些安安静静的试探承载了多少暗底下的波涛汹涌呵,这便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力。她们的相互吸引是那样明显,让人感到空气简直要被电穿了,所以当Terese毫无犹豫地答应与Carol一起离开纽约,我们作为观众只感到欢欣鼓舞。还有那个关键的新年前夜,Terese轻声低吟说“take me to bed”,我觉得这真是近年来好莱坞银幕上最性感的时刻,比James Bond出场的相似场面性感一千倍。

    除了对两人的感情描绘,本片还有三点值得一提。其一,它对生活和人的复杂性没有遮掩,而全是亮给我们看。Carol是复杂的,Terese是复杂的,其他人物如Carol的丈夫,Carol之前的恋人,追Terese的男孩子们(Richard,在《纽约时报》办公室里吻她的男生)各个立体可信。其二,复杂的女性成了电影的真正主角。我们看到的是她们的心理和行为如何推动故事的进展。她们的形象是鲜活丰满的。而相对的,男性角色在本片中全是陪衬,不但是陪衬,而且甚至是和女性角色对立的,给女性们设置障碍的绊脚石:Carol的丈夫和Terese的追求者Richard自不用提,长相creepy的私家侦探面目可憎,尤其在餐厅里高声叫Terese打断二人会面的男人,观众一定觉得他可恨极了。我猜这大概反应出原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对男性的态度(她也是女同性恋),而且也反映出50年代男女的社会地位差异。试想:如果Terese的男性熟人朋友看到Terese在餐厅里与一位男士共进晚餐,他敢不敢冒失地高声叫她的名字?当然不敢。第三,本片把浪漫和悬疑的气氛揉合得极好。悬疑主要来自我们对Carol会做出的行为的猜测。她看上去似乎像是会做出疯狂事情的女子,然而看到最后我们发现并没有。我猜这也是原作者的功劳,The Talented Mr Ripley有同样的氛围。而Carol会给我们这样的联想大概和Cate Blanchett在Blue Jasmine中的表演有关。

    最后不得不说,音乐真好极了。原声配乐是Carter Burwell的杰作。音乐主题由钢琴引出,带着不安和寻觅,随后加入单簧管,孤寂,憧憬和欲望揉合进来,到后来,旋律稍稍奔放起来,美得令人感动。女性的爱情也应该这样绽放。此外配乐里用了大量50年代的名曲,crooners的轻歌曼舞,为电影氛围增色许多。本片的音乐总监是Randall Poster,从Rushmore到Grand Budapest Hotel的Wes Anderson电影音乐都是他帮着选的。我真想知道他的record collection是啥样。

     4 ) CRUSH

      看了carol在纽约的点映,一连两场,几乎满座。电影院6个厅里有四个在放carol,不禁感叹纽约人民在文化活动这件事上超高的幸福指数。你想看的,你想见的,只要穿过难以置信的肮脏与拥挤,都能见到。看完电影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极其懵逼的状态下,站在寒风中等机场巴士,忍着一天没吃没喝的饥肠辘辘排队安检,这些场景现在回忆起来显得格外模糊。而清晰是,电影院里一对又一对沉默的情侣,为爱情流眼泪的男男女女,还有该死的忘不掉的爱情。首先做个总结陈词,谢谢海因斯,谢谢女王,谢谢麻辣妹子,谢谢纽约,谢谢感恩节。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场万人齐心的梦,是近期感受到的最壮阔而又细腻的事情。

      然而故事还是那个俗套的故事,无非是性向摇摆的多金中年白富美与不满恋爱现状的文青小白兔之间的牵绊和拉扯。一见钟情,共进午餐,互生好感,结伴旅行。做陷入爱情的人都会做的事——做爱,亲吻,伤害,挽回。很多侧面或正面的小细节都处理的很好,比如小记者对therese说“你应该多拍拍人”,比如therese和男友之间关于boy’s love的争论,比如女王把手搭在therese的肩上时therese无法掩饰的紧张,再比如妹子读了carol给的分手信自己跑到草丛里吐。不得不说,todd比女人更了解女人,有些小场景一出,少女们纷纷捶胸顿足,恨自己怎么就没有过如此真实而又铭心的恋爱经历。

      有一幕给我印象格外深刻,是发生在carol抛下therese消失在旅行途中之后。carol坐在出租车里,正在赶去一个类似于庭外调解的小型会面。路上行人来去匆匆,carol望向窗外,看见了therese,穿着红色的毛衣格子裙,手中拿着黑色的小本子,穿过人群与车辆。与不久前曾经伤害过的恋人偶遇,她看不见你,你久久凝视,凝视着极力克制住的情感,凝视着她也凝视着自己。caol的心理转变发生在一瞬间,真实,克制,不说一句,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内心却如同千万波涛汹涌着,冲击过早已瓦解的堡垒。在这里,cate为所有人奉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面部表情变化,眼神里的隐忍,呼吸间的紧张与压抑——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完美到令人发指。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崩溃,也是重生,它发生的极为突然,却让你如此深刻的体会到命运的定数和爱情的魔力。有了这一段的铺垫,自然有了后面在调解会议上她的一番话,承认和therese之间发生的事情,不抵赖,不妥协。她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最后一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不会再妥协了。如果你执意不允许我见女儿,我们可以上法庭。但那样我们会变的ugly,我们都不是ugle的人,不是吗。”说完,carol哭着走出调解室,抛下其实无辜的丈夫,和一段再也没有意义的婚姻。其实这里关于ugly的说法是很有趣的,可能正是由于carol与前夫之间并没有太多单方面的情感,才会以ugly来定义整件事的未来走向,有种旁观者叙述故事时的清白与掌控力,又透露出婚姻生活的种种无奈与无力。也是因为这里,才更能对比出carol和therese情感间的交互,深刻,以及不受控。

      或许是看戏的过客过分敏感,太过痴心;或许是妹子超越年龄的演技(感觉凭这一部麻辣可以轻松拿到所有最佳女主,有几幕她比cate演的还要好),让自我代入变得极为容易与自然;又或许是导演的恶趣味,巴不得全世界的女人都因为cate弯成一盘蚊香(恶趣味这件事有证可循,详见nyff采访和cannes记者见面会,对于“中国女生看过预告片都变弯”的反复强调)。总之电影会让人产生一种持续力超强的crush,更致命的是你可能会发现这场crush是个无头案,既不是对therese也不完全是对carol,好像只是迷恋上了一种氛围,在现实中不可见,在电影中又转瞬即逝。但只要抓住了,便是掉入了不复的深渊,久久难以抽离。于是心心念念着再看一遍只看一遍,却可能不自觉又反反复复琢磨了好几十回。而充满胶片感的一帧帧画面,是这场集体暗恋的源头。

      不得不说,电影用16mm摄影机拍摄呈现出的明显的粗粝感,在电影院里感受的应该是最为深刻。复古拍摄手法的运用,也让一切感情的流动变的缓慢,宁静,克制。和原著不同,therese的设定从舞台设计师变成了摄影师。基本上胶片机不离手,也有一场在暗室里冲洗照片的独角戏。她把照片纸放进药水里,用夹子再加出来,抖落下水滴,然后久久凝视着照片中的carol。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胶片的质感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触碰感,而影片里的人,也触碰着用胶片机拍摄出的照片。情欲的流动,不再仅仅局限在电影里。todd通过这个改编,创造出一种看似不可能的纽带,让一些东西从carol的一颦一笑滑落到therese的每一张照片上,再一转,自然的流进每一个电影院里观众的心。你要问我这些究竟是什么,我不太想说。因为这是一种隐秘的恋爱的心情——不可能之可能,每一个电影观众都曾深深幻想过的极为致命的不足为外人道的bad romance。

      我不否认有人指出的carol被过誉,因为的确它只是一部完美的水准之作。题材讨巧,演员惊艳,拿捏的恰到好处的复古,这一切让它在起点比其他电影高的同时也丧失了一种生气与惊喜。然而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在于,在克制与爆发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所有人都凝神屏息的站在这个平衡点上,以小格局来放大人类与人类之间最最普通的情感。同性爱的挣扎与抗争被弱化,最浓烈的笔墨都献给情感的摇摆。这是优点还是缺点,争辩在看完电影后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没有人能抵挡住todd的特写。每一支烟,每一次转身,每一次欲言又止沉默不语,每一次眼神交汇意乱情迷。这是每一根发丝都生机勃勃充满爱意的美,这是寂寞世界上最远离天堂的天堂,这是每一个失魂人拼命寻找的归途与故乡。

      就让画面停止在最后的对视。当装饰统统撕去,彼此赤裸相对。好像有什么东西悄悄从你身体里升起,然后又重重落下。你带着它开始奔跑,身处千万个陌生城市,身处千万个房间,身处荒无人烟的小岛,身处地狱,身处天堂。


    随手丢一个结合个人经历的观后感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528243740/

     5 ) FLUNG OUT OF SPACE 纪念我的疯狂。

    在参加了一场Carol的映后discussion后,为了这半个多月来看的七次Carol,决定写一遍长篇的分析来纪念我的疯狂。 从十一月二十七号Carol在英国直接进入全面院线上映以来,在Curzon看了第一场以后就一直像着了魔一样的在谢菲尔德每一家上这部电影的电影院都看了, 当然也跟我确实是办了很多家会员卡所以很便宜有关啦。 观影效果最好还是Curzon,银幕大厅小,设备新颜色正,相比起来Cineworld的颜色有点灰,我不觉得那个是Todd想要的效果。Anyway, 总的来说就是会从电影的剧情,人物关系,摄影,剪辑,音效/音乐,主创采访来记录一下Carol这样一部注定成为经典的电影。 人物关系 Carol 和Harge Harge第一次出场是在邮局送信的同时, 注意到他从不自己开车,都是司机接送, 下车时说了一句, Won’t take too long. 可以感觉到这个人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Carol看到Harge第一反应是, 你来早了。到后面Harge不按说好的把Rindy提前接走也是,显然这些事经常发生让Carol很不爽。最能表明Carol对Harge的态度的一句话在Harge让Carol和他一起去参加Jeanette的party时用的是someone’s wife, Carol马上纠正说,是Jeanette. 就这一句话就能说明为什么Carol和Harge要离婚。所有两人出现在一起的场景,Harge对Carol说话永远都是,I don’t like you干什么干什么,I would like you to 干什么干什么, 其次就是他提出的大多数要求都是Mother’s idea. 那么Caro对Harge 到底爱不爱呢?书里Carol是这么说的, 到了那个年纪,好像该结婚了。电影里也对Therese说她用的香水是Harge结婚之前送的,之后就都一直用这款了。 所以,在某一刻至少结婚时, Carol肯定是爱过Harge的, 至少很喜欢他,觉得能和他生活, 但事实证明是Carol Handle 不了这种only be someone’s wife的感觉。不过这也是那个年代的男人对待女人的一种方式, Carol很不喜欢, Jeanette说她丈夫不喜欢她抽烟, Carol的回答是,“So? you like it.”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Harge对Carol的爱,包括要把Rindy从Carol身边带走都是带着让Carol打消离婚的念头的,这个人控制欲太强,家里的管家肯定经常给他打小报告说Carol又和Abby在一起了,他是能感觉到的, 但是就像他对Abby说,“I love her” 。Abby的回答: “ I can’t help you with that.” Harge当然爱Carol了,谁能不爱,只是你爱不起。 Carol 和Abby 书里Abby第一次出现是在Carol的房间, 是以照片的形式, 足见Abby对Carol有多重要, 书里是她们俩从4岁就认识了, 电影里改成了10岁。电影里第一次出现是Harge说Carol总和Abby在一起, Abby是俩人离婚的原因之一,Carol对Abby的依赖是就算取消了和她的约会也还是要她开车送她去和Harge一起参加party,足见两人有多好。显然两个人还是爱着对方,Abby虽然说Then it changed, it changes。 Abby还是对Carol最重要的人, 就算是遇到Therese以后也仍然是。 Therese 和 Richard Richard其实和Harge很像,他觉得自己很爱Therese, 想娶她,但就是有一种我他妈都让你嫁给我了,你居然不感动? Therese对Richard不管是在书里还是在电影里都是没有爱的,不爱他,但不讨厌他,觉得Richard对她的好让她压力很大,很烦他,但是又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办。尤其是讨论Love的那一段,对Richard说爱她的反应,是厌恶和不解,那里麻辣真的是演得很好,归功于天生一张嫌弃脸。Never in love, until you. 挺能让人感动的话, 但Therese听着就是不爽。书里是Therese和Richard上过两次床,但都不是很愉悦,电影里是表示没有过,either way,Therese 对Richard的感情仅限于不讨厌,但大部分时候很烦他。如果没有Carol的出现,或者Therese是个宇直,那也不会和Richard走下去,可能和Dannie的可能性都能更多。简单的说,不爱你,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Therese 和 Dannie, Phil Therese喜欢这两个人一定比Richard多,和这两个人相处不让她有那么大的压力, 首先,和Phil, Phil帮她修相机,给她推荐工作,speak highly of her,但是都是出于朋友情谊。然后和Dannie, Dannie在电影里出场的几次都很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了Therese看清自己对Carol是爱。Dannie带她看工作室,介绍她进Times工作,告诉她应该be more interested in human, “ We all like certain people, you like certain people right? And others you don’t. And you don’t really know why you’re attracted to some people and not others, the only thing you know is you either are attracted or you’re not. It’s like physics,bouncing off each other like pin balls”. 然后Dannie亲了Therese, 几乎能想象就是这一刻,Therese wish it was Carol. Therese 和 Abby 这两个人怎么说呢?不能说是情敌吧,但都是爱着Carol, 书里其实有几处小暗示是Therese和Abby很像,都是深发色,都爱吹冷风,都爱Carol. 但两人是互相不喜欢的,Abby在书里约过Therese吃饭,免不了俗套就是不希望Carol受伤害之类的话,对Therese说 You win。Therese对Abby是有些怕有些嫉妒的。相比起来电影处理的更好,减少了很多Therese和Abby的冲突,电影里的Abby是更希望Carol能够幸福,也很关心Therese. 但年轻气盛的Therese还是几乎没有给Abby什么好脸看,还问她为什么恨她。其实就Therese对Abby的态度来说,她们俩是真的很像,Abby对待Harge的态度也是这么强硬,也许Carol觉得Therese还是有点像Abby的, 毕竟we all like certain people. Therese 和 Harge 这俩人在电影里就见过一次面,很让我感到奇妙的是,当Carol和Harge在窗外吵架时,Therese在屋里放大了音乐声,并且还给了特写,Therese不想介入Carol的婚姻矛盾,不想听到,可能就是根本想忽略Harge这个人也不一定。书里还有Therese问Carol关于Harge的问题,电影里就只有一句Harge是你丈夫吗?反而的Therese更在乎Carol和Abby 的关系。Harge在看到Therese和Carol在家很生气的问Therese是怎么认识他老婆的然后第二天就提交了sole custody, because of morality clause。 Carol 和 Therese Carol和Therese好像有很多能写,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写起。对于这两个人,我真的觉得电影改编的很好,就像Cate说电影让Carol活的立体了,而不是像书里面是活在Therese的想象里。书里Therese每次看到想到Carol时的内心活动都很多,麻辣真的演的很好,真的能感受到Therese对Carol的那种迷恋。但更想先说一下在就电影里展现的Carol对Therese的情感,Carol第一眼看到Therese是站在柜台后,她看到Therese盯着她看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一定有想起19岁时的Abby, 所以她才选择走过去和Therese说话,然后一步一步的,领着Therese进入她的世界,Carol看似胸有成竹的,但是在吃饭时问Therese要不要周日去她家的紧张,以及那句著名的Flung out of space都能看出Carol没有她表现的那么自信,甚至会在看到Therese小时候的照片后坐在沙发上哭起来,当然大部分是因为她女儿的原因,但也是因为Abby说 she’ s young. Carol给Therese的分手信尤其展现她在这方面的不自信, 她说Therese seek resolutions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she’s young. 唯一能做的就是 release Therese. 她很自信的是觉得不再和Therese联系,挂断Therese的电话, 回去接受心理辅导,这一切做了她还能过得很好,能赢回女儿的监护权, 但是就坐在出租车的看到Therese路过的那一瞬间,全都白费了,Carol看到Therese的那一刻她笑了,然后决定放弃女儿的监护权要和Therese在一起。还能说什么呢?她内心觉得自己是Therese年轻时候要寻找的resolutions and explanations,但还是放弃一切想要和Therese在一起, 所以,有些人觉得Carol对Therese太胸有成竹了,我并不这么想。Therese对Carol的感情在书里铺垫的很好,但是因为书里是主要在以Therese的视角描写,电影里就更直接了当了,Therese看到Carol的第一眼就沦陷了,都不知道默默的开了多少自己和Carol的脑洞,比如书里说两个人开车进隧道的时候,Therese希望两个人就这样死在这,就能永远在一起了(这一部分的蒙太奇做的太好了)。读完Carol的分手信回到家,Therese就开始洗照片,全是Carol, 然后鼓起勇气给Carol打电话在被挂了以后说了两遍I Miss You以后感觉在很努力的move on, 开始在Times上班,穿衣做事都越来与像Carol,但不如说是像Abby更多一点,电影里处理的最好的就是把Therese最后去参加的那场Party和Carol的刚开头参加的那场Party作对比,同样是冷眼看着所有人,同样是自己溜到一边去抽烟然后和人说话,最后剩自己一个人在窗户边抽烟然后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Carol决定Get away for a while, 可能那个时候就想和让Therese和她一起走了,Therese的决定是去找Carol,不要move on. 其实还有好多能写的,但是觉得关于他们电影里表达的非常直白,Carol在车里放的那首You belong to me, 和这首Therese在店里给Carol买礼物时的背景乐简直就是Therese的内心写照。 I can't resist you, what good is there in trying What good is there denying you're all that I desire Since first I kissed you my heart was yours completely If I'm a slave, then it's a slave I want to be。 ( GEORGIA GIBBS "Kiss Of Fire”) 摄影 Carol 这部电影这么美,Ed Lachman的功劳真的很大,也提了好多奖拿了好多奖了。 Super 16 mm的整个颗粒感在Curzon的屏幕上真的是太有感觉了,从开场的下水道盖镜头往上跟着Jack一直走进Carol约Therese见面的地方,第一个感觉就是,有点贵。基本上整部片子的大部分镜头都是跟,就跟着演员,不切镜头。 但只有Carol和Therese说话的时候是用了大特写,两个人分别和其他人讲话的时候,最多也就是近景。 所以说这部电影就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很直白, Carol和Therese一起出现的唯一没有用大特的场景就是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吃饭的那一场,所以马上就制造出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就有了和对方远一些了的感觉。最大的特点还有就是拍倒影,两个人在车里,除开大特写就是从窗户拍,窗户上印着路边的树的倒影加上两个人的脸,有点太美丽。 Carol去check out, Therese 在火车上哭,Therese和Abby吃饭,两个人在party上抽烟,都是拍窗户的倒影,或者从窗外拍,然后就大光圈,大光斑,整个气氛营造的特别好,不是像那种,看啊,我这个镜头多特别多创新,而是看的时候都不会想到说很仔细的去想这个镜头为什么要这么用,很自然把人往里带入。 不知道昆丁的新片70mm到底有多屌,或者The revenant的场面有多宏大,在我心里如果都提了奥斯卡,不管结果怎么样,Carol的摄影都赢了,没有大场面的都是小细节,拍的每一帧都能让人好像置身其中,而不是宏大场面的风景画。 剪辑 Todd 从Mildred Pierce 开始和Affonso Gonçalves合作,也让Todd的作品不让天鹅绒金矿和I’m not there形式感那么重了,也就是主流了,我感觉。不过就Carol来说,用这种主流的剪辑方式绝对是对的,如果玩形式那整个感觉就都不对了。Todd在采访里说最爱的就是对隧道那一段蒙太奇的处理,那一段确实是很惊艳,尤其是加入的那一帧Therese开场时在出租车的样子,太大胆了,谁敢这么玩?(蓝宇,哈哈,不知道是不是从蓝宇取经了)当然这也就不知道到底是导演还是剪辑的意思了。 其实剪辑没什么好说的,剪辑和摄影真是相爱相杀,摄影做的太好,长镜头用的好,真的就没什么剪辑能发挥的空间,唯一能玩的也就是拍的两人的大特写,在这种情况下,能把隧道那段做的那么精致,也是赢了。 音效/音乐 Carter Burwell 也是从 Mildred Pierce 开始和Todd合作的。 Carol的音乐已经到了洗脑的地步,基本上看完脑子里就一直回想着, 也拿了好多原声奖了,没什么好说的。音效会显得弱一些, 和剪辑一样,音乐做的太好了,没什么空间去做任何音效,就规规矩矩的就行,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背景音乐洗脑着。 主创采访 其实主创的采访在不同的场合回答的问题和答案都差不多。总结一下就是,12年前Carol就是一个电影项目了,Phyllis Nagy把小说改编成了剧本,但是没资金,没投资,没市场,后来Cate加入这个项目(虽然还有很多很复杂的各种制片人了之类的,导演也跑了),Cate把这个项目介绍给Todd,然后麻辣长大了,duang,大家决定开开心心的拍起来了。 对这个电影所有主创人员的一致口径都是,这是第一部最后两个lesbian没有自杀或者一个人变直的小说啦,blabla... 最有价值的还是Cate说的电影把Carol从Therese的想象中拿出来,给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线,麻辣说chemistry不是你能创造的,有就有没有就是没有。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访问是在伦敦电影节上的记者发布会,制片人Elizabeth Karlsen说,很可惜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和中国这一类的地方不能发行。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就在此了,Carol拿的奖赚的钱越多,就越能改变未来的电影市场,这样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为这类电影投钱,这也是Cate加入这个项目的原因。Pillow talk 前几天不是说,终于有好的lesbian film了,不知道怎么react嘛,well, there will be more.

     6 ) An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卡罗尔》无疑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美的电影。电影摄影的每一帧都如此考究细腻:倒影的车窗,相机的胶片,人物的每一个表情,都细致入微。开场的长镜头,伴随着一个男子穿过纽约街巷,把我带到了Therese和Carol重逢的桌前。两人欲说还休,正经历着最难的抉择,却被这个陌生男人冒昧打断。Therese随之搭车离开,车窗上倒映着Therese的脸以及纽约的夜色和灯火,回忆从此缓缓展开。

    在电影如诗般的语言中,《卡罗尔》的故事娓娓道来。Todd Haynes的导演才华再一次在《卡罗尔》中得到体现,他似乎总能对女性的感情有着精准的捕捉,从《远离天堂》里Cathy Whitaker(Julianne Moore饰)和黑人园丁的跨阶级的爱情,到《幻世浮生》里Mildred Pierce(Kate Winslet饰)和女儿情人之间的伦理悲剧,Todd Haynes的叙事和选角都让人惊叹。《卡罗尔》的美,不仅体现在摄影的复古优美,配乐的切合动人,叙事的流畅自如上,更重要的是两位女主的选择。Cate Blanchett的女王气质贴合Carol的优雅和自信,她穿着毛皮大衣,身上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香水气息(Cate也在代言阿玛尼的香水),从容的微卷的金发和原著《盐的代价》中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电影中Cate饰演的Carol在和丈夫在调解庭内的一幕戏,让人对Cate的演技再次膜拜。她在短短两分钟内爆发出的退让的恳求、逞强的尊严以及同归于尽的威胁,瞬间为她争取了今年年底各种大奖的提名:别忘了她刚借《蓝色茉莉》拿到奥斯卡影后。而Rooney Mara一点也不输给Cate,她把一个19岁的年轻忐忑,情窦初开,既慌乱又勇敢的Therese演活了。《盐的代价》里故事的叙述都是靠Therese第三人称的视角完成的,所以Therese的感情变化其实是撑起剧情起承转合的主线。Rooney做到了,从Therese第一眼在Frankenberg百货看到Carol起的一见倾心,到之后她为爱情沉醉痴迷又为突变惊愕慌乱,以及最终她追逐梦想终在Times任职时像鲜花一样绽放美丽,她的表演如此真实,无不向观众证明她的戛纳获奖实至名归。她或许会是明年奥斯卡最有力的获奖冲击者。

    电影《卡罗尔》对原著《盐的代价》有少许改编,电影很巧妙地将原著中Therese的爱好从舞台设计改成摄影,无疑对Therese对Carol的暗恋般的心情有更好地体现。而在Frankenberg初遇的那双“遗落”的手套,相对原著中Therese直接寄上贺卡问候,显得更顺理成章,算是一个神来之笔吧。

    电影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台词是Carol初次约Therese出来,对她说的一句话,她说: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你真是一个奇怪的女孩,像是个天外来客。这句话很难直译,仿佛Carol在说Therese像是个外星人,又或指Therese经常思维飘忽神游物外的特质。之后Carol和Therese公路旅行,在她们的一场性爱戏中,Carol又对Therese说,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你像是从宇宙中飞来的我的天使。我觉得,这应该是全片中Carol除了“I love you”之外,最发自内心的表白。

    在Indiewire对导演Todd Haynes和两位女主的采访中Cate说道,我深深记得那句台词,电影试图展现那个时代女人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就像是男人们主宰着的运行轨道之间的时空,她(Therese)缺少和人的联系,时而错过一些人,当她终于和Carol相遇,她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Todd则说,正如Cate所说,这宇宙指的是未知的恋爱的概率,你身处其中却全然不知是否对方也和你有一样的感觉,这应该是对“flung out of space"的最好的定义:你对你想了解的人的无法预知。这也恰好是两个主人公性格中无法预测的部分。

    我很庆幸Haynes拍了这部电影,因为《盐的代价》作为一本女同性恋作家写的女同性恋文学作品,应该交由一个有把握完成她的人来拍,这才不枉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在书出版后40年后才承认创作。和《天才雷普利》 以及《火车怪客》的惊悚相比,《盐的代价》更需要的是勇敢,一份敢于追求真爱的勇气。在两年前《阿黛尔的生活》大放异彩之后,这部《卡罗尔》虽少了令人咋舌的真实的性爱,少了轰轰烈烈敢爱敢恨的现代爱情,却多了彼时生活在“同性恋矫正”高压下人们追求真爱的勇气,虽不完美,却格外精美。倘若她能在这半个多世纪过后,这“同志仍需努力”的,同志群体依然需要争取平等的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些勇气,或者哪怕只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到女同这个群体,或者更而甚之,只是让人们看到爱情的不同的可能性,我们都应该满足。谁也不能预知谁会是你宇宙中的下一个天使,跟随内心或许才是找到出路的唯一途径。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据说写影评的人好多都有相似的经历:http://www.douban.com/note/127456246/

     7 ) 卡罗尔———托德海因斯的意淫

    看了十遍,不吐不快。

    在冲奥加题材加导演加编剧的多重保险下,虽然白天看了8个小时视频都快吐了,回到家后还是打开卡罗尔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要紧,我用了一个星期,大概看了十遍,从手机小屏幕渣画质,到大荧幕,所有能看的设备几乎都试了一遍,耐下性子,平心静气的看。看什么——看这个片子有什么可以看的!!!

    别笑,真的。

    然而至今,我都没找到看点。用某人的话就是:不抓人的戏不是好戏。那么,卡罗尔不是一部好戏。

    近乎两个小时的剪辑,缓慢的叙事,无非是讲了《多金少妇爱上我》的故事,又名《少妇的自白—同性情人和孩子之间的抉择》,好了,Fin. 别的没了。

    特芮丝和卡罗尔的故事基本上是脱离了社会背景而存在的,虽然卡罗尔的丈夫一直在纠缠,然而卡罗尔的丈夫一踢就倒的特质实在是让人出戏,整个事情是脱离了社会现实而存在的。女同小说和电影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脱离现实,一不小心就成了矫情狭窄的玛丽苏个人幻想,一句从美艳御姐口中说出的“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任何一个弯掉的妹子都会扑上去吧,如果这个情节换成郭敬明来拍,估计又会被骂惨了。当然这事儿得赖原著海史密斯这个意淫狂。我想,如果换成迪士尼来改编成动画电影或许比真人电影要好很多。

    私以为,电影的意义在于引起观众的思考或者共鸣,然而这部电影很难引起观众的反映。(当然,纯粹看演员颜值的粉丝除外)我实在看不懂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卡罗尔从头到尾的貂皮大衣和特丽莎显眼的花色帽子象征意义微乎其微,他们真的是“道具”啊!除此之外,从头到尾复古的滤镜,几乎多此一举的倒叙,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两位女主的对视每一次的差别也特别小。恕我视听课和电影理论课没有学好,实在看不出东西来。我竭力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迷妹,然而无济于事,是的,女王的大红唇和傲人的曲线也救不了这部电影。

    天鹅绒金矿的时候,托德海因斯选对了题材,他用他的视觉才华柔和传记奉献给我们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

    然而这一次,我只想说:海因斯你在你视觉美学的海洋中过足了瘾,可是,你把观众当什么?

    ——————————————————————————————————————————
    有的豆友提出,他被这部电影的细腻所打动,如果是这样,我推荐李宋喜一的同性题材作品《夜间飞行》来感受一下细腻感情的影像化表达。

    ----------------------------------------------------------------------------------------------------------------------

    诸位看官,如果你觉得这篇评论没用的话,能留言告诉我你为什么觉得这部电影优秀吗?只是想了解一下,谢谢!------2.25更新:大家怎么不说说你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呢?要做一个和这部电影有关的项目,所以请各位留言觉得我说得不对的看官,能在表达你的不满时顺便说说你觉得这部电影究竟哪里优秀吗?一个一个发豆油或者回复不过来呀!在此谢谢大家了!------3.19更新:作业已提交,引用了大家的部分观点,再次谢谢大家的留言!

    评论第二页电梯//movie.douban.com/review/7713428/?start=100#comments

     8 ) 起雾的玻璃窗之后

    毫无疑问,《卡罗尔》在视觉上有出众的细腻美感。影片的摄影风格节制,冷静,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仿佛每一帧都可以被定格为精致优雅的画报。相较之下,《卡罗尔》的剧情似乎偏弱,被许多人评价为格局小,新意少,只是专注的讲述了一段隐秘深刻的爱情,而无更多对社会的注解与批判。

    然而我认为,《卡罗尔》的格局并不小,它对政治和社会的批判只是没有在剧情大纲里直接表现出来而已。

    实际上,电影的美学形式和内涵并不应该被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卡罗尔》对“大格局”的野心,恰恰体现在一些电影构图的小细节里:镜头下那些看似空洞的精致布景,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象征,使电影表达的内涵远不限于剧本故事本身。而这其实才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独特魅力。

    比如,《卡罗尔》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取景角度:镜头常常是透过玻璃窗望向迷蒙的人物或城市街道的。那么这时常隔在视线中的玻璃窗应该被怎样解读呢?


    1. 女性的困境

    《卡罗尔》中的确没有激进的政治宣言,也没有热血的抗争,有的只是两位女主角之间静水深流的爱。然而,即使没有露骨地政治性批判,影片许多小细节都微妙地暗示了50年代美国女性的“不自由”。

    鲁尼·马拉所饰演的百货公司售货员特芮丝在初见凯特所饰演的富裕家庭主妇卡罗尔时,调笑地说着,我很乐意带你去看我爱的火车模型,但现在我只能被困在这个洋娃娃专柜后。

    当卡罗尔为了与女儿相见,只能同丈夫的家人一起用餐,她不断辩解着自己见的是心理理疗师而非医生。似乎在用一种间接隐晦但又毫无退让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同性爱倾向并不是疾病。而极为讽刺的细节是,此时餐桌旁的电视里,某位名人正激昂地演讲着“自由”的美利坚所拥有的那个“自由”的未来。

    50年代的美国女性已经拥有了选举投票权。但发生在60年代的,致力于解救中产阶级女性于家庭主妇命运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还远没有席卷美国。而一直要到80年代,女同性恋的权益才被纳入女权主义的讨论范围内。这些在法律上已拥有选举权的女性,看似已经身处在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然而卡罗尔显然并不“自由”。尤其当法律指认她的同性爱是道德问题,并剥夺她见女儿的权利时。

    所以,当特芮丝坐在男性友人的汽车后座,隔着起雾的玻璃窗望向纽约夜间的街道和愉悦的行人时,或是当她站在卡罗尔家里,透过窗户望见正与丈夫纠缠吵闹地卡罗尔时——镜头的语言都是极富深意的。

    表面上看来,她望向的“自由”的城市空间,或是她默默爱恋的人,就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但如果她真的伸出手,触摸到的只能是冰冷的窗玻璃。



    卡罗尔在与特芮丝分开后,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幻觉和困境:她坐在汽车的后座,透过玻璃窗看见身着红衣的特芮丝行走在窗外的街道上。她的渴望已经近在咫尺,但她并不能真正得到。她能做的只有静坐在车里,继续前往裁决她命运的听证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玻璃窗可能象征着一种自由无拘束的幻觉,一种伪善的囚禁。换句话说,50年代的美国给女性开了一张“平等自由”的空头支票,自由对她们来说看得见却摸不着,她们依然在社会限制的眼光中周身不得动弹。而《卡罗尔》中频繁出现的玻璃窗意象,则是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了类似的政治批评。

    <图片1>



    2. 都市人的孤独

    但是,电影中的玻璃窗显然远不止一种解读的方式。在我看来,除了女权政治相关的批评之外,玻璃窗这个意象还使《卡罗尔》有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性思考。

    电影中有两组相似的镜头,出现在卡罗尔两次与法律系统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失败交涉后。镜头里,卡罗尔独自站或坐在落地玻璃窗后,窗外大街上匆匆行人的身影也隐约倒映在玻璃上。

    于是镜头记录下的是一个忧郁的错觉:在窗玻璃的平面上,卡罗尔的影子与窗外行人的影子叠在一起,似乎正身处在窗外行人的包围之中;然而事实是她独身一人,与城市的人群远远相隔。这其实正是都市生活中人最容易产生的情感。穿梭在城市空间中的都市人每日要遇见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然而个体的孤独却始终难解。



    与此同时,卡罗尔与特芮丝身为陌生人的一见钟情,大概是对城市偶遇最浪漫的想象。但是电影并没有用很浓烈的笔墨刻画她们变得亲密的过程,一切是克制而隐秘的。

    《卡罗尔》仅用几个简洁的场景就描摹出她们的心意相通:在卡罗尔与丈夫争吵后,我们看到的是她没有泪水的悲伤。然而目睹了一切后的特芮丝乘火车归家,身旁的窗玻璃上却影映着她哭泣的脸。

    一个简单的镜头就已经述说了所有。特芮丝的悲伤显然是与卡罗尔的一种共情。虽然此时她与卡罗尔只是仅见过三面的“陌生人”,她却仿佛感同身受着卡罗尔的痛苦,并代替她流下了眼泪。

    由此看来,在《卡罗尔》中,玻璃窗的意向是复杂的:它既映照了城市人群的孤独,也成为了照出都市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其实都不仅仅局限于两位女主人公之间所谓“私人”的爱情。这些细节所投射的其实是一些社会性的情感:“城里人”的孤独和对知己的渴求。这个“大格局”的主题在电影史上早已被讨论了千万遍,但《卡罗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注重视觉美感的隐晦处理。没有过多义正言辞的说教和矫情烂俗的桥段,孤独和爱都通过精妙的摄影构图和玻璃窗这个视觉主题来呈现,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

    <图片4>

    3. 电影艺术本身

    然而,也许在大部分电影观众看来,《卡罗尔》中的玻璃窗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本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巧用玻璃窗的光影来拍摄的镜头,《卡罗尔》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并能让人置身一种怅然的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无论是特芮丝手中的相机镜头,还是用以拍摄电影的相机镜头,都可以看做是一扇“玻璃窗”:特芮丝透过相机看到卡罗尔摄人心魄的美。而我们作为电影观众,透过托德海因斯的摄像机,看到的是一个能牵动人心弦的光影世界。

    托德·海因斯本身就是一个影迷。他与所有观众一样,深深地迷恋着电影艺术的光影。《卡罗尔》复古的质感来源于胶片电影的独有魅力,同时也是导演继《远离天堂》之后,又一次对50年代好莱坞通俗喜剧大师道格拉斯·塞克的致敬。

    关于塞克的电影,最著名的莫过于对比感强烈的配色。《卡罗尔》的色调是同样大胆的:从片中鲁尼·马拉常戴的那顶鲜艳的红黄相间的毛呢帽,到凯特·布兰切特雍容的衣着中点缀着的鲜橘色丝巾,总能成为纽约阴沉的冬天里亮眼的风景。

    除了塞克,《卡罗尔》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公路旅行也像是对著名女权电影《末路狂花》的致敬。只是与《末路狂花》中摧毁男权的旅程全然不同,当卡罗尔在愤怒中向偷窥她的私家侦探举起枪,那把枪里却并没有子弹。显然,在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下,卡罗尔与特芮丝并没有成为维权先锋。但海因斯用电影独特的美学形式书写了她们最美丽的感情,和最沉默的抗争。

    无论是从女性主义角度的批评还是对城市生活的复杂刻画,《卡罗尔》首要顾及的从来不是政治正确和煲出正能量心灵鸡汤。影片的出发点始终在人与人之间的隐秘感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觉得《卡罗尔》拘泥于儿女情长。然而我欣赏托德海因斯的视角,因为我也认为,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只有人的感情是永远无法被定义的变量。无论多么“大格局”的政治抗争和社会批评,都起源于个体因不愿放弃私人情感而勇敢突破禁忌。

    在电影的结尾,当特芮丝终于在宴会的人群中走向卡罗尔,这一次她的视线里终于没有了玻璃窗的阻隔,也没有了她的相机,她坦然地走向了卡罗尔。手持摄像摇晃的镜头从她的视角望出去,我们看到卡罗尔的微笑。

    * 部分原文投稿于《大众电影》杂志

     短评

    鲁尼玛拉是个被低估的演员,她拥有如此美的样貌,不需要这样好的演技,有这样好的演技,不需要拥有如此美的容颜。

    3分钟前
    • llllllllllll
    • 力荐

    NYFF现场,有天朝迷妹提问道Cate你知不知道全中国的妹子都为你弯了,全场哄笑。当然啦这个提问meant to be a joke,出乎我意料的是Cate居然依旧认真的回答了下去。她认为,导演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完美描绘了一个fall in love的故事才让Carol这个角色给观众带来爱情的感觉。

    5分钟前
    • 郁弗
    • 力荐

    已经闻到拿奖的气息了

    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Carol是渣攻,这眼神我见识过。一旦爱上这人你就没整没治没救了,这事我经历过。

    10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还行

    讲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学习如何驾驭女性美,女性魅力、穿着品味和言行举止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卡罗尔开启了一个懵懂少女的这扇门,少女爱上的就像理想中的自己。眼神流转,拍的情绪上张力十足,两人的感情关系里充满着不确定感,前后两人的视角上也有一个微妙的转换,并没有被震撼到。★★★★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就没人同情她老公么?此男痴汉一个。爱的不比二位女主浅,却成了这场胜却人间无数颜值的恋情的炮灰。我们只是看见了当时的自己而已。

    15分钟前
    • message
    • 推荐

    “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 #什么妹子把不到

    19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直男恋爱教学篇 送相机请附带胶卷好嘛

    22分钟前
    • Born2Die
    • 推荐

    请一定去看这部电影。它满足了我对御姐的所有幻想。我跪着出了电影院。

    24分钟前
    • 麦麦小茶
    • 力荐

    最后那段凝视,鲁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演技已经完全够资格拿奥斯卡了,更别说在整部电影里的精湛发挥。她的表演润物细无声,完全不着痕迹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轻巧,但其实招招毙命,没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的匪夷所思

    26分钟前
    • 蒂莫西
    • 力荐

    其实就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很美,但美不代表好,凯特角色的缺乏脆弱性让她有些失真,鲁妮玛拉传情传神。演员,氛围,摄影,音乐,美术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决定因素。它们只是定义了影片的基调。

    31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还行

    不用再加“同性”的限定语,这就是今年最美的爱情电影。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是两位女性,只是两位女性,其他一切仿佛都不重要了。这是最轻小的格局,也是最汹涌的情欲,光对视就能让人落泪,因为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两人为了对方,此身愿作万矢的。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3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戛纳主竞赛单元目前最好看的一部。Todd Haynes这种奔着Sirk路子拍的Melodrma都挺棒的,反倒特别反感他的那些摇滚题材。Cate Blanchett太厉害了,感觉只要光听她的声音,直的弯的全世界都会被她收走。PS,补看了一遍,发觉其实上次每个场景都没落下,就是脑子一片苍茫,太他妈可怕了。

    41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比《断背山》差了五个《阿黛尔的生活》,就酱紫

    44分钟前
    • 吖欣
    • 还行

    重看依然感动,并发现了更多细节。当结尾,特芮丝终于决定走向卡罗尔的时候,真是美好又激动哇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结尾的时候我窒息了。凯特的表演令我略有失望,可鲁尼·玛拉...凡是深深暗恋过一次的人,都能在她的表演中得到共鸣。克制,复古,充满感情。我被感动和幸福久久地包围。

    47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力荐

    凯特女王的I-wanna-fuck-you eyes 和鲁尼的fuck-me eyes 让这部霸总爱情故事各种赏心悦目,平地升仙。

    49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推荐

    面对爱情面对自我时作出勇敢抉择的两个女人,如化骨绵掌般温柔克制而坚定有力,这部电影亦如此。最后那段情感力量喷薄而出,完全没有抵抗力直接飙泪。

    5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

    5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