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黑水

    黑水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1944

    主演:梅尔·奥勃朗,法兰奇·汤恩,托马斯·米切尔 

    导演:安德烈·德·托特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如果我能冬眠

    • HD

      神偷伊克巴尔

    • HD

      海鸥来过的房间

    • HD

      怨望

    • HD

      引见2021

    • 正片

      犯罪都市4

    • 更新HD

      冷漠怪

    • HD中字

      1980

     剧照

    黑水 剧照 NO.1黑水 剧照 NO.2黑水 剧照 NO.3黑水 剧照 NO.4黑水 剧照 NO.5黑水 剧照 NO.6黑水 剧照 NO.16黑水 剧照 NO.17黑水 剧照 NO.18黑水 剧照 NO.19黑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Leslie Calvin, the sole survivor of a submarine accident, goes to her relatives in order to recover emotionally. Unfortunately she encounters various scam artists led by Mr. Sydney who intend to kill her and steal the family assets. Dr. George Grover helps Leslie to defeat Sydney.

     长篇影评

     1 ) 杜邦和特氟龙整个事件始末

    第一、什么是特氟龙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片的大佬——特氟龙,是个啥东西。特氟龙是一个商标,英文叫Teflon®,是美国杜邦公司注册的。它的化学名叫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英文缩写为PTFE,俗称“塑料王,哈拉”,用它做成的材料,300℃才能分解,400℃才能水解,抗酸抗碱抗各种溶剂,连王水都溶解不了,再加上耐高温、摩擦系数低,广泛应用于原子能、国防、航天、电子、电气、化工、机械、仪器、仪表、建筑等领域。民用领域也和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最常见的如不粘锅、雨衣雨具和衣服等。

    第二、特氟龙和杜邦公司

    杜邦是一家1802年诞生于美国的化学制品和销售公司,经营内容涉及食品、保健、家具、交通、服装等领域。2018年总收入279.4亿美元,员工52000人,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171。 我在网上查证了资料,有和影片对得上的也有对不上的,对不上的部分我以影片为准。接下来我以杜邦公司为主角,撸一下它与特氟龙的前世今生。

    • 1938年,化学家罗伊·普朗克特(Roy J. Plunkett)博士在杜邦公司的一个实验室中意外发现四氟乙烯。
    • 1941年,杜邦公司取得四氟乙烯的专利。
    • 1942年,四氟乙烯被用于美国曼哈顿计划(制造坦克外部材料),杜邦公司是主要参与者。
    • 1944年,杜邦公司以"Teflon"的名称注册商标。
    • 1954年,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雷瓜尔(Marc Gregoire)的妻子柯莱特(Colette)觉得特氟龙既然能防止钓鱼线打结,用在煎锅上效果一定不错。同年,杜邦公司开始生产特氟龙,并迅速成为该公司最赚钱的流水线(3天7000万美金)。
    • 1954年,供应商3M公司向杜邦公司递交关于聚四氟乙烯的毒性报告,报告显示其在白鼠实验中表现出导致胚胎畸形(主要是眼部)的危害性。
    • 1954—1975年,杜邦自己做人体实验,将材料注入烟丝,派发香烟给工人抽。特氟龙生产线出现多名工人生病早逝现象,死亡岁数30岁到50岁不等。并有多名女性产下畸形婴儿,其中一名叫巴基贝利,在片中真人出现,只有一只眼睛一个鼻孔,且没长在正确位置,慎看。
    • 1975年,位于西弗吉尼亚州(没错,就是《乡村小路带我回家》里深情歌唱的那个地方)杜邦公司堆料场旁边的一个养殖场出现200多头牛奇怪死亡的现象,没死的也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养殖场主厄尔田纳特(Erl Tenant)解剖了死牛,保存被感染的器官作为证据,并将解剖过程录成录像。
    • 1980年代,杜邦公司检测特氟龙的毒性,作为对比,需要寻找血液中没有C-8(组成四氟乙烯的碳分子链)的血液样本,包括动物,结果找遍了全世界都没找到,最后在一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军士兵的血液样本中找到。也就是说,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生物体中都有四氟乙烯的成分。
    • 1998年,田纳特通过同乡关系找到律师罗伯特比洛特(Robert Bilott),也就是本片的主角,他是一位辩护律师,在影片开始,他刚刚成为所从事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杜邦公司是这家律师事务所的最大客户。比洛特接下案件,同年,他和杜邦公司总裁菲尔首次谈及此事,对方表示愿意配合。
    • 1999年,比洛特和菲尔再次见面谈及此事,菲尔当众发怒。出于法律程序,杜邦公司将1941年以后的所有材料都寄给比洛特,堆满了整个档案室。比洛特推掉所有案件,以一己之力,花费一年时间将材料全部看完并逐一编号,并发现一种叫PFOA的化学物质,询问杜邦公司未果,转而咨询专家学者,并搞清楚了是其中一种叫C-8的碳分子链破坏了人体健康。
    • 2000年,田纳特一家被同乡排挤,不久后夫妇俩检查出癌症。杜邦公司派直升机全天候监视养殖场,田纳特手持猎枪,睡在皮卡上守护。同年在比洛特的坚持下,杜邦公司同意民事调解,给予田纳特补偿(具体数字没有说)。田纳特一开始不接受,在比洛特的劝说下同意。一家人离开世代经营的养殖场,迁居镇上。
    • 2001年,比洛特受到同事排挤,老板力排众议,继续支持他。
    • 2002年,地方法院首次开庭审理杜邦案件,关于C-8含量的标准问题产生分歧,即究竟多少含量可被判定有害。美国环保署1976年才开始检测化学物质,当时未建立标准,全靠企业自查。同年,标准制定小组诞生。
    • 2003年,为比洛特提供证据的其他受害人家庭受到攻击和排挤,其中包括在杜邦公司工作的当地居民。
    • 2004年,比洛特质询当年对接3M公司毒性报告的杜邦公司化学工程师,证实了杜邦公司一开始就知道C-8的危害性但毫无作为。杜邦公司同意支付1650万美元的罚款给环保署,支付7000万美元的费用给诉讼群体,其中包含了比洛特的律师事务所。比洛特推动更多当地居民索取赔偿,但须执行医药监护,也就是将杜邦生产特氟龙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居民健康问题建立医学概念上的对等关系,该关系一旦确立,杜邦公司将支付2.35亿美元的赔偿。由无利益关联的科学家组成的监护小组成立,其运作经费由律师事务所支付。比洛特承担巨大压力。
    • 2005年,截止到圣诞节前夕,有6.9万居民接受血液采样,每人获得400美元的报酬,由杜邦公司支付。居民拖家带口来抽血,言词间流露出对杜邦公司的感激。
    • 2006年,环保署起诉杜邦公司。杜邦公司以之前没有标准为由,表示须等检测结果出来后再支付。没有拿到赔偿的居民迁怒于比洛特和举证者。比洛特被三次降薪,出现右手抖动症状。
    • 2010年,比洛特因将过多精力投入到案件上忽略了家庭,夫妻矛盾爆发。
    • 2011年,比洛特被第四次降薪,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晕倒住院,查出为间歇性脑供血不足,近似于中风,压力太大导致。
    • 2012年,检测小组调查结果公布,对等关系成立。杜邦公司反悔,不愿支付赔偿。比洛特懊恼之下转向群体诉讼策略。
    • 2015年,群体诉讼案件开庭,共有3535起案件起诉杜邦公司,杜邦公司为此支付了6.707亿美元的赔偿。同年,美国环保署禁止在民用商品中使用特氟龙。
    • 2017年,聚四氟乙烯中的主要成分,PFOA和PFOS被列为2B类致癌物。比洛特律师至今仍在为受到侵害的美国家庭办理诉讼。

    第三、我对影片的看法

    首先,影片的话题意义超过艺术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电影对社会和法制的推动,韩国的《熔炉》是杰出代表,它直接推动政府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美国电影人也喜欢把一起起事件搬上银幕,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始末,这无疑会加强民众对政府和公司的警惕性和监控,而且美国是个案例法的国家,作用就更大了。值得一提的是,《黑水》通个班底拍摄制作的另一部同类题材影片《聚焦》,获得了2016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推荐一看。反过来看我们这里,现实题材的影片就少了点,我十分期待有人把华为251事件搬上银幕。《我不是药神》开了个好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后续的作品接上。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药神》》是现实题材改编,而且改得非常多。真正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是需要制作者从骨子里坚持现实主义的,我们这里可能有现实题材,但目前来看还缺乏现实主义。

    其次,如上所述,影片的表现手法比较普通,一般观众容易觉得无聊,即使对于喜欢这类题材的观众,最后半小时也很差强人意,因为没有做到情绪上的连贯性。如果说前面一个半小时通过一系列细节让人的情绪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和《聚焦》相比确实很平),那最后半小时就往下滑了,直到最后也没有拉一个高潮起来。导演和编剧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安排了比洛特夫妻吵架、晕倒送医的戏份,但故事进展到这样的环节,观众已经无法被主线之外的情节吸引。

    第三,部分情节缺乏说服力,如一开始比洛特律师接下养殖场的案子,影片交代的动机是乡情,并且使用《乡村小路带我回家》来渲染情绪,固然感人,但理智上缺乏说服力。又比如最后半部分,角色们全部处于等待状态,而等待的结果是杜邦公司反悔,作为一名资深律师,难道一开始没想到这一点?影片中比洛特把责任都推给了政府和杜邦公司,这都是情绪上的宣泄,如果影片在前面作出一些技术性的交代如杜邦公司的律师找出了法律漏洞留作后路,那杜邦公司的突然反悔就有说服力很多。

    当然,影片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于关注社会新闻的朋友更是不可错过。对于我来说,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多认识了一种叫特氟龙的人工合成材料,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欧美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我国国家质检总局2019年才开始开始论证特氟龙是否危害人体健康,目前仅靠厂商自觉)。以后买锅碗瓢盆塑料制品这些东西查看组成材料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聚四氟乙烯、PFOA、PFOS、C-8这些字眼了。

     2 ) 好人遍体鳞伤,坏人却无关痛痒

    杜邦公司在被起诉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支付了1650万美元的赔偿费,支付给诉讼群体7000万美元(仅仅是特氟龙生产线上3天的利润),后续支付了2.35亿美元作为受害群体的健康监护,多年后当初的血液检测统计结果出来,经历了层层阻挠,杜邦公司又支付了6.707亿美元了结了全部3535起案件。前后一共不到十亿美元的开销,可是早在1999年,杜邦公司一年关于PFOA生产的利润就高达10亿美元。

    看完电影之后,我又去查了一下杜邦公司。直到如今,杜邦公司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关于电影所描述的化工污染事件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此前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着新闻里列出的各项数据和庞大的数字,顶多感叹几句唏嘘几句便离开。当看到Wilbur Tennant拿出自己曾经饲养的牛发黑的牙齿、内翻的蹄子、小母牛身上割下的肿瘤,看到死去的牛凹陷的眼睛和农场旁如乱葬岗一样的牲畜的坟墓,Tennant看到牛望向自己时便习惯性的掏出了枪了结其性命,随后又跪在地上哭泣,熟练地让人心痛。

    Tennant只是一个小学学历的农场主,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地位,自己的牛死了只能埋起来或者堆起来烧掉,他连看环保署对于自己农场环境调查报告的权力都没有,多次去杜邦公司反应人家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自己去找律师,回来后自己的家还被闯入销毁证据,抱着枪睡在屋外只为杜邦公司的直升机再来时能够反抗……就是一个这样的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连最终的结果都没有等到。从一开始他就对Robert Bilott(以下简称Rob)说,国家、政府乃至这个体制,都不可信,能够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如电影里所说,一个农民掀起不了多大的风浪

    他要么身无分文的死去,要么让杜邦公司继续掠夺他的家园。

    自从二十多年前Tennant走进律师事务所的大门,Rob花费了近二十年,只为让杜邦公司付出应有的代价。他在档案库里埋头寻找,为自己的病落下了病根;他在审讯室里盘问杜邦公司董事长七个钟头,却在临走时为自己的车打火时担惊受怕,他怕自己被伤害;他埋头于此二十年,疏离了自己的家庭,他不知道妻子的弟弟进了戒毒所,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模仿母亲的签字;他收集了69000份血液样本,却因为进程缓慢受了七年的辱骂;工作上没人愿意找他以至于薪酬一降再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他依旧坚持到底。

    整部电影大多数时间都是偏冷的蓝色调,Rob的家中仅有的两次阳光和温馨的感觉也异常短暂。第一次是刚刚开始查找档案,第一次发现了PFOA,事情出现了转机,但是随后在化学晚宴上北公然辱骂和嘲讽。第二次是等来了迟到了七年的电话,可是这又在之后得知杜邦反悔政府倒戈变得凄清阴冷。

    为了这次起诉,Rob花费了二十年的光阴,搭进去了自己的健康,缺席了自己的家庭,疏离了妻子、孩子、母亲,曾经的人们责骂他起诉杜邦公司,后来人们开始责怪他自己没有等到任何结果,即使当初为了血液样本每个人都获得了400美元。

    整个体制都被操控了,任何人不可信,国家不可信,政府不可信,体制不可信。

    科学小组对于污染物安全标准信口雌黄,自己为了研究人民血液样本只能通过金钱“交易”;政府不断索取各种费用想让自己知难而退,杜邦公司明目张胆撕毁协议却无人指责。

    其实最后的赢家依旧是杜邦公司,它从头到尾的赔偿甚至都不及自己一年的利润,如今它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曾经的化工污染也逐渐被多数人淡忘;

    但是对于那些普通人呢?Tennant与妻子双双患癌,临终前数年身上就已经长满烂疮,至死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赔偿;Bucky Bailey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从出生就带有的缺陷已经跟随了他一生;Rob穷尽半生也只争取到了当初少数受害者的利益,现在可能依旧为此奔波,但是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可是这对于杜邦公司来说无关痛痒,甚至可以权当没有发生过,我们最应该怪罪的,其实是这个唯金钱与权力是从的体制。

     3 ) 震撼到头皮发麻,这部电影竟然还没火?

    临近2020颁奖季,热门爆款影片看不停:火了大半年金棕榈得主《寄生虫》、叫好又叫座的《小丑》、马丁·斯科塞斯九年磨一剑的《爱尔兰人》、细腻温柔的黑马选手《婚姻故事》……

    这其中,还有一部星光熠熠的佳作不该被忽略。

    《卡罗尔》导演托德·海因斯执导,马克·鲁弗洛安妮·海瑟薇蒂姆·罗宾斯强强联手。

    《卡罗尔》(2015)

    曾出品《聚焦》《华盛顿邮报》《绿皮书》等佳作的公司Participant,再度触及社会题材。

    由真实事件改编,这部电影,或许与你我息息相关——

    主角名叫Rob Bilott,本片的故事就是讲述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对阵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杜邦集团(Dupont, 1802-2017,于2017年8月与Dow Chemical Company合并成为了DowDupont)。

    没错,就是电影《狐狸猎手》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继承人约翰·杜邦一枪打死了自己的摔跤教练的那个杜邦集团。

    《狐狸猎手》(2014)

    该片改编自Nathaniel Rich于2016年发布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成为杜邦集团噩梦的律师》。

    Dark Water,中文译名为《黑水》,或是《黑暗水域》,由《卡罗尔》的导演托德·海因斯执导,马克·鲁弗洛参与制片并出演Bilott,安妮·海瑟薇饰演女主Sarah。

    上映两周,该片目前在烂番茄获得92%的好评,豆瓣8.3分,IMDb 7.6分。

    Rob Bilott,一位在俄亥俄州工作的环境法律师,刚刚在律所Taft升级到了小合伙人,有一天接到了来自老家外婆/祖母(英文中统称grandma因此不确定)邻居Tennant的电话,说他的牲口都死光了,他怀疑是杜邦集团在买下了土地之后,在用化学废品污染土地

    收到电话的Bilott很为难,作为一名企业事务律师,他的专长是为大型化工企业辩护,也就是Tennant的对立面,他甚至多次和杜邦集团的律师合作过。

    Bilott带着Tennant的录像带回家,通知他的妻子Sarah要回一次家去侦察一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当Bilott来到Tennant的土地,面前是一片荒芜,“这个农场简直像是一片墓地”,他这样形容。所有的牲口都死光了,死去的牲口身体器官各种病变,惨不忍睹。

    回到公司,Bilott和他的老板,公司的大合伙人Terp报告说想要接下这个案件。Terp勉强答应了,以为只是简单的提交些文件诉讼走个基本程序,毕竟Taft的生意是辩护大集团而不是把他们告上法庭。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点头,揭开了杜邦集团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黑色水域”

    在杜邦集团的文件里,Bilott发现有一个字母缩写PFOA被反复提起,却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直到他询问了以为化学专家,才知道是一种有碳元素合成的新化学物质。

    在整整半个多世纪里,杜邦一直在使用这种PFOA,后被改名为C8(由3M公司发明)的物质来生产他们的名产品不粘锅Teflon

    自从1950年,3M和杜邦就开始进行有关C8的实验。他们发现在Teflon生产线上的女工生下的7个婴儿中有2个有先天畸形,老鼠在长期接触C8后会发生肝脏病变等。

    杜邦在得知实验结果之后并没有通知任何机构,甚至把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倾倒到水域,Bilott答应去看牲口的时候以为只是一个小镇,但最后水质检测却发现在West Virginia有整整6块城镇区域C8超标,影响了超过数十万人口

    最后法院决定抽取被影响区域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判断C8是否和病变有直接联系。7万市民提供了血液样本,随之而来的便是漫长的等待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每天每天,律所的老板,起诉的市民,Bilott的家庭,他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向他施压,Bilott甚至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昏倒进了急救室……

    终于在第7年,Bilott接到了医学研究的结果,C8直接导致包括肾癌,甲状腺癌等疾病

    本片虽未重现鲁弗洛2016年出演的同类型传记片《聚焦》的辉煌,但依然是一部引人深省的好电影。

    全片冷静却不乏细腻的情感,虽然不是导演海因斯最熟悉的故事类型,但依然注入了一丝柔软,比如里面角色的刻画都非常细致,不仅是Bilott的挣扎,也把Terp和Sarah想为正义发声但不断被或是律所或是家庭关系所捆绑的内心矛盾。

    电影中很多段对话都很让人感动:

    在律所投票决定要不要继续接这个案子的时候,Terp斥责那些投否决票的律师,他质问何为正义感,难道帮助他人不正是身为律师应该履行的义务吗。

    当Bilott请求Terp继续支付账单并许诺这个案子结案的时候一定可以收支平衡,Terp问“你以为我接这个案子是为钱吗?”

    Sarah在医院急救室告诉Terp,Rob长大的时候搬了10次家,直到他来到了Taft,Taft对他来说远远不只是一个律所,而是他安顿下来的家庭。

    Sarah说:”他愿意牺牲他的工作和家庭,只为了一个陌生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这绝不是失败。

    当然还有在得知杜邦打算一一上诉整整3535件案件的时候,Bilott的那番话。

    他挂了电话之后脸上的绝望让人唏嘘不已,他说我们都以为政府机关会保护我们,以为各种机构(例如EPA, United States Envio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会保护我们。但是没有人,没有任何机构,组织,政府在保护着民众。

    ”只有我们自己保护自己。”

    一般一年可以庭审4个案件,算下来要审整整800年。很多大企业都用这种耗时间的方式来逼起诉人放弃,很多人没有等到他们的案子被审就去世了。但是Bilott花了他职业生涯过去整整20年和杜邦抗衡,他决不放弃。

    于是2015年底Bilott出席法庭,3535个案件,他一个个接下。第一个案件获赔160万美金,第二个案件获赔350万,到2017年杜邦集团赔偿总额6.71亿美金,解决了3535案件。

    是啊,6.71亿美金,听起来是个天价数字,但是对于杜邦集团算什么呢。

    2005年的时候杜邦由于使用C8而污染毒害居民水域被EPA罚款1650万美金,是EPA历史上最大的罚单,但是Bilott计算下来这不过Teflon一个产品三天的利润,都不是收入,而是利润,那么6.71亿的法律赔偿仅仅是一个产品120天的利润

    短短四个月的利润,对于千千万万的家庭来说是3535条鲜活的生命。

    电影中还有不少细节让人心酸:

    Tennant家庭因为去找了律师导致整个小镇最大的雇主杜邦被起诉而遭到了整个小镇的排挤,Parkersburg更是失业率暴增,劳动部门办公室门前是失业市民排起的长龙。当小镇在采集抽血液样本的时候,居民更是直接和Bilott说一定不会有病变,“杜邦可都是好人”。

    杜邦养育了整个小镇几代人,给他们买房,供他们的子女上大学,但是代价是肺癌,胰腺癌,畸形儿。直到出生的孩子先天畸形,直到工作数年的杜邦员工们都一个个生病倒下,才揭开了这个企业的真实面目。

    Bilott实为人民英雄。

    他是一名极为优秀的律师,仅仅是开车经过是看到一位小姑娘的牙齿发黑就联想到污染物质是在水里。

    当杜邦用整整一个储藏室的超过11万页的文件来整他的时候,丝毫不退缩,几个月的时间每天每天的坐在储藏室标记一份又一份文件。

    如今99%的世界人口身体里都含有C8,通过饮用水,不粘锅涂层等途径。还有更多超过6万种未被审核的化学物质在被各化工企业广泛使用。Bilott的战斗依然没有停止。

    他在Tennant之后再也没有接过一个企业客户,而选择贡献他整个职业生涯来真正的保护这个世界。

    也要感谢主创马克·鲁弗洛对环境的热诚,用他自己的方式把这个故事传递给全世界。

     4 ) 事实却只能由电影来讲述

    作为一个一直致力于研究全氟化合物毒性的课题组的研究生,对此电影所述深表感谢。全氟化合物,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代表,至今依然是学术界(环境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其致癌性,致畸性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其生物累积性和难降解性,使其在生物圈广泛存在,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造成持久性的损害。在科学界确凿的事实,在广罗大众中却如此遥远和无力反驳~

     5 ) 影片中的科学事实补充

    首先这部电影还是很棒的,让大众都能注意到不粘锅存在的安全隐患,但针对影片中没有办法展开的科学事实,再结合评论区广泛存在的误解,我可以尝试做一些补充。本人是化学本科,化学生物学硕士,材料系博士在读,虽然不是特氟龙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但可以从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科研经历谈一点看法。这是本人第一次写影评,还希望各位轻喷。

    首先说大家最关心的部分,我个人不建议在家里使用不粘锅,能不用就不用原因如下:

    1.虽然PTFE被认为在260dC才开始变质分解,已经明显高于食用油的发烟点,而食用油发烟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但是这260dC是仅针对新出厂的锅,也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涂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个时候就不知道分解临界温度具体时间多少了。

    2.不粘锅使用和保护都是有要求的,不太适合中式爆炒,以我非常浅薄的做菜经验,中式炒菜经常是热锅冷油,而干烧锅的温度应该可以轻易超过260dC。

    3.因为上述原因,不粘锅需要定期更换,这样说的话经济效益也会比较差,而铁锅用了这么多年,说实话也不是完全适应不了,所以尽量用铁锅就好,还能顺便补铁(手动狗头)

    4.PFOA虽然已经被全面禁止,但新一代的助剂并没有全面的安全性验证,目前看来是比较安全,但还需要时间去确认,而PTFE中无法避免的还是会有助剂残留,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但如果担心自己以前用过不粘锅会不会产生长远影响,我觉得大可放心:

    1.首先避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正确使用不粘锅造成的PTFE摄入,毒性必然是小于日常生活中其他的危险行为,例如高温油产生的分解物,或者生活中其他不良习惯,根据WHO提供的致癌物评级,1类致癌物属于有明确致癌风险的物质,包括烟酒槟榔甚至阳光(紫外线诱发皮肤癌),2A类属于理论上对人体致癌,但数据有限,想极端点可以理解为近似1类致癌物,因为伦理问题而缺乏数据,而2B类则是比2A类更低,属于动物实验证实可能致癌,但缺乏其他数据说明对人体的影响,印象中PTFE和PFOA都在2B类,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看完整的列表和评定标准,WHO有中文的。所以PTFE严格来说只能是存在风险,不至于和致癌划等号。要正确认识自己每天承担的致癌风险,举个例子,如果每天离不开烟酒,或喜欢吃烧烤和腌制食物,在我看来已经可以忽略正常使用不粘锅PTFE带来的致癌风险了。

    2.PFOA的职业暴露风险才是真正的可怕,这点和上一点类似,由于摄入剂量高,毒性会非常明显,例如,沥青路面毒性很低,但是铺沥青路面的工作环境是1类致癌风险,再比如家具不是1类致癌物但是制作家具的过程是1类致癌风险。而氟代烷在体内是有代谢周期的,虽然很长很长(3年起步),但极微量摄入不会超过代谢阈值,这点可以由2000之后十年内普通人群体内PFOA水平下降40%看出,这个下降40%显然不会是因为大家都过世了,而是真的被身体代谢掉,PTFE类似,不至于在体内不断积累逐步变成剧毒。相应的数据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关于PFOA在人体内含量,普通人是杜邦工厂周边居民的1/10,而周边居民的含量是工厂1/100。所以由于普通消费者并不会高剂量摄入,以及消费者接触到PFOA的可能性也是比较低的,没有必要担忧自己之前用的不粘锅对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

    如果觉得不粘锅带来的方便不忍心放弃,我觉得可以稍微注意,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1.不爆炒,不干烧,不用坚硬的锅铲,仅用于温和烹饪条件,比如煎蛋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或者煎牛排

    2.等锅冷却下来再冲水,并且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清洗锅面

    3.定期更换,一半使用一年到半年就可以考虑更换了,出现划痕也应该考虑更换。

    最后关于有些人质疑电影的客观性,我感觉没必要太纠结,虽然部分科学事实确实不太准确,但这毕竟不是科普片,没必要做到完全精确,虽然影片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诱导性,在我看来背后可能是有目的的,但不影响这部优秀的作品唤起了人们的关注,起码让很多人知道了不粘锅存在安全隐患,通过了解会有更多人知道不粘锅不适合爆炒,以及收获正确的使用锅的姿势,往大了说还可以促进行业发展,一方面对特氟龙的毒性有更准确的定义,二来可以催生新一代涂层材料的开发。总体来说个人感觉是利大于弊。对于部分会将电影表达的信息全盘接收的人,生活中各种信息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这种人硬杠属于自讨苦吃。

     6 ) 【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观影——《黑水》

    No.38 追求真相和正义的孤胆英雄

    目前这个光景,门是不敢出了,但电影该看还是要看。本周由观影团推选的周限定电影《黑水》也是一个直刺社会现实的诚意佳作,影片讲述了马克叔扮演的律师Rob Bilott单枪匹马对阵美国最大的化学集团——杜邦集团的故事。电影改编自一篇《纽约时报》的报道(原文: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 作者: Nathaniel Rich),上映后收获了不少好评,目前豆瓣8.3,烂番茄89%新鲜度。现在话不多说,看看观影团小伙伴们对这个新片如何评价吧。

    本周周限定共有25人参加,平均分为6.6分。

    震撼人心的事实真相

    这个电影改编的真实事件就有足够的震慑力。一名律师为何只身对抗一个化学工业巨头?因为总得有人去抗争, 每个民众都应该有得知真相的权利。之所以死磕杜邦,是因为PFOA,这是一种曾经广泛应用在包括不粘锅在内的许多日用品里的合成化学品。杜邦公司早在六七十年代就知道了PFOA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会造成危害,但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一直对此进行隐瞒,刻意误导公众和美国的监管机构,甚至还随意丢弃含有PFOA的工业垃圾,对美国不少城市的地下水系统造成了污染。

    直到1999年,这名律师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其中的材料,随后在16年的时间里和杜邦打官司,才让这一切大白于天下,让公众知道了PFOA的危害,也让世人看清了杜邦的贪婪与丑恶。目前各国都已经限制了PFOA的使用。电影曾经充当着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目击者、记录者和见证者,看到《黑水》《聚焦》《华盛顿邮报》后,我想现在还是有人在重视电影见证和记录的意义的。(部分文字来自@渡辺dudu @野凡 的短评

    @野凡 :8/10 总得有人去抗争,与巨大的利益集团抗争,与雄厚的权势抗争,与不为人知的神秘幕后抗争。

    @扶不起先生:8/10 一潭黑水投入大石必定泛起涟漪,可混浊不堪的水面却将结果推向未知。20年的接力赛跑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体制中无形的高墙却将终点掩盖而去。影片以独有稳当的视角进行阐述,其中夹带几许阴谋论的调调值得玩味,实则是个体代表集体发声,冲破并完善体制本身的壮举

    @NanSLi: 8/10 文本从本质上与《聚焦》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但其深处又未像前者那般细致入微又抽丝剥茧,与其说是揭露真相史,不如说是自我捍卫的心灵史沉着又的清透微光色调,湛蓝中夹杂着细微冷意。亦如人物细致入微的内心刻画,浅淡窥见一斑却尽显清晰、分明。清亮的配乐下阴郁与邃然逐丝逐缕渗透、牵引。看尽时间流逝,看尽世间真相,受尽冷眼质疑。依旧用着那副早已千疮百孔的身躯,那个疲乏的姿态,向世间掷出足以振聋发聩的声音...

    @蝠蝠:8/10 自由是什么?只能墙沿欢笑罢了。

    @笑语在午夜场: 8/10 社会良心题材,对标《聚焦》。绝对不是所谓「工整」的平庸之作,影片的力道可以化骨。主角几十年的精力损耗才换来一点点成功和补偿,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正义,还有能站出来能担大事的勇气和决心,真正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电影的价值和意义有一部分就体现在反映现实境况、彰显社会责任上,《黑水》是一部佳作

    @贝克街的大盗:8/10 他们想让我们认为 体制会保护我们 但那就是个谎言 是我们保护我们自己 没有别人 作为一名河流水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 看的真的挺揪心的 尤其再加上最近这个疫情的社会背景 好不容易在质疑中七年等来了报告 杜邦的一句反悔付之东流 挺绝望的 好在最后一口气3000多桩慢慢算 还算好了一点 唉。

    想想现在的一幕幕魔幻现实主义
    @

    @渡辺dudu: 8/10 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电影曾经充当着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目击者、记录者和见证者,看到《黑水》《聚焦》《华盛顿邮报》后,我想现在还是有人在重视电影见证和记录的意义的。

    @叶底藏花: 8/10 这TM才是现实主义,在国内看到这种以一己之力对抗庞然大物的电影大概是永远不可能。整体拍得很工整,从事情的揭露到调查再到诉讼,故事有条不紊地展开。整体的色调是偏暗的,中间低沉的配乐也让电影显得压抑。反高潮的处理也值得称道 ,并不是那种所谓皆大欢喜而是有着工作的枯燥和个人的痛苦。最触目惊心的应该是最后,C8已经存在于地球上99%的人体内......与我而已,我永远钦佩那些秉持着公平正义与良心的人,然而在中..国,这样的人大概是404吧。

    @鹳鸟踟蹰: 8/10 我们无数次的探头寻找so called正义,在漫长的等待中,谁是赢家?黑色的水,化学污染,强权和金钱,层层无法剥离的阴霾。沉稳冷静地叙述着体制无法拯救的苦难。人物塑造上却是如此无力了。

    @无火:7/10 说起个人对抗体制这类题材,韩国和美国涉及的最多,强弱对立的悲壮感的极力渲染,很容易打动观众。然而本片貌似并没有刻意渲染这种情绪,而是去展现个人在对抗体制过程给身边亲近的人带来的诸多困境与冷落,这一点很不错。当一个人选择为理想、正义、天下而奋不顾身时,他内心斗志或者是执念至少可以抚慰他,但他的亲人却要被动性的承受太多苦痛。英雄可敬,但英雄背后的人更伟大。

    @臻圣:7/10 当下时机看这部片子感受颇深。“既然干了,我就干到底”罗伯特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儿令人钦佩,“为众人抱薪者”——顶住压力公然向大公司挑战,值得一部电影铭记。 全片近八成的画面充斥着冷峻阴郁的蓝色调。导演采用大量的主观镜头停留于报纸、书页、照片、屏幕,去体现罗伯特调查取证收集线索的复杂和艰难。时间跨度很大,气氛沉闷又有压迫感,社会这滩黑水才是真的深不见底。片尾的一串串数字触目惊心。

    片尾触目惊心的数字

    同时本片也有强大的班底保驾护航。首先,出品公司Participant Media,制作了不少颁奖季的冲奥片,主打社会性强的现实题材影片,如颁奖季大热的《美国工厂》《绿皮书》《华盛顿邮报》等,而主演马克鲁法洛与安妮海瑟薇还有男配提姆罗宾斯,都是一等一的演技实力派。特别是马克叔这次的发挥,非常扎实稳重。

    @☄①号试管: 9/10 印象最深刻的是Rob在车里颤颤巍巍插钥匙发动汽车,重压下处在奔溃边缘的氛围令人窒息。全片都笼罩着一股阴郁的气息,即使结局正义得到伸张时总算喘了口气,字幕又冰冷的弹出了“据研究,99%的生物体内都含有特氟龙,包括人类”。再作妖下去人类还有几年命数哦…… ”

    @cinedreamer_:8/10 以一己之力对抗一家巨头产业乃至整个政府,需要多少勇气和毅力?又需要多久的等待多大的牺牲?题材其实并不陌生,整体拍得也很平很严肃,但得益于Todd Haynes的出色功力,整部片的节奏都非常稳、故事线也清晰,虽时长两小时有余却并不显冗长,而那种压抑与震惊感又是随着故事不断发展逐渐渗透着的,很敢拍也的确拍的很好。马克叔还是呆呆的,安妮大概算是正常发挥(波浪长发还是美到我昏厥啊呜呜呜),以及一度对影片中事件的真实性存疑,没想到居然真的是以真事为基础?太细思极恐了。

    @铁甲依然在:7/10 黑水,四颗星。“他甘愿为了一个需要他帮助的陌生人冒着所有的风险”改编自真实事件,被主角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面对这些巨头,几乎不可能取胜,政府已经被操控了,一直是我们自己在保护自己,看看现在的社会吧,太真实了。欣慰的是依然有人在伸张正义,默默前行。

    @董小__: 7/10 还是一个常规对抗体制的故事。对人物的刻画好,主角从不愿意做到想见好就收再到持续致力,人物变化清晰,在无畏背后有脆弱,愤怒背后还有不甘。故事四平八稳,社会意义大于剧情吸引力。

    @空曲成歌:7/10 有点闷 故事节奏过慢 像一部纪录片 马克叔饰演的人物以微薄之力对付一家庞大的公司实在钦佩 意味着要面临着许多许多的牺牲 p.s.安妮女神的戏份也太少了!长发还是很美!

    真实归真实,但真的拍的一般

    而观影团内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事件真实归真实,震撼归震撼,但是从电影层面而言,问题还是非常多的,首先是克制冷静的风格下叙事没有亮点,节奏也偏慢偏闷,拍的太像纪录片。人物塑造上过度的突出主人公一人,把马克叔自己的角色塑造的非常出色,但其他配角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引用@Supremacyacron 的一句短评就是“导演也没像他的成名作《卡罗尔》那般去多方面挖掘人物的内心戏,以至于安妮海瑟薇等人的角色与路人无二。”

    @玻璃球游戏🎱: 5.5/10 全片节奏就像弗吉尼亚的那滩黑水死气沉沉,所有的戏剧性被看似沉稳实则空洞的叙事屠戮了。Robert作为主角则从头到尾都像木偶一样机械般无知觉地左支右绌,真正称得上危机的事件只有结尾处所谓托拉斯对于个人权益的抹杀,然而这难道不理所应当作为全片贯彻始终的主题,而非刻意编排成反转似的强权的反扑吗?所有共情在如此流水账的演绎下变得毫无可能,力求纪录片式的展现却缺失了观众得知真相的震感,早早地将杜邦公司的罪行和盘托出,余下一场场的庭审和质问戏乏味且毫无悬念,传递出的胶着感源于剧作上做作的原地踏步,弗吉尼亚阴郁的气质也仅仅停留在前半段不再流动。

    @Cor cordium: 6.5/10 作为托德海因斯的电影,未免太一般了,细腻的感情也丢了,最后只剩空洞的故事和事实,此类电影和韩国那一套未免太过相似。 海因斯向来可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像《天鹅绒金矿》把大的时代音乐映射在小的人物身上,暗流涌动,狂野无比。《卡罗尔》和《远离天堂》对感情的细腻拿捏都是恰到好处,后者更是能融汇多个问题,并相得益彰,实在是强。但是这部电影,我们除了看到纪实,就没有别的了,有个别几处镜头相当有趣,以及马克叔抖手的诸多小细节,除此之外,言无他物,这也许是这类电影的通性吧。

    @wild life: 7/10 冲这个真实事件给三星,没想到是个聚焦2.0,聚焦我就没太大兴趣,这个也是同理,这题材也就国外能做了,国内?呵呵。

    @mdr skywalker: 7/10 这部电影可能在拍的时候导演根本就没想太多,没有花哨的手法,他只想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让我们跟随Rob这个律师一步步探索真相,坚守真相,以一人对抗杜邦这个利益集团,乃至背后的体制。马克叔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扎实稳重,安妮依然漂亮。但是简单的单一时间线和过分突出的单一主角也确实难入颁奖季的法眼,节奏也偏闷偏慢,有些遗憾

    @Supremacyacron: 6/10 叙事风格稳健,对时间线的重视超过了故事本身,所以在中后期的叙事上力度显得不太够,稍微有点拖沓。追击真相这个事件本身就很具有说服力,能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到真相大白于世也确实不容易。马克鲁法洛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但是话说回来,表演没有十几年前演《救赎之路》那般相对出彩,导演也没像他的成名作《卡罗尔》那般去多方面挖掘人物的内心戏,以至于安妮海瑟薇等人的角色与路人无二。

    @素素素素素丶: 6/10 Participant的这种片子看多了多少会有点麻木啊,经典老套的大情节设计,一切都为了核心服务。相对于其他几部角色塑造又少,整体太过于规整,完全就是冲着颁奖季而拍的电影,感觉拍成纪录片会更好一点,多一星给社会意义。

    @莫莫:4/10 电影的社会现实性比电影本身更具意义。

    仅打分:@Polaris.J:7/10 @Anyslus: 8/10

    本期的周限定观影大致就到这里了,祝各位友邻身体健康,多看好片。

    附:【春天的放牛班】往期回顾

    【春天的放牛班】 观影团 周限定观影片单

     7 ) 慢一点,请再慢一点!

    首先要告诉大家事实,然后再给大家做选择.这是一个zf、企业、科学家要做的事情。

    科学带来便利、快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数不胜数,至今还有6万多种的化学成分是还没有对人体是否有危害的检测报告。

    一个物种最终走向自我灭亡,都是从内部的溃烂,而消失。

    所以请人类慢一点,科技慢一点,发布慢一点,赚钱慢一点,再慢一点。

    也许生命延续也会慢一点。

     8 ) 看完这部电影,你还会用不粘锅炒菜吗?

    If the big companies inflict damage on the public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will there be a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entitled to regulate and punish them?

    If the authority fails their duties and biases in favor of the companies instead of protecting the citizens, will there be a way to protest it?

    If the local government cracks down the report media and the protestors, will there be the access to a higher level?

    If you read the paragraph above in English, you should have figured out why I had to put it in English and what I have tried. That gives me another reason why we should learn English well. When you can’t speak out in your mother language, you have another language option.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Taft律所高级合伙人Tom在会上遭遇其他合伙人反对做这门起诉杜邦的官司时怒吼道:“We should want to nail DuPont. All of us should. American business is better than this, gentleman. And when it’s out, we should hold them to it. That’s how you build faith in the system. We’re always arguing that companies are people. Well, these people have crossed the line. To hell with them!”

    Law、News、Media、Whistleblower,就是监督这些可能会为追求利益而损害公众社会的武器。如果武器一个个失效,那保护人民群众的就真的只剩下了Rob Bilott在得知杜邦经过7年的监测后食言的时候的充满愤怒的呐喊“They are a titan of industry. They can do everything they want. Nothing else matters.”… “The system is rigged.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ll protect us. But that’s a lie. We protect ourselves. We do. Nobody else. Not the company, not the science, us. ”

    中国不是没有这样的英雄,我记得《新京报》(好像是这家报纸)曾有一位退伍军人专业的记者揭露了一家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揭露偏远贫穷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孩子要上学的艰难等等,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很大压力,但这些报道的影响并不能制止还有企业在污染环境的事实。他们还在污染,因为他们受到的惩罚太轻太轻,不足以痛改前非。我们中国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扮演的律师,出于真正的良心,顶着巨大的职业、生活、经济压力坚持了十几年打这场官司,做出这样牺牲的英雄值得敬佩!

    Mark Ruffalo就是那种忍辱负重、百折不悔、沉默寡言、爱家爱国的好男人形象。他不能演也不会演花花公子、富家子弟、上流人士,他就是全心全意为家、为人民、为社会而宁愿牺牲自我的忠诚男人。他本人是坚定的长期环保人士,抵制大公司开采自然资源,也是本片的制片人。他那总是有些忧心忡忡又选择承担所有责任和后果的脸就给人特别踏实的感觉,你知道他说的都是实话,不会骗你,这就是他的气质。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的表演比较一般,有着之前表演的说话和表情模式,没有任何意外的惊喜。倒是好久不见的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一头白发的形象,让人有些感慨他已经这么老了吗?今年他已经62岁了,自从豆瓣和IMdB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之后,再没有看过他主演的影片。在这部戏里,他演得还是不错。

    好了,回到题目的问题——看完这部电影,你还会用不粘锅炒菜吗?对我来说,答案就是能不用就不要用了,我还有铸铁锅。

     短评

    非常工整的Participant出品(这公司专门拍带有“社会意义”的影片,包括聚焦、华盛顿邮报、绿皮书)冲奥片,基本上挑不出任何毛病,但Todd Haynes的个人风格也真的是一点都找不到了

    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这件事最打动人的是,他有个好领导。

    8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永久化学品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体内,Rob Bilott还在为平头百姓求公道,川大统领的EPA正在疯狂开倒车。

    12分钟前
    • Kino Blues
    • 力荐

    差一点满分,据说事实有点误导。phoa不是特氟龙本身,而是制造过程产生的。而成品不会这么毒,只有在四百华氏度以上才会有毒。虽然我也很感动,但是骗子拍的太理想的美式英雄主义了。吸引我的反而是如何在现行法律下斗智斗勇最终促成制定新的标准。最后瑕不掩瑜,这些人,虽然展示得有些情绪化打鸡血,但是他们的确是和平年代的英雄。永远不要低估人类对于同类能够产生的恶呀~

    16分钟前
    • lisa|离
    • 推荐

    比东木那部更值得平反,和《原钻》并列为颁奖季最大遗珠。并不工整,比《聚焦》可作者太多了,真正生发于视听的“暗流涌动”与超越一般维权题材的时间重量。离今年的奥斯卡很远,离今年的中国很近。

    2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牧场变成坟场,动物变成怪物,化学不是玄学,维权不是唯权。清澈透明的生命之源潜藏着致人死地的阴暗,友善无害的公众形象背后是天理难容的丑恶。我们一直在黑暗中漫游,不是因为享受,而是有人蒙住了本该睁开的双眼。十几年来,比洛特在黑暗以一己之力与一个庞然大物搏斗着,那已经不是斗士二字可以形容,他在燃烧所有的自己来表达一种愤怒,一种在这个时代里面仿佛已经退化的本能。海因斯很聪明,如果这片按照一般的传记手法拍肯定会流俗,索性另辟蹊径走悬疑路数,用听觉递进强化隐藏的危机感,通过人物自身的情绪起伏来带入事件焦虑,十分凑效。美中不足的就是年份划分让本该紧凑的张力被打散,结尾也有点仓促,但是我太爱这种孤胆英雄了。影片结束后,我看了看新买的不粘锅,在涂层材质上写着几个不太起眼的小字:聚四氟乙烯(特氟隆)。We done。

    21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3+1吧 对我个人而言,对中国大陆而言,它的现实警醒意义,似乎远远大于电影制作本身的意义了。维基百科载:特氟龙最出名的应用之一是北京水立方的外墙材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集中使用。

    2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碗正义鸡血我干了。片子很稳,但是不乏味,情绪一直被吊着,非常适合我们这边观看。在我看来男主最可贵的品质还不是为底层维权、反抗大资本什么什么的,而是那种坚持。所以最后一幕法官说“Still here?”男主回“Still here.”(感动得我爆粗口)

    28分钟前
    • wywywywy
    • 还行

    很稳的一部社会题材,故事讲得清楚明白,背后的情感力量也给到了。又是小人物为了正义对抗强大势力的故事,这个选材本身就足够让人致敬了,因为,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从导演角度,这部电影的反高潮处理是最大特色了,并没有给你足够多的慷慨激昂与严厉谴责,而是聚焦于主角日常的枯燥与痛苦,或者,这样才更看出他的伟大。然而,C8的伤害仍在继续。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惊心动容。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性题材,完全是水准之上的作品,颁奖季为何颗粒无收?这种动辄磨耗十几二十年的集体诉讼,良知者以一己之力扳倒黑心巨头,揭露整个行业或社会埋藏日久的惊天内幕,过程中不止要应对敌手打压,更需挑战民众偏见,忍受周遭及亲人误解,咀嚼寂寞,攻克浩繁的案牍工作,最终竟未在压力之中垮下,难免让我联想到《爆炸新闻》中塞隆那句话:我总是好奇那些历史挑中来做大事的人是什么样的。马克鲁弗洛独自面对上百箱卷宗那一幕,说实在震撼到我。话说回来,这片跟《狩猎》有什么可比性啊?倒是推荐和2015年的最佳影片《聚焦》,科波拉《造雨人》,索德伯格《永不妥协》,塞隆的《决不让步》打包观摩。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所以不粘鍋到底還能不能用呢!!!???挺急的,在線等。

    38分钟前
    • 扎学家施耐庵
    • 力荐

    整个世界是被有志之士推动的,但是他们的成果却一次次被体制和利益共同体所阻碍、所抹杀,你以为罗伯特对抗的是一家公司吗?他对抗的是一个完整的、谎称自己在造福全人类的团体,它们不在乎人,它们不在乎地球,它们不在乎报应,它们只在乎利益,它们崇尚谎言,它们永远不会自省,它们总是用自己做出的所谓的贡献去掩盖那些错误,而它们脚下的尸骨终究会是它们的报应。

    41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A / 丝毫不慷慨激昂,甚至是阴郁而深邃的,更像是一部斗争者的心灵状态史。但它又并未刻意地挖掘某种机械、分明的心理层次,而是捕捉人物的气息和动态,捕捉光芒的波动与消逝,捕捉所处空间中的沉默与压抑,捕捉迅速被抹去的时间罅隙。因而极其自如地牵引着叙事的游丝,并超越了传统维权故事的界限:不仅关乎夺回权利,更关乎在结尾被提炼出的质问姿态——哪怕这种姿态已万分疲惫。

    4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看完后心情复杂。看的时候知道结局会走向好的方向,但整个看的过程还是提着一口气。而最后的结局居然不是我以为的完美结局。 我真的太爱这样的电影,它告诉了我不管何种情况,良心是必须要有的。

    46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学化工的我知道杜邦、巴斯夫这样的化学巨头到底有多强,一个普通律师,几乎凭自己一己之力要告赢杜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杜邦秘密倾倒的有毒废料当时并不受美国环保署监管,也就是说从法律上来说杜邦并没有错。还好杜邦公司内部有废料危害性的研究报告,3M公司也知道这种严重危害,并告知了杜邦。律师从海量的材料中找到了这些证据,才有了后面胜诉的可能。电影聚焦律师出庭前的前期证据收集工作,不仅工作繁重,而且压力巨大,甚至面临化学巨头的人身威胁。十几年,他坚持下来了,并且带领着受害者们赢得了6000多次庭审的胜利。律师本人和部分受害者在片中有出镜。3M公司真乃良心企业。片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是C-8,这种物质是特氟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特氟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

    50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To hell with them!”

    55分钟前
    • 陈允然
    • 力荐

    忘不掉的一句台词,是杜邦公司笑着对男主说:“Sue me”。我记得前段时间某件事,也是同样的说辞,“欢迎来起诉中华有为”。也是同样的跋扈。若干年后,会看到改编的电影吗。

    60分钟前
    • 横着睡觉
    • 力荐

    当代“人类药丸”恐怖片,海因斯拍得肃穆有力,从第一镜起就塑造起污浊与阴影,看完不由得在内心升起阴谋论:这片在颁奖季被无视是因为遭到了DuPont方面的压制?

    1小时前
    • TWY
    • 推荐

    they want to show the world that’s no use fighting,look everybody even he can’t crack the maze and he’s helped build it. The system is rigged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ll protect us,but that’s a lie. We protect us,we do nobody else. Not the companies not the scientists not the government.Us! still here huh? still here! 这个时段看这部电影太应景,泪目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Still here.” 非常感动。在这世上面对不公义该如何自处?好像很少看到大律所合伙人以如此正面的形象出现…里面有一幕跟《爱尔兰人》中的一幕简直一模一样,仿佛一种互文暗示着大公司与黑帮的相似之处。

    1小时前
    • 小油飞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