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铁血昆仑关

    • HD

      志愿军:雄兵出击

    • HD

      地狱尖兵

    • HD

      长津湖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剧照

    下水道 剧照 NO.1下水道 剧照 NO.2下水道 剧照 NO.3下水道 剧照 NO.4下水道 剧照 NO.5下水道 剧照 NO.6下水道 剧照 NO.16下水道 剧照 NO.17下水道 剧照 NO.18下水道 剧照 NO.19下水道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4年9月底,悲剧性的华沙起义已接近尾声,一支波兰“国家军”在中尉查德拉(Wienczyslaw Glinski 饰)带领下驻防一栋破败的建筑。华沙市内被德军分块切断,与家人失散的作曲家米考只好在这支30人小队中栖身。悬殊的军事差距让战士们心灰意懒,米考的钢琴声有些怪异的飘荡在废墟上空。德军的小型攻势很快让队伍无法招架,全员进入下水道转移阵地。  波兰战士们在没有饮食的下水道中茫然前行,德军不时投放毒气,有一些战士疯掉了,但更多人死在了下水道中。查德拉的队伍很快迷失了方向,战士们也分别迷失在暗无天日的下水道中……  本片获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是导演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的第二部。

     长篇影评

     1 ) 【269】《下水道》——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下水道》 Kanal 年代:1957年 / 国家:波兰 / 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 主演:泰雷莎·伊泽夫斯基、塔杜施·杨查尔、维恩泽斯洛·格林斯基

    1、关于华沙起义
        这部电影以华沙起义为背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波兰就被德国和苏联同时瓜分,而自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就全面占领了波兰。1944年夏,德军已日薄西山,苏联攻入波兰。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而政治目标是为了反恐即将机关波兰的苏联。战士们以为苏联会派军进攻德军,然而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历时63天,起义终因抵抗不住装备精良的德军而失败,大量无辜平民被杀,而那些战时没有被德军杀死的官员,也在战后被苏联秘密处死。《下水道》就展现了在华沙起义的末期,救国军通过下水道逃亡的故事。




    2、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在陆地上,波兰被战争炮火轰炸后的废墟映入眼帘,后半部分则是在下水道中,这也是影片的重点所在。除了地下阴暗潮湿的空间、稀薄的氧气和德军的枪炮毒气攻击以外,导演还塑造了个体角色以平行剪辑的形式展开,有钢琴家米考因逼仄的地下空间而发疯,黛西对中弹的克拉伯不抛弃、不放弃,档案员欺上瞒下、贪生怕死,查德拉中尉顽固偏执的英雄主义等,反思了战争中的折射出来人性。影片开头讲的那句“这是悲剧中的英雄们,仔细看清楚,因为这是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就以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因而情感走向也是消极的。


    亮点
       第3分钟,这是安杰依·瓦伊达电影中最著名的一个长镜头调度。它先从远景起,游击队员们整体入画,接着伴随画外音,主要角色依次出现在镜头中,画面以移动近景为主,每一个游击队员都在镜头前亮了相。之后在轰鸣声中,队员们冒着敌军的炮火越过壕沟,在影片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战争是如此之近。这个4分钟的长镜头以全景呈现+个体展示,明确了角色和环境的关系,其场面调度令人称道。




    痛点
       第93分钟,查德拉中尉终于从下水道里爬了出来,可是他很快便得知他的队员全部丧生了,一怒之下他击毙了欺骗他的档案员,而自己则再次钻回了下水道。临下去之后他绝望地看了一眼周围残破的废墟,似乎已生无可恋,被风吹起的纸张增添了萧索的悲剧宿命感。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2 ) 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 火焰带来的是自由还是死亡?

    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 火焰带来的是自由还是死亡? @笑独行[编评] 1.《一代人》(Pokolenie, or A Generation, or Eine Generation, or Une Fille a Parlé, or Sukupolvi,战斗的青年一代,波兰,1955) 早期二战青春题材经典。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早期代表作“战争三部曲”其一。1943年华沙犹太人起义前后,初为成人、还透着青涩味的主人公受青年抵抗组织首领姑娘的吸引拉着与自己同样年青的工友伙伴参加了波兰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从此开始玩起超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革命游戏”……因爱欲而“革命”,因痛苦而成熟。战争中热血青年的流血牺牲与火线成长。紧张残酷,表现细致,纯朴忧伤,厚重不足。塔德乌什·洛姆尼茨基(Tadeusz Lomnicki)、乌苏拉·莫津斯卡(Urszula Modrzynska)、塔德乌什·杰恩扎(Tadeusz Janczar)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IMDb该影片评分为7.4分。 【《一代人》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2.《地下水道》(Kanal, or Canal, or Ils Aimaient la Vie, or They Loved Life, or Kanal - de Förtappades Väg,下水道、搞战地狱篇,波兰,1957) 二战战争电影经典。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其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44年华沙起义最后阶段,以中尉领衔的波兰反抗军一个连的悲剧命运:在华沙城外与德军展开阵地战,死伤三分之二;阵地失守后奉命通过下水道向市区转移,而市区阵地已陷入德军重围;于是再次进入下水道,以期撤离华沙,结果却在黑暗、污浊加饥饿、虚弱中迷失方向,几乎全部落入德军之手……波兰人心中难忘的耻和永远的痛。情节洗练,内涵丰富,风格强烈,表现内敛。托雷萨·埃兹乌斯卡(Teresa Izewska)、塔德乌什·杰恩扎(Tadeusz Janczar)、韦恩泽斯洛·格林斯基(Wienczyslaw Glinski)、塔德乌什·葛威亚兹道斯基(Tadeusz Gwiazdowski)等主演。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笑独行补注:史载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于1944年7月29日进抵华沙东郊维斯瓦河东岸,为抢在苏军到达前解放华沙、以主人身份迎接苏军,波兰反抗军在未向苏联通报的情况下于1944年8月1日仓猝发动华沙起义。起义持续63天,反抗军旗下十分之九没有武器的约五万乌合之众以游击战对抗装备精良的2.5万德军精锐部队,结果为反抗军阵亡约1.8万人,德军阵亡约1.7 万人,反抗军被迫向德军投降。起义同时造成超过25万名华沙平民死亡、华沙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影片编剧为波兰作家和爱国人士耶尔齐·斯塔文斯基(Jerzy Stefan Stawinski,1921-),该影片即根据其二战时期亲身经历改编。IMDb该影片评分为8.0分。 【《地下水道》海报】 3.《灰烬与钻石》(Popiól i Diament, or Ashes and Diamonds, or Asche und Diamant, or Cendres et Diamants, or Tuhkaa ja Timanttia,钻石与灰烬,波兰,1958) 战争政治题材经典。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其三。根据波兰作家小说《战争刚结束》改编。1945年5月8日的波兰某城市,右翼反抗军杀手随其中尉上司刺杀当地共产党领导人却错杀两名青年工人,为此深感愧疚,而在单独执行任务时,玩世不恭的他又意外地与美丽单纯的旅馆女侍擦出爱的火花,于是开始反思自己死灰般的地下生活……一切都不确定、仿佛人人都不知所为的日子,不理解、不相信却必须去完成的使命。内战谋杀,黑暗无谓,诡异惑人,迷惘痛心。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Zbigniew Cybulski)、夏娃·克尔齐塞夫斯卡(Ewa Krzyzewska)、瓦克劳·扎斯特泽金斯基(Waclaw Zastrzezynski)、亚当·保利考斯基(Adam Pawlikowski)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威尼斯电影节报刊联合会特别奖。该影片为瓦依达自认首要代表作。该影片片名“灰烬与钻石”来自影片中的同名诗歌——“……你不知道火焰带来的到底是自由还是死亡……也许正是灰烬掌握着星星般闪亮的钻石光芒……”IMDb该影片评分为8.0分。 【《灰烬与钻石》海报】 (2009年1月根据此前个人原创的三个解题文帖增订合编) 【【增订版】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 火焰带来的是自由还是死亡?_原创:笑独行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09-1-19 15:25:13】

     3 ) 我爱你,雅切克(简评)

    波兰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4k扫描2k修复,2019年戛纳经典单元,9分

    1,片头定音鼓的敲击让我联想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肖斯塔科维奇式的音乐语言随之踏来,如果认为这是一部苏维埃式的社会主义爱国配乐未免太小看了Jan Krenz,这位和导演同岁的作曲家在之后的影片中用无比巅峰的技法将20世纪现代音乐的无边威力展现在天才般30岁瓦伊达的电影之中。英雄相逢牛逼碰撞

    2,43人连队撤退的绝佳长镜头只是此片摄影优秀的管中一景,后半段神乎其神的摄影棚下水道摄影可以让任何挑剔的评论闭嘴

    3,起义军们远非完美之辈,我们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只顾自己走出下水道不惜撒谎的档案员,因老婆女儿在德军的进攻下丧失音讯看见人们争先恐后想爬出下水道而发疯的音乐家,自己有老婆孩子依然引诱年轻女通讯员的智多星,还有将连队人员生死作为己任自愿主动赴死的连长中尉。音乐家说的但丁地狱之景将战争下人性恶的一面展露无疑,与前半段音乐家在中产家中翻开的波提切利名画《维纳斯诞生》形成鲜明的对照

    是讽刺,是赞扬,只看你心中挣扎的是魔鬼还是天使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见证了电影史上最荡气回肠的爱情之一,不求同生,但求死时我在你身边陪伴

    我爱你,雅切克 --黛西

     4 ) 《下水道》:瓦伊达的冷峻与温情

                                                       瓦伊达的冷峻与温情

                                                                            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4.7月上

    安杰依.瓦伊达第二部电影《下水道》的历史背景,是发生于1944年的波兰起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由波兰流亡政府支持和发动的这次起义并不是单纯的针对纳粹德国的一起武装反抗,它还有另外一个政治目的,就是抢在苏联红军之前解放华沙,以避免被后者占领和操控的命运。
    在这个背景之下再来看这部电影,就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作为故事主场景的城市下水道,不仅仅是抵抗军艰难求生的一段路程,而是整个波兰国家命运的一个缩影和写照,无论是慷慨赴死还是忍辱偷生,都是一次让人难言愉悦的抉择。
    虽然名义上被称作“战争三部曲”,但瓦伊达的电影里涉及战争的场面非常有限,相对于那些更加外化的炮火和厮杀,瓦伊达更愿意将镜头对准更加隐蔽的人物内心,因为一场战争的起源,说到底不过是两个或多个冰冷利益集团的角力,战争的悲剧性最终都会被分散到每一个个体身上。
    电影一开始,用一个四分多钟的长镜头,来展示了抵抗军一支武装力量的日常,当镜头扫过那些战士的脸,影片用画外音的形式将故事的底牌提前亮出,告诉观众这是英雄们“最后的影像”。
    既然提前宣布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也就意味着死的过程将会更加惨烈,但这种惨烈又不是传统战争片里那种枪炮之下的血肉横飞,而是一种更加压抑又无处宣泄的绝望,这种绝望就像是那股传说中的有毒气体,在下水道里肆意蔓延,虽然看不见,却一直胆战心惊,因为谁也不知道它会不会造成基因突变,孕育出什么可怕的怪兽。
    《下水道》有一张以红色打底的宣传海报,主体是一个白色人形,像是一具骨架。结合下水道这一个特定的黑暗环境,总让人联想起X光放射。平日里隐没于衣物和肉身之下的东西,在这样的照射下变得无比清晰,就像是那支在黑暗的下水道里走散的队伍,他们在各自的路上一边摸索,一边嬗变。
    三组人物,在短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欺骗、背叛、也经历了死亡,瓦伊达对于人性的冷峻剖析毫无温度,却又对人物本身怀抱同情,因为无论是在炸弹下粉身碎骨、重回下水道、还是在铁栅栏后面无望地注视着维斯瓦河对岸,在更加无情的战争面前,他们不过是殊途同归。

     5 ) 十二年前的记忆(2005.08)

    《地下水道》(Canal)
    《灰烬与钻石》(Ashes and Diamonds)
    《一切可供出售》(Everything for Sale)
    《战后的大地》(Landscape after Battle)

    安德烈·瓦伊达的四部名作。此前,我看过瓦伊达的五部电影,为:《福地》(《Promised Land》)、《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威克的女孩》(《Young Girls of Wilko》)、《复仇》(《Zemsta》)、《铁人》。
    九部电影中,除了《威克的女孩》是部动人的“青春片”——实际上,片中的人物年纪都不小了,但他们演绎的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和《复仇》是由波兰的一部经典舞台喜剧改编的电影外,其余七部电影都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和历史色彩。很遗憾,我对波兰的政治和历史都没有什么研究,也不怎么关心。所以,我看这些片子,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看这些片子觉得比较累,一方面是因为我有很多困惑,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很难或者不太乐意去体会其中的沉重感。但我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每一部电影,并且努力进入电影的时空。我想,虽然我也很“痞”,但我从未放弃过对大师和他们的电影的尊重——当然,也有一些我不卖他的帐的大师——这是一个个人的喜好的问题了。
    这些电影不是我可以妄加评论的。但我愿意告诉你,下面三部电影是我喜欢的:《威克的女孩》、《地下水道》、《福地》。

     6 ) 地狱的模样

    1944年9月底,华沙起义接近尾声。编号43的波兰军队,被德军包围。面对德军的飞机坦克,这支部队即将全军覆没。天黑之前,总部命令他们撤离。撤向部分还没被德军占领的市区街巷,为了躲避德军,他们要经过华沙市区的下水道……

    查德拉中尉,他招募了这支起义军,并且要为这支军队负责。他是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身上更有贤君风范的隐喻——如果把这支混杂了女人和艺术家的军队看作一个国度——一个不局限于波兰这个国家的任何国度。但在下水道这样的人间地狱,任何贤君似乎都难以带领他的子民走出噩梦。下水道没有狰狞残酷的敌人,却肮脏阴暗、森然可怖。下水道的地狱隐喻,不是指向他人,而是每个人的内心——有形的敌人的攻击并没有摧垮他的军队的意志,无形的依稀渺茫的希望以及直面死亡和失望的恐惧让他的军队人心涣散。从地上面对强大敌人的有形战争,到地下面对内心恐惧的人心涣散,查拉德中尉,这个仁慈的君主并没有拯救出他的子民,他无法对这支军队负责。

    怀斯中尉,起义军的副指挥官。他是位喜欢吹嘘自己勇敢的强势指挥官,他的强势无非是一个男人的故作姿态和虚荣的逞强,更深入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实他内心很脆弱,需要借助行为的强势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而对哈琳卡的感情欺骗以及对哈琳卡死亡的冷漠,更可以看出他的懦弱和无耻。怀斯中尉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脆弱、懦弱,虽然他爬出了下水道,但经过这番地狱行走,他已经精神崩溃。这一经历证明,他的强大和强势只是虚有其表。

    哈琳卡,年轻的哈琳卡,让人同情的哈琳卡,她还没有成长到让母亲足够放心她去独自生存的年纪。母亲牵肠挂肚她的衣食住行,显然跟她遭遇的人心叵测、失望恐惧、集体混乱,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她母亲所未料到的——这人间(下水道隐喻的人间)如地狱的——极大讽刺。怀斯中尉是她的初恋,失败的初恋。她用一颗子弹决绝的终断了爱情之路,连同消失的还有她最宝贵的花样青春年华和热血跳动的生命。

    克拉伯,机智勇敢的23岁小伙,有个美丽坚强的女友黛西。他是位合格的军人,但作为情人,却稍显不解风情。他的不解风情暗示的单纯,让他在下水道似得人间极度虚弱。是的,这个地狱不但需要善良和单纯,更需要善良和单纯前提下的生存手段——有了这些手段才能对抗虚弱,变得强大,走出地狱。而她的女友黛西的首次出现,就是独自穿过下水道来见他。他因为有她,才有了希望。他需要黛西的引领,走出内心的虚弱、失望、恐惧,走出世间的阴暗、肮脏、混乱。

    黛西,美丽的黛西,美丽坚强的黛西,美丽坚强又充满爱心的黛西,她更像一位天使。但是,在这样的人间,她连情人都拯救不了。她一个人的爱,不足以泽被整个下水道;或者说,这个下水道似的人间,正是缺少了太多的黛西;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会如此丑恶残酷的像地狱,正是爱的匮乏和坚定信仰缺失造成的。最大的绝望莫过于近在眼前的彼岸和触手可及的希望却永远无法抵达、不能实现,最大的坚强和爱意莫过于独自承受这最大的绝望却给爱人描绘灿烂的希望。

    作曲家,家人被残害的作曲家,艺术没有法拯救他于这个肮脏的下水道,所以他疯了,只有疯了才能让他从精神上脱离这个污浊的世界,而浸淫在污水中的肉体从来不是遨游在精神世界的艺术家所关注的——尤其是他的家人去世后,面对下水道的阴暗、肮脏、污浊、混乱,他彻底和这个现实的人间决裂了。

    还有个笔头不错的军士长布里特,他出遗弃了查拉德的军队,让他们在下水道里迷路,等待死亡。他的软弱和狡猾,甚至御用文人身上的巴结权贵个性,不能说不是在讽刺知识分子。

    斯林,克拉伯的副官,有个战后去造飞机的梦想,有着克拉伯一样的勇敢。这位有理想的青年,最后在下水道的洞口摘取手榴弹时,牺牲了。他只是因为一只脚踩在石头上,没有站稳——斯林摇摇晃晃地踩在石头上,多么像在飞——造飞机不就是为了让人能翱翔天空吗?

    下水道就是这现实的人间地狱:是1944年二战中的华沙,是1957年电影上映时的波兰,是2016年导演安杰依瓦伊达去世的世界。这个从过去到现在并且将继续持续的人间,历史不是纵向发展延伸的,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本质始终是关乎人性最强大和脆弱的部分——不停的搏斗,这是最深重的地狱。公众号

     7 ) 为什么我看时觉得很搞笑

    为什么我看时觉得很搞笑,这一队昏头昏脑地乱转的人。
    在这种苦难生活中,仍然能够微笑的人,太可爱了。

    面对一点点新鲜空气或者阳光,绽放出可爱的微笑的人。

    我知道面对这种战争片不应该这样笑,可确实难想象这一队人的勇气,如此镇定。不像其它的逃难者,在崩溃中度日。唯一的一名疯掉的音乐家,也是非常镇定地疯了,太镇定了!

    下水道里的逃亡生活,也许是缺氧,缺乏睡眠,饥饿,疲惫,令人们无法思考,面对恐惧也不再恐惧,浑沌着的求生状态。

    相信自己不会这样容易死掉吧,或者已经在每天都有人死去的事件中对死亡麻木了

    这样的不自由,却一样有欢笑,简单真率的快乐,抛弃一切身外之物,同胞们的友谊,最简单的感情,没有任何掩盖。

    是一部令我们这些自由的人们为之动容的深刻电影。

     短评

    没有再看电影史,但是有很强烈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前半段。到了后半段下水道(“令人窒息的40分”)就是现代主义的,打光、配乐、倾斜摄影、压抑,还有诗人的隐喻。果然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在战后20年,此躺艰辛,但是坐在又高又远但中间的大光明,远远地看,就非常棒~有些电影可能不适合巨幕,我越来越这么想了。看着错过的波兰学派,真是伤感,呼呼的鼾声,真是奇妙地好笑,以及在路上偶遇喜欢的外教,还兴致勃勃聊了一会儿,到现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在这里发牢骚这么多......字幕很好,神奇的是从中文字幕中就能感受到那时诗,波兰的古典音乐成了历史的征引,以至最后的绝望——尤其是有光的铁网,像当时境遇的隐喻。(还想起一点:前半段有大量的摄影机运动,后面就静止了,还有消失的音乐,下水道的窒息感被好多电影技巧放大了~

    7分钟前
    • 春之玄深
    • 力荐

    长镜行云流水,污水波光返照,所有污秽集于一体,恰似人间地狱。这里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通无尽之苦,这里直通堕落众生......脏路条条,皆为死路

    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大光明1厅 2K修复版]瓦伊达“战争三部曲”之二,一段暗郁残酷的炼狱之旅。1.写实与浪漫交织混融,一如下水道里的惶惑恐惧与垂死挣扎,既是华沙起义终结时的本来面目,又可视作对二战中波兰及其民众饱尝屈辱、阴惨苦痛与无家可归的命运缩影。2.前半段的短暂宁静与地面战斗写实性强,多用运动长镜头(开场4分10秒跟移长镜惊为天人,搭配凸显悲剧宿命的介绍性旁白,既引人探触人物内心,又藉由对战场的巡行观视让人沉浸其中);在战争的喘息之机里,人也不忘情欲满足与审美追求。3.后半段如堕噩梦,对地下空间的呈现颇有表现主义气息。缩小的景别(以特写和近景为主)与低机位摄影强化逼仄窒息之感,底光、雾气与隐约的呻吟惨叫声彰显出惊悚而绝望的氛围。4.历经漫无际涯的煎熬,却倒在看似咫尺可及之处。5.发疯的音乐家与抖靴子的男孩。(9.0/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片必须看花絮。波兰国师瓦伊达接过蒙克的枪,借苏联解冻的东风“政治地拍电影”,曲折地表达了“华沙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人,政治目标是俄国人”的主题。视听上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确立了波兰学派的风格,长移动镜头是本片主要特色。下水道中的人们出现了不同的精神症状。

    1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观影迄今为止最另类的战争片。导演并没有将视角对准传统的敌我双方,也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场面,而是另辟蹊径地讲述了一支撤退的连队全军覆灭的故事。肮脏阴暗的下水道是唯一的求生之路,起义军们在其中挣扎,犹如在通往天堂的炼狱中遭受折磨,即便是最终逃出升天的中尉还是禁不住“带领整队突围”想法的诱惑重回黑暗。战争即地狱,而地狱是人们为了各种利益和诱惑自我营造的。片中发疯的音乐家吹出那鬼魅般的声音,始终萦绕在耳边,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24分钟前
    • 天兵
    • 力荐

    90分钟,45分钟进入下水道,后面憋的要死,另类战争片。此片前45分钟是战争双方的关系,后45分钟的人性的考验来自自己和自己人,下水道的分叉结构让一组又一组小团体分开,皆无出路,走向死亡。

    27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2021波兰影展 在大光明影院观看了安杰伊·瓦伊达的《下水道》,一开始还以为是文艺片,没想到比想象中的要精彩。前面铺垫的剧情略无聊,因为你看到人物都很百无聊赖不知道在干什么——现在想来算是一个反衬吧,到了战争爆发之后开始变得好看起来。导演利用下水道幽暗、狭窄的环境来营造一种压迫感,下水道的肮脏,夹杂着黑色幽默。记得一场白天戏,士兵问一名妇女,“你有受伤吗?”然后后者就展示了残缺的肢体,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电影直观地透露出战争的丑陋,人性的戏谑和命运的无奈。绝望、恐惧,令人幻灭,又带点浪漫。对于演员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3.5/5)

    31分钟前
    • 豆友83908392
    • 还行

    密室逃脱人间炼狱,看得我胃疼…“戴西你真强壮,你像个工人” 今天那声呼噜真的impressive @大光明

    32分钟前
    • 推荐

    动态长镜头已经纯熟,特写镜头放大了封闭式空间的逼仄、窒息、压抑,既是纪实,也将整个下水道空间变为了华沙起义充满艰险、望不到头、没有一丝希望的政治斗争阵地,随后聚焦到了人的生存与异化本身。瓦伊达的长片里面,前后的镜头语言、调性都总是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相互对立,这种艺术倾向和个人的政治倾向有关,但始终会围绕着波兰人民的处境,甚至广义上个人在时代中的真实处境。可惜我本能地对波兰语台词、配乐,以及前半部分温吞的叙事抗拒,也许是因为写实的残酷过于压抑而悲观了。

    36分钟前
    • 天涯人誰
    • 推荐

    真的太棒了。非常的复杂。一个完全变态的炼狱,生和义变成了反义词,艺术家看透了一切,听见电影的配乐,完成一场体现炼狱生存本质的行为艺术。哪里都是下水道,而在这场试炼中,他们连反抗军都不是,只是一个个脆弱又坚强渺小又伟大的人。这样想来,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保持对爱的坚持、对义的坚持,何尝不是最有力的反抗?还有那耐人寻味的对白:“你的故事长吗?”“比这下水道长。” - 她们的故事都会长过这下水道,被人铭记

    40分钟前
    • Dust Blessur
    • 力荐

    @2021波兰大师展。开头就是穿越废墟,提前宣布了主角们的死亡:记住这些人的样子,这些英雄们生命的最后时光;空中有轰炸机,地面有坦克炸弹,只能走下水道,下水道里有什么?除了毒气,只有噩梦和恐惧,有和第三人中相似的出不去,也有出来了再爬回去...希望当然有,开头黛西带来了英国的茶和香烟,也是她带着男友找到通向河的被焊死的出口:他们在河对岸,但他们不来...

    41分钟前
    • 吴邪
    • 力荐

    2021-4-26三刷。承接《一代人》——这些面临民族存亡危机的青年,已然成长为华沙起义的中坚力量;开场中远景长镜尽显新现实主义风范,大场面调度流畅自如;毒疠弥漫如迷宫般的下水道,恰似但丁笔下的地狱一季,污水波光返照,自下而上的打光方式,前后各半充满各种对比。最具冲击力的当属从开阔远景到逼仄特写的变化,视觉上首先觉得压抑;从地面上的空间转入地下如洞穴般的迷宫,身份也在暗里悄然变化,从污泥中拥抱到的光明暗指战后的赤色波兰。大量令人惊惧的特写,尤其是逐渐发疯的音乐家,双眼发直,心智渐失,吹起森森如缕的音乐,宛如地狱的回声飘荡在下水道里,恐惧吞噬灵魂。瓦伊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下水道中,没有胜利,只有耻辱和失败。”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起义军的命运好比整个波兰,有着巨大的无力感和耻辱性,混乱茫然的只配在肮脏憋闷像地狱一般的下水道寻找没有的出口,相比黑暗阳光太刺眼了。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二部获戛纳评审团奖,他拍的不是反战电影,而是反国民反当时那个社会。开头长镜疯幻的剪辑密闭空间调度。资料馆波兰影展开幕。

    47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短小精悍。疯掉的作曲家是一圈又一圈吟游,连长的权威是一只高举手枪的手。瓦伊达缓慢的摇镜,惊惶恐惧的脸庞徐徐展开。每个人在疯狂中抉择不同的命运,而命运一如叙镜外冷静的旁白,终点是早已被写好的死亡。

    49分钟前
    • 3A21LOL友豆
    • 推荐

    @ 波兰电影大师展 — 注定战败的斗争里,一边是下水道里无尽的折磨,一面是地上燃烧的城市和同胞的尸体。人民没有选项,只能选择彼此。

    54分钟前
    • 墨殊
    • 推荐

    波兰大师展。地上是地狱般战场的现实,地下则是波兰人民抗战的缩影。通篇贯穿的移动长镜,不仅赋予极强的临场感,更让粪水之气溢出银幕。一杆之隔的光明,一雷之隔的出口,皆是战争的暗喻。从波兰视角看二战,实在太窒息,太绝望了。

    59分钟前
    • Feixiang
    • 推荐

    故事整体上贫乏得很,但是有几个笔触充满震撼力:知道情人已有家室后自尽的女战士;只剩最后一枚手榴弹却不幸被炸死的军官;片尾处为了找寻下属重返下水道的长官。这些细节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故事性,而且全部是战争情境下特有的人性表现。

    1小时前
    • 石墙
    • 还行

    至深的绝望和悲剧,前后两段的强烈光线对比,而肮脏黑暗的下水道无疑是对波兰人民苦难生活的绝佳隐喻,死在黑暗中,或是努力寻找出口。这使得影片被赋予一种关于生存的寓意,瓦伊达高了。开篇长镜赞一记。

    1小时前
    • 鬼腳七
    • 推荐

    从前面开拓的阵地战到后半段的下水道苦行,污泥与脏水对演员也是极大的考验。绝望的片子如绝望的华沙起义。瓦伊达的片子总能在写实中带出些浪漫主义的内容,个体的情感、恐惧以及幻灭。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出了大光明长长呼出一口气,隔着大银幕都不能阻挡的绝望和窒息,镜头缓缓逡巡于断壁残垣,早早预告的惨烈的死亡之途,入下水道前的点名宛如圣火照亮的圣徒们的合影,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原本明明只是荷尔蒙气息爆棚的年轻人,趟过地狱冥河,浑身污秽的黛西仍美得难以置信,而战地钢琴师已化身死神派来的吹笛手;如今来看,似乎能从中读出波兰这段历史的几分隐喻感,历经千辛万苦,眼看着光明就在前方,然而终究或死在黎明前的手榴弹,或迎接他们的是敌人,或走向疯狂,或与自由天人永隔,或自相残杀;太多诸如把濒死的呻吟拍成地狱冥犬来临之类的叹为观止的场面、构思,能清晰感受到本片曾指引了后世多多少少经典电影,而后来的经典又启发了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它所带来的影史上的代际传承感,大银幕看更明显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