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再见仍是朋友

    再见仍是朋友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15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帕奇,戈兰·拉达克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莱娜·杰克赛斯,拉什特科·扬科维奇,内纳德·杰斯迪奇,安娜·思迪布里克,拉多米尔·尼科利奇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正片

      浴血狙击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剧照

    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1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2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3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4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5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6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16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17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18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19再见仍是朋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kim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因而他痛恨塞尔维亚人...

     长篇影评

     1 ) 几个细节注意

    1.塞尔维亚人房屋上有科索沃解放军(UCK)简写的涂鸦
    2.阿尔巴尼亚儿童组中的老二和老三是团结人
    3.阿尔巴尼亚儿童组中的老大,巴什金的死鬼老爸是元科索沃解放军“牺牲”的逗士
    4.科索沃地方毒理之后,政府表面上提倡民主多元化,构建了多元化族群的警察局,然而民间舆论事实上,你懂的,偏向性很大
    5.绿绿国家的绿绿结婚的时候,貌似都有放枪的习惯
    6.科索沃地方最终的“独立”,两个金主是阿尔巴尼亚和德国,本片中有这个村子里面,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屋子前挂有阿尔巴尼亚旗和米国旗,我个人认为是BUG,明明是德国旗才对啊,当然,你们可以说阿尔巴尼亚和德国都是米国的狗腿子
    7.联合国维和士兵,那啥子性需求,有一个画面,TANK震
    8.片子末尾有圣母化处理,塞尔维亚儿童内约德小朋友终于移民到塞尔维亚国了,由于他来自科索沃地方,在学校里被同族小朋友偏见歧视(这种逗比学生,小白痴,哪里都有的),说他是阿尔巴尼亚人,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只是不清晰情况下的融合早期的磨合,同族间的相处,再差也比异文明间的相处要顺利。当然,地域歧视,也确实存在。

     2 ) 国恨家仇里的冲突与和解

    讲述科索沃战争期间,一个塞尔维亚家庭的一场葬礼,一个阿尔巴利亚家庭的一场婚礼以及两个男孩的冲突和友谊。影片开头的时候,内纳德说他没有朋友,而最后转学到贝尔格莱德的时候,黑板上写着“我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想起了阿什金瘸脚拄着拐棍爬到大钟边,透过缝隙将巧克力塞进大钟里,最终让内纳德得救。巴什金最后的举动多少出乎意料,内纳德如果死在大钟里似乎更能凸显战争和种族仇恨的残酷。两个男孩再见仍是朋友,是否也是两个民族和解的希望。喜欢电影朴实无华的画面。

     3 ) 只有人性的善良,才能化解世代的“敌我”偏见

    科索沃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12世纪,这里属于塞尔维亚王国。但是到18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和塞族军队的败退,阿尔巴尼亚人大量的迁入。今天的科索沃,90%以上已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而信奉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了。二次大战后,科索沃归属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支持塞族人驱逐科索沃的阿族人,而北约则轰炸塞尔维亚,支持阿族难民返回科索沃。在南斯拉夫解体后,阿族人宣布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

    这些民族的世仇和宗教的裂隙,影响着纯真无邪的孩子们。其实是大人们在强化这些矛盾,并传递给本来无知的孩子。塞族的孩子只能靠坐着维和部队的装甲车去上学,周围都是仇视的阿族孩子,即使到了贝尔格莱德,他仍然是一个被边缘的孤独孩子,找不到认同感。

    老师命题的作文是《我最好的朋友》。孩子想起的居然是用枪打过他,并把他扣在了大钟底下,最后又把他从大钟底下救出来的“敌人”。在那个看似邪恶的“敌人”心底,除了大人灌输给他的仇恨之外,毕竟还有一丝未泯的纯洁善良之心。也许只有人性的善良,才能化解那些世代的“敌我”偏见。

    影片从装甲车中的小窗、砖墙上的孔洞、大钟下的缝隙来告诉我们:“狭缝中的窥视,谁也看不清谁,只会使相互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

     4 ) 再见仍是朋友:妥妥把我给看哭了

    战争的代价和残酷,历史上有太多发人深省的前车之鉴,最近的一次就是叙利亚的内战,导致数以万计的难民不惜舍身犯险远走他乡,欧洲高度文明的民主思想和圣母情结,怀有人道主义无常无私的接纳,所做出的人品高尚的决策和判断,却难掩因彼此文化习俗的差异所带来的偏见和矛盾逐渐激化的势头,引发了一系列尖锐严峻的社会问题,当然,因为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会很单纯的希望,人类之间能克服各种身份、种族、宗教的隔阂,团结、友爱、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但从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来看,这并非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愿望,甚至会让人有点悲观。
     
    《再见仍是朋友》提供了一个很感人却又挺中立的角度,将背景拉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时期,眼看内部种族分歧的日渐恶化,由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搅局,势不均力不敌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最后败下阵来,其中最深化的主要矛盾莫过于阿尔巴尼亚VS塞尔维亚,这部电影是塞尔维亚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的长片处女作,就像很多伊朗电影一样,表现得克制、诚挚而平实,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惨烈的斗争,用最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个动乱悲怆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种种景象,并以小孩纯真的视角切入,感人至深,这样一部有泪点有深度的电影,却被今年的奥斯卡果断的拒之门外,其中的原因大伙都心照不宣,历史的遗症依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下一个个缺乏公平的对待和决定。
     
    身为塞尔维亚人的小孩内纳德,有一个终日酗酒的老爸,一个即将去世的爷爷,还有一个因为战乱逃往异乡的姑姑,影片由内纳德念着自己写的作文作为开端,空荡的教室里只有他和老师,学校与家之间的往返得靠装甲车接送,他没有朋友,被仇视、被扔石头,战争的苦果取代了纯真的童年,只能和神父一起在昏暗的装甲车里交流、做游戏,老师突然的离开,让内纳德有了和阿尔巴尼亚小孩一起玩耍的机会,一起坐了装甲车、游了泳,后来他们也会替他着想、帮他说话,但一个颇有权势的阿尔巴尼亚小孩巴什金,因为父亲被塞尔维亚人所害,内心溢满了仇恨,几次想要开枪射杀塞尔维亚人,最终将矛头指向了内纳德,坐着巴士的姑姑冒着生命危险来送父亲最后一程,而内纳德的老爸也因私自拥有非法枪支,遇上了麻烦。
     
    强势的巴什金举着枪不让无辜的内纳德找神父料理爷爷的身后事,硬气执拗的内纳德激怒了巴什金,开了枪,将内纳德困在了钟内,伤到自己的巴什金被神父送回家后,撒了谎,激化了双方的矛盾,阿尔巴尼亚人不仅放了火,还捣毁了塞尔维亚人的墓地,看到桌上曾经内纳德递给自己的巧克力和着急四处寻找他的家人,在凄美忧伤的配乐中(大加分),觉悟的巴什金不顾腿伤救出了内纳德,忍着疼痛将曾经狠心拒绝的巧克力重新递给了他,两人的对视,一句“记得回来”,虚弱的内纳德留下了热泪,十分感人,那一刻联系着他们彼此的不再是偏激的仇恨和敌视,只有一份真挚难得意义非凡的友谊,再见仍是朋友,最后导演的处理手法很妙,后来(本以为是愧疚的巴什金产生的幻觉,实际是内纳德写作文时的回忆)和过往穿插进行,结果峰回路转,巴什金的转变令人感动而欣慰,内纳德也得以提笔写下“我最好的朋友”。
     
    离开科索沃进入新环境的内纳德也被同学嘲笑和排斥,到了另一个地方新的间隙再次出现,导演并没有在巴什金救出内纳德的一刻画上乐观的句点,而是插入了更为现实的一段,让人了解到想要消除因各种主客观因素产生的偏见、做到真正的友爱相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神父的安慰,最后独自落寞和老爸离开的内纳德看着让人有点伤感,不过他和阿尔巴尼亚小孩的友谊相信会一直温暖并激励着他。这里面的小孩演得都好极了,非常质朴自然的走心演绎,就像一块无须多加雕琢打磨的璞玉,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在大量捕捉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中,内纳德从一开始的茫然和孤寂,到凝重、忧郁而坚韧,纯真的微笑,令人心疼的两次落泪,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而巴什金那种透着戾气的冷峻表情,加之后来意识的开窍和触动,也能深刻体会到他内心的感受,可以说片中每张频繁出现的脸上都带有沉重而内敛的时代烙印和伤痛痕迹,老爸、爷爷、姑姑、神父……
     
    除了利用长镜、特写、手持摄像和角色的主观视角表现出当时当地的荒凉景象(神父家旁边那片战争造成的残垣断壁见证了两个对立民族间一段友谊的诞生)和人物状态外,导演还巧妙有心的设计了很多强烈而明显的落差感,可以细细的对比来看,条件和地位的悬殊,家境殷实的巴什金能衣冠楚楚穿着程亮的皮鞋,家境贫困的内纳德却仅有一套破旧的衣服,游泳弄丢了只能穿着老爸的大长裤;枪支的差别待遇,为了保护牛不被抢走而开了枪,内纳德的老爸被举报,在爷爷去世当日被“同胞”搜屋(莫大的讽刺),没收所有暗藏的枪械,带走接受调查,另一边是巴什金家喜庆结婚的日子,响亮的枪声不绝于耳,巴什金也能随身携带枪支,一种高低差别巨大的失衡体现,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不公平对待,面对不少得势的阿尔巴尼亚人,被不断打击身处弱势被动一方的塞尔维亚人始终被强压着(军方不堪的德行也说明了问题)。
     
    片中坐着巴士回来的塞尔维亚人被恶劣对待,石头砸中了司机的头流了血,被勒令禁止开车前行,大伙只好选择艰难的步行,后来阿尔巴尼亚人往里塞满了树木准备烧了他们坐的巴士,赶着马车看在眼里的神父只好打道回府,再来,一边是大张旗鼓坐着马车迎亲,穿着华服欢庆的跳舞,一边是冒着危险回家后,身穿素衣冷清而悲伤的坐着装甲车送葬,两种极端的体现和冲击,带来了非常大的感触,荒诞而深刻的构想,让观众能很清晰、很直观的了解并洞察到当时双方相去甚远的地位和立场,面对阿尔巴尼亚人“以偏概全”的仇视和恶行,更加凸显出了塞尔维亚人的志气和坚强,内纳德面对巴什金的顽强不屈,即便能有个铁饭碗,内纳德的老爸也不愿意接受出于“和解”的虚伪提议,加入那个看似合理平等实际不然、毫无公正意识且具有倒向性的所谓多民族和平共存的司法大熔炉里,以一种相较感性而冷静的角度正视当时塞尔维亚平明百姓们生存的艰难和苦涩。
     
    当然,导演的意图并非是要严厉谴责当时的阿尔巴尼亚人,抑或一心想为不少被扭曲形象的塞尔维亚人鸣不平,而是更倾向于深刻而真实的还原当时的一个社会面貌,一种争锋相对极其尖锐、紧绷、复杂的种族矛盾所带来的伤痛,以及对于战争的反思,很难明确的说清其中谁对谁错,孰是孰非。最后当地学校的小孩把内纳德认成了阿尔巴尼亚人,同样被排挤被孤立,一方面巴什金和内纳德的友谊寄托了导演和大众一定美好积极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两者的“合二为一”,临近尾声不再明确,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客观而深远的指引,世俗的偏见、狭隘的认识、身份的落差所造成的间隔、冲突和对立,在聚集了许许多多迥异的地域、宗教、教育、民族文化的世界来说,会随着的社会的进程,在不断地融合中,陆续的发生和重演,现实的障碍虽很难轻易的跨越,但我们还是会一直给予正面的祝福,寄希望于未来。

     5 ) 战争

    战争的代价和残酷,历史上有太多发人深省的前车之鉴,最近的一次就是叙利亚的内战,导致数以万计的难民不惜舍身犯险远走他乡,欧洲高度文明的民主思想和圣母情结,怀有人道主义无常无私的接纳,所做出的人品高尚的决策和判断,却难掩因彼此文化习俗的差异所带来的偏见和矛盾逐渐激化的势头,引发了一系列尖锐严峻的社会问题,当然,因为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会很单纯的希望,人类之间能克服各种身份、种族、宗教的隔阂,团结、友爱、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但从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来看,这并非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愿望,甚至会让人有点悲观。

     6 ) 充满二元对立的电影

    前南国家的电影,看过几部,比如大名鼎鼎的《暴雨将至》,以及库斯图里卡的一些作品。本片有着一脉相承的说不出的粗糙质感(非贬义)。

    本片其实适合作为电影课的分析素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对立关系,说是对立,其实有的是矛盾,有的只是单纯的对比:

    1.民族对立,这个不用多说了。尤其是喜气洋洋的阿族迎亲车队经过灰溜溜的塞族黑衣奔丧者队伍时。

    2.宗教对立,这显然是民族对立伴生的。

    3.生与死的对立。

    4.喜事与丧事的对立。在黑袍的塞尔维亚东正教神父将受伤男孩交给戴白帽信绿教的阿尔巴尼亚爷爷手上事达到高潮。

    5.科索沃乡下与首都贝尔格莱德“洋气”的对立,无论是整体面貌、学校教室环境等等,都有着天壤之别。

    6.阿族小孩虽带有敌意,却和小男主一起玩耍,对比首都学校的同民族男孩将小男主称为“阿尔巴尼亚人”的歧视。

    7.头尾两次同题目作文《我最好的朋友》对比(虽然有些刻意)

    8.父亲有骨气地拒绝为科索沃伪政权效力,与“塞奸”警察头子严查本族人的对立

    9.父亲开始瞧不起逃难去首都的姐姐,最后却一道去了贝尔格莱德的对立

    10.阿尔巴尼亚牧羊男孩被塞族人杀害了父亲,自己差点间接害死塞族人儿子的对比

    11.阿尔巴尼亚牧羊男孩前后思想与行动的对比

    另外,除了对立,片子也有些隐喻。比如小男主的衣服裤子被河水冲走,为什么是红色上衣和蓝色牛仔裤呢?个人认为,这就是塞尔维亚国旗的主色调,暗喻了塞尔维亚主权的丧失。

    以及,片子的描写还算含蓄,“冰山在水面之下”的部分,可以自己思考。比如父亲这个人物的性格,酗酒加暴力,抽孩子的皮带应该就是后面解下来系在儿子肥大裤腰的那条。他怎么来那么多枪?他的妻子是死了还是离开了?这些留白可以给有兴趣的观众思考。

    有评论说导演有塞尔维亚立场,总体来看,片子还是主旋律的,倡导民族和谐相处。不过本族立场也不是没有,比如牧羊男孩被逼问受伤原因时,俩亲戚明显就是阿尔巴尼亚黑帮形象嘛!

    最后,直译为《飞地》比《再见还是朋友》要好。

     7 ) 再见仍是朋友

    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kim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因而他痛恨塞尔维亚人...

     8 ) 朋友,记得回来

    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题目司空见惯:《我最好的朋友》。内纳德的作文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头:“我没有最好的朋友。”

    他端坐在原木色课桌后面,洪亮的声音带着些许回声。偌大明亮的教室里只有他和老师两人。放学后,他乘坐装甲车回家。

    内纳德,10岁,塞尔维亚男孩,生活在饱经战乱的科索沃。影片《再见仍是朋友》正是从他的日常生活开始,以儿童的视角展现这一动乱地区人们的爱恨悲喜。

    长镜头的下的科索沃荒凉萧索,轰隆隆的装甲车似乎在提醒人们战争尚未远去。

    上世纪末,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爆发了科索沃战争,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最终败下阵来。由于历史原因,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的矛盾最为尖锐。战后,为了重新建立和保持安全的社会环境,1999年,在联合国的委托下,由多国组成的约50万驻科索沃国际安全部队进入了该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科索沃的200万居民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其余是塞尔维亚族等。因此,影片中,科索沃国际安全部队为了保护全村唯一的塞尔维亚男孩,必须每天接送内纳德上学放学。

    内纳德的家境比较贫寒,父亲沃亚务农,爷爷卧病在床,姑姑在逃到了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纳德每天都与同坐装甲车的牧师玩游戏,与爷爷下棋,但他更渴望同龄的朋友。

    两个阿尔巴尼亚的男孩总是向装甲车扔石头,内纳德总是远远地地看他们踢球玩耍。有一天,学校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内纳德和两个巴尔巴尼亚男孩成为了朋友。

    孩童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简单。“你就说我们是塞尔维亚人。”“我的奶奶是塞尔维亚人。”阿尔巴尼亚男孩请求内纳德带他们坐装甲车时随口说道。他们在装甲车里“勾肩搭背”,一起捉迷藏、游泳。

    “孩子王”巴什金却不一样,父亲死于塞尔维亚人之手,让13岁的他眼中多了仇恨。而更加复杂的是成年人的世界,政治立场、民间舆论和个人选择,让科索沃的各族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影片用中立者的旁观眼观展现了他们生活的点滴。沃亚因为用猎枪保护耕牛而进了警察局;巴什金的哥哥结婚,其家人数枪齐发以庆贺;警方希望沃亚来警察局工作,使之成为民族双方和解的象征,沃亚拒绝了……

    科索沃尽管战争已然结束,它在人的心中激起的波澜却久久不能平息。“我没有杀任何人。”内纳德从阿尔巴尼亚男孩处得知巴什金的父亲的事时说。我们常说“不忘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那些民族和个人的错误、对私利的贪婪曾为人们带来过灾难,受害者需要被安抚,错误警示人醒悟和改过,亦需要让后人谨记,不让灾难重演。然而,仇恨比反省更让人难以自拔,对仇恨的执拗常常如利欲一样蒙蔽双眼,人与人被分隔开来,势不两立。而我们是否想过,以此为内核的教育和政治环境,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的儿童,进而影响着未来。

    巴什金举着枪不准他去请神父为过世的爷爷料理后事。他开了枪,伤到了自己的腿,也把内纳德困在了一口大钟里。回家后,巴什金告诉爷爷是塞尔维亚人伤了自己。

    阿尔巴尼亚人烧毁了塞尔维亚人的墓地和钟楼。巴什金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内心千回百转。一夜没合眼,他杵着双拐,来到已是灰烬的钟楼旁,拦下装甲车救出了在大钟里困了一天一夜的内纳德。

    四目相对,在他们的目光中没有偏见和仇恨,只有对彼此的关心、挂怀,一份友谊。“记得回来。”巴什金挥着拐杖对渐行渐远的装甲车喊道。一直以来,陪伴他们的是太多的政治立场,太多无法理解、却被灌输为非黑即白的差异,而这一刻孩童间的一份真情,竟然毫不示弱地冲破这一切。荧幕前的我们,忽然为这原初无杂、几乎被遗忘的强大友情倍受感动,与装甲车中默默落泪的内纳德一起泪目。

    孩童的这份真情是希望所在,它简单,却并非软弱无力,它超越狭隘、偏见和仇恨,却为我们所看轻。我想这是影片所想要表达的,相信我们能找回失落的东西,心怀希望的导演也给出了意味深长的结尾。

    内纳德和父亲也搬到了塞尔维亚共和国。在新学校的第一天,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我最好的朋友》。调皮的男孩听说他来自科索沃,嘲笑他是“阿尔巴尼亚人”,引得全班哄笑。后来男孩更以此为名称呼他。内纳德始终一言不发。他最好的朋友是阿尔巴尼亚人,他不辩解,冷静的目光中既有坚定,也有一丝哀伤,却充满勇气地承担起这个名号所代表的偏见。

     短评

    孩子们眼中的家国仇恨

    6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卡兰德若大神的配乐 不管配在什么片子上 感觉都能瞬间涨一星

    8分钟前
    • Rumpleteazer
    • 推荐

    用孩子视角讲述真是感动地不行了。。。

    13分钟前
    • Z先生
    • 推荐

    好久没见过这么真挚朴素的故事了,很容易打动人,但不否认剧本也有明显的加工过的起承转合。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相似的主题,比今年另一部申奥片《希布》好很多。[B]

    1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记住回来!我最好的朋友,也许分别就是永别。站在同情塞族的立场的电影确实不讨西方喜欢,但也许更接近事实,政治的博弈总是以牺牲普通百姓为代价,把问题留到下一辈去处理,问题永远还是问题。

    19分钟前
    • 荆棘鸟
    • 推荐

    也没看出来两个小伙伴怎么就忽然情深意重了,结尾太刻意。

    24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很樸實,很真摯

    29分钟前
    • Daimao呆毛
    • 推荐

    7.8。两个民族间,狭缝中的窥视(装甲车、砖墙洞、辘轳、大钟下),谁也看不清谁,隔阂越来越严重。一族可以用枪支庆祝婚礼,另一族甚至连保护自己的权利都没有。信仰的失去。人性可以慢慢弥合伤口。感动

    33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2018首艺联塞尔维亚影展开幕片。片名正解是“飞地”,翻成这样虽说比较扯但好在有些意思。写不完的科索沃战争创伤后遗症。小镇算是极为典型的环境。小细节比较有意思,剧作上婚礼加葬礼很有些库爷的意思。当然导演站塞族,导致片里阿族写得都比较简单粗暴。高潮戏那里故意甩了一块写成因果倒置,比较刻意也不算有趣。里面用了艾连妮·卡兰卓的好几首配乐(主要是[哭泣草原]),因为卡兰卓说新的写不出来旧的你们看上什么只管买了用……(2015年莫斯科主竞赛-观众奖)

    3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电影一再拓宽了我的地理边界,科索沃应该是我毕生都不大可能到访的地方,我却看了一个发生在科索沃的故事。种族仇恨其实更多是成年人的执念,对于孩子来说,友谊还是可能的,反而是城市里,仇恨可能从一开始就被媒体或宣传塑造了。

    3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民族矛盾和人性的较量,持续了千年,终将无解

    41分钟前
    • 懵懂
    • 推荐

    自科索沃战乱之后,西方媒体就一直不喜欢塞尔维亚人,这部新片就是关于这个被西方媒体因为偏见有意无视的群体,对此导演也表达了对西方媒体这种偏见的不满。也不是媒体的立场问题,这是政治问题,对于那些被遗憾的弱势群体里的普通人,导演用10岁基督教小孩的视角展示这个偏见问题的荒谬。★★★★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民族矛盾在友谊面前败下阵来。

    48分钟前
    • Bejdlxl
    • 推荐

    有点巴尔干阿巴斯的味道 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 一场塞族葬礼和一场阿尔巴尼亚婚礼 最耐人寻味的部分除了阿尔巴尼亚孩子拿枪威胁塞族孩子后又去救他的场景 和塞族父亲拒绝了警察局的邀请 最终来到了塞族人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51分钟前
    • lyinker
    • 力荐

    仇恨易结不易解。两个本无私人仇怨的孩子之间尚且如此,往后世世代代的人民又将如何,世界上那么多互相冲突对立的民族之间又该如何,这是电影无法给出答案的。

    56分钟前
    • 糖紫
    • 推荐

    装甲车和神父的马车错身而过,巴尔干半岛上的隔阂与仇恨依然不动声色。男孩伏于一方窗口望出去的荒芜,是作文里没有朋友的寂寥、贪玩被鞭打的抽痛、半躺在洪钟里发呆的落寞。弥漫日久的硝烟味熏染了孩童无暇的双眸,当阿什金怀揣巧克力一瘸一拐来到钟架的时候,男孩的作文里,朋友的称谓终于有了归属。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飞地(Enklava)这个词放在科索沃的语境下立马就有了戏剧冲突,宗教和族裔的差异以及历史纷争让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生来就成为死敌,他们唯一的桥梁是欧盟的调解。单纯的儿童视角和富有强烈对称美的影像语言看上去都饶有趣味,但整体难免有简化矛盾的嫌疑,直到最后谈到归属感才逐渐明朗

    1小时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独特的东欧意象,孩子视角下的战争创伤,平静中酝酿着深切的悲伤。孩子,你为何如此戾气深重?这是大人最该反思的问题。

    1小时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只說一個細節——丟空的塞族房屋的墻壁等地方上的塗鴉字樣「UÇK」是「科索沃解放軍」的意思。

    1小时前
    • 熊仔俠
    • 还行

    回到所谓故乡贝尔格莱德,才发现南斯拉夫已早于爷爷入了土。横跨两片土地,小内尔德都没找到归属感。在伤害过彼此的科索沃,除了切肤之痛的记忆,还寄托着新一代愈合的希望。然而,不绝于耳的枪响以及父亲毅然决然地眼神,又预示着婚娶与葬礼同时进行的现状仍将继续。整体节奏简明克制,只可惜前半场部分特写贴得太近,刻意营造出的逼仄反倒挤压掉了思索的空间。

    1小时前
    • 麻麻睇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