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1

    主演:于和伟,张桐,张晚意,马启越,马少骅,朱刚日尧,曹磊,夏德俊,周显欣,杨景天,杨杏,张思乐,毕彦君,武笑羽,卢易,高爽,牟星,张露,岳鹏飞,查文浩,唐旭,林俊毅,侯京健,何政军,刘琳,徐敏,尹铸胜,卫仑,沈琳珺,迟蓬,封新天,侯煜,谭洋,郑昊,舒耀瑄,朱泳腾 

    导演:张永新 

    猜你喜欢

    • 第7集

      执行法官

    • 第20集

      颜心记

    • 第15集

      时光代理人 2024

    • 23集

      金庸武侠世界2024

    • 第48集

      战狼·战狼

    • 更新第15集

      时光代理人

    • 更新第23集

      金庸武侠世界

    • 更新至15集

      时光代理人2024

     剧照

    觉醒年代 剧照 NO.1觉醒年代 剧照 NO.2觉醒年代 剧照 NO.3觉醒年代 剧照 NO.4觉醒年代 剧照 NO.5觉醒年代 剧照 NO.6觉醒年代 剧照 NO.16觉醒年代 剧照 NO.17觉醒年代 剧照 NO.18觉醒年代 剧照 NO.19觉醒年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长篇影评

     1 ) 我必须吹爆!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首先要祝所有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

    今个咱们要聊的,是一部当下热播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

    我们今天能欢度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等节日。

    都和这部剧里描述的历史息息相关。

    为了刷这部剧,我还提前做了一些功课。

    剧中出现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角色;

    以及《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单拎出名字,个个家喻户晓。

    稍微冷门一点的辜鸿铭、章士钊、邓中夏、易白沙等人,你肯定看着眼熟。

    有些小伙伴估计这些年网上冲浪,也看过他们的故事。

    图片为辜鸿铭

    但真的讲清楚这些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还缺少佳作。

    以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更热衷于1921年乃至1937年之后的故事。

    毕竟,里面可以穿插大量战争内容和我们熟悉的那批革命元勋,更容易吸引观众。

    但这也造成了自辛亥革命到建党元年之间出现了一段历史留白。

    而《觉醒年代》的出现,巧妙的填补了这块空白。

    整部剧,横跨了1915~1921六年多时间。

    以《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草创诞生为契机,引出了之后的一票历史大事件。

    相比较后来连绵数十载的战乱,当时的中国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未来在哪里?”

    所以,本剧的一开头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讲起。

    正如《茶馆》里的那句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对“共和”从希望到失望的落差,让所有人陷入迷茫,也让当时的中国变成一滩浑浊的死水。

    《新青年》的出现,则如同深潭中落下的一颗石子,体量虽小,却激起一片涟漪。

    因为它为中国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

    迷茫的中国犹如倒卧的狮群,潜力巨大又死气沉沉。

    但终究会有人率先醒来,他也许孱弱,也许不值一提。

    然而,他打破了寂静的黑夜,他站了起来。

    以《新青年》为代表的这批人,正是第一批站起来的雄狮。

    这是向迷茫宣战的开始。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很热血,可听上去不还是说教嘛!”

    在我看来,这正是《觉醒时代》在剧情处理中最成功的地方。

    我管它叫“有大道理,更有小生活”。

    在面对大事件时,我们能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元勋拍案而起的伟岸。

    可下一个镜头,褪去伟人光环的角色,又会变成一个嬉笑怒骂的普通人。

    大笔一挥便翻云覆雨的陈独秀,却偏偏搞不定家庭关系,站在台上有多风光,见到儿子就有多狼狈。

    严肃英勇的李大钊,也会为了没钱吃涮肉,在孩子面前编出“吃肉塞牙”这种蹩脚瞎话。

    北大校长蔡元培那句:

    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以此活动于社会……

    直接给我看笑了,这不就是我自己嘛。

    而倡导“新文化”的胡适,恰恰是包办婚姻的“旧人”,每天被辜鸿铭、黄侃等保守派“带恶人”编排段子。

    “新文化”与“旧势力”在北大这个舞台上缠斗厮杀。

    他们各持己见,围绕《新青年》明争暗斗,乃至磨牙吮血。

    大家似乎都在寻找对方破绽,逮到机会便要推塔拿头破高地。

    可在外敌当前时,他们又枪口对外。

    面对英国大使朱尔典的步步紧逼,打出撒手锏的,恰恰是留着辫子的辜鸿铭。

    可等外敌退散,继续编排段子大谈“新文化”幼稚的,还是辜鸿铭。

    到此为止,我没有看到太多口号和说教。

    也没有看到通篇英勇无畏或者挥斥方遒的大格局。

    甚至觉得某个地方、某个角色、某个行为非常“没品”和“懦弱”。

    可转头细品,关于中国未来的争论和思辨,已经浓缩进了讲台、餐桌、卧室、街巷这一方方小天地里。

    对比不少传统主旋律作品宣讲道理的“泰山压顶”,分分钟梦回高数课堂。

    《觉醒年代》也在宣讲,却更偏向“润物无声”。

    就像剧情多次提到的“新旧之争”,各家泰斗各执一词公开辩论。

    冲突和争论连珠炮一样摆在观众面前,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金句破解杂乱如麻的逻辑。

    这时候,“真理”和“道理”就成了推进剧情的核心,没它抬一手,大家就只能困在死局里。

    此时,再把早已准备好的理论,或言辞激昂,或娓娓道来。

    这才叫“顺理成章”、“上下而求索,终得之”。

    剧情矛盾得到了解决,爱国主义情怀也在观众最轻松也最亢奋的时候印在了脑子里。

    用这种方式得来的结果,还是简单的说教吗?

    不,这就是不言而喻的真理。

    在很多近代正剧里,对于旧时代的背景刻画很好,却总难以引起我的共情。

    我琢磨了很久都不得其解。

    但看完《觉醒年代》,或许给了我一个答案——这些表现都过于突兀。

    要么,就是直接展现旧时代高层的腐朽,再用战斗夺取胜利。

    要么,就是某地又出了一个“周扒皮”,它如何鱼肉乡里,又如何被“天降猛男”推翻。

    虽然历史上,穷苦大众确有这样的遭遇,但看多了,总有股“套路”之嫌。

    而《觉醒年代》换了一种新思路。

    前面提到,它的背景是中国自辛亥革命之后最混乱也最黑暗的时代。

    它在控诉袁世凯的窃国、张勋的倒行逆施、军阀拿国器做赌桌……

    很多人知道这些事,但也仅仅停留在“知道”。

    而《觉醒年代》在保留主线之外,又时不时的会穿插“街景”。

    比如毛泽东同志登场时的这个场景:

    没有任何多余的台词,一组不到五秒钟的镜头,已经把旧时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比如“张勋复辟”回目。

    闻听“皇上回鸾”的遗老遗少挂着假辫子弹冠相庆、黄龙旗漫天飞舞、“辫子军”横冲直撞。

    似乎“重回帝制”才是民心所向,共和完犊子了。

    但下一场,张勋倒台,满街都是“99新马尾巴和补子服大甩卖”。

    这种荒诞,配上每逢大事必出场的猴子,两组镜头一碰。

    观众欣然一笑:又是一场好猴戏。

    一场场混乱的时代闹剧凑在一起,很容易就把观众代入那个变革的年代。

    然后像我一样开始自动思考“旧社会真的会吃人”。

    再然后,即便已经“剧透”完历史趋势的人,也会忍不住多想一下“怎么办”。

    好的,尖锐的问题通过细节的刻画被抛出,后面自然是解题的思路:

    从《新青年》开始,一群有识之士站了出来。

    他们用自己的学识、知识和认知不断探索新文化、新思想。

    而他们所总结出的观念、逻辑,又被不断精进改良,成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崛起的理论基础。

    再后面,便是金戈铁马血与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恰如历史向前,曲水流觞,水到渠成。

    作为一部党政献礼片,在“建党百年”这个时间点播出,《觉醒年代》肩负“纪念建党大业”和“弘扬爱国传统”的责任。

    毫无疑问,它做的非常好。

    但于我而言,《觉醒年代》又有另一层深意:

    疫情笼罩下的2020,让中国蒙受苦难,并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来自美国的狙击、印度的挑衅、BBC和CNN的谎言,加上国内个别跳梁小丑的狺狺狂吠、对岸某伪政权菠萝凤梨傻傻分不清的xx行为……

    加之当下正处于改革开放转型的关键时期。

    《觉醒年代》很多人应该看,并引起反思,和振奋进取之心。

    尤其是这样的浑人更应该好好看看

    如今的我们,有能力反击图谋不轨者!

    也有能力享受本该是我们享受的权益,以及挺直腰杆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一切的前提,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强大的祖国。

    《觉醒年代》现在已经逐渐更新至高潮部分,我也会继续追下去。

    小伙伴们如果还想继续看我讲主旋律影视作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播。

    提醒一下,《潜伏》也算主旋律剧哦,我一直在等机会做解说。

    这就看大家留言点赞了。

    大家快动动小手指吧!

    一个赞,就是一颗红心!

    快让我知道有多少人爱看这种正能量爆棚的好剧!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2 ) 从《走向共和》到《觉醒年代》

    剧作水平大概倒退了三十年。

    但是不妨碍《觉醒年代》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尤其是像我这种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不太了解的观众,看完本剧,能对在民国初期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比较感性的了解。

    不过,我其实是被鲁迅出场的镜头吸引才真正开始追这部剧的。

    人血馒头的典故,只要是读过《药》的人,看完这段戏都会有切肤感受。

    新文化运动在这种国民群体性麻木食用人血馒头的背景里显得尤其重要。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本剧被塑造出了一种文化人的天真和执着,要打倒旧文化,要提倡全员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要“二十年不谈政治”,而李大钊,则被赋予了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的重任。

    巴黎和会山东要被划给日本的时候,陈独秀发现不谈政治不行,想要在当时软弱的国民政府撑起的中华民国下谈解放思想基本是个空谈,新文化运动虽然意在解放思想,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支持,这种解放思想毫无实际操作空间。

    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这部戏把一群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过程描写得很细致,这是我认为它值得一看的原因,而更有一些镜头剪辑手法走了一种快速蒙太奇切换,比如青年太祖出场的镜头,简直像一部隐喻极强的哑剧。

    《走向共和》结局的时候是张勋复辟,而《觉醒年代》刚好和它做了衔接,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进入北大供职的时候,正好遭遇了张勋复辟。

    本来它们大概可以一起成就中国近代历史剧的典范,但是《觉醒年代》显然远逊色于《走向共和》。

    我对《走向共和》里有一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李鸿章在不得不去签署马关条约之前,在家中慢条斯理的细嚼慢咽一只三黄鸡。

    对比《觉醒年代》里中国几位外交官在巴黎和会现场就像打了鸡血一般的愣头青表现,天壤之别。

    《觉醒年代》剧本最大的问题是把那个年代的人拍得过于激情澎湃了,就好像每一次普通的对话都是在作革命演讲,旁边有无数个摄像机录下来要作证据一样。

    二十来岁的大学生激情澎拜,三十来岁的老师们激情澎湃,五十来岁的校长还是激情澎拜。

    不过有一个角色脱离了这种千篇一律,辜鸿铭。

    辜鸿铭的那篇《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简直全剧最佳。

    “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留在心里。”

    这部戏很多演员的表演都像在朗读,让人很出戏,但辜鸿铭没有,他简直就把一个精通八国外语但不肯剪辫子的清朝遗老形象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

    可惜他是一个戏份非常少的配角。

    本剧还有一个巨大的缺陷是配乐,动不动就宏大的音乐起,让人时时怀疑时不时剧作实力实在太差演员实在没办法好好演出水准,只好让音乐来填充这种剧作上的弱势。

    但是无论如何,仅仅当作了解历史的剧来看,还是可以一看。

    腾讯爱奇艺双平台播出,但是跟随央视的播放节奏,时时停播,所以迟迟没播完,想看可以一跟。

    from

     3 ) 怀疑那些打一星的人从没有过热血青春

    我因为奇怪给《觉醒年代》打一星的人是怎样想的,就特意去看了豆瓣部分的一星剧评。

    非议主要集中两点:其一,认为太多的政治说教,可本来就是一部表现政治思想的剧,更是百周年献礼剧,有些政治理念宣传也难免。我个人觉得还行,新旧阵营你我来往的语言文字交锋,煞是好看。认为政治说教偏多的人,有些大概是不认同或者不感兴趣剧里的意识形态;其二,从风格技巧上批评剧,比如,镜头和情节的浪漫美化,有些细节和历史不尽相符,等等。

    让我想不明的是:即使以上两个问题都存在,它也不应该只值一星。影视作品很难尽善尽美,《觉醒年代》也不例外。不过《觉醒年代》有两方面的表现做得特别好,一是家国情怀,二是热血青春。

    《觉醒年代》剧照

    家国情怀和政治立场没有必然关系。它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从屈原在汨罗江的纵身一跳、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家国情怀就已经存在。

    所以,当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国为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经危蹈险、不惧牺牲,即使不是信仰主义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动、也应该感动。因为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屈、不灭的精神和灵魂,他们才堪称中国人的真正脊梁。

    至于热血青春,我相信今天的青年人,能从《觉醒年代》看到一百多年前的那些青年,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而去读书求学,是将民众幸福和民族前途时时牵挂于心。陈延年、陈乔年以及北大等校的那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激情满怀、甘洒热血,而不只是成天算计着个人的前途和利益。

    可以说,《觉醒年代》关于青年的部分,让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部没有任何无脑恋爱,甚至连有脑恋爱都欠缺的青春片。

    将近现代革命历史人物以青春偶像的形式展示,起源于2007年播出的描写青少年毛泽东及其同学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部剧不仅豆瓣8.9分,更在当年就取得了收视率的成功。

    《恰同学少年》以青春偶像剧的形式反映革命先辈的少年时代

    这种拍摄方法,在康洪雷导演的描写留法勤工俭学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得到延续,这部剧至今在豆瓣有9.2的高分。这种风格进而影响到今天《觉醒年代》描写青年成长的部分。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剧照,右一是《觉醒年代》也有的陈乔年,他是《我》剧少有的有爱情线的角色

    这些电视剧的相似点在于,青年人物外形没有完全遵循真实的历史原型,而是不同程度上予以美化,使得人物具有类似青春偶像的形象气质,又凸显了历史人物本来应该就具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此外,在人物关系和情节细节反面,做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强化了人物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冲突。这些做法提升电视剧的可看性,尤其是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吸引力。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或许会造成对历史的美化式、浪漫式、戏说式的呈现。我的看法是,影视本来就不是历史的简单还原,更是基于历史的二次创作,对历史有所增减和升华。只要人物关键性格和主要命运于史有据,人物外形或者部分细节脱离历史就无关紧要。

    何况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青年时期的外形,加上美丽滤镜,其实不乏现实的依据。前阵子从新闻看到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17岁的照片,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无疑非常感人,不过她今天的外貌和世俗眼中的美丽却不沾边。但从照片看,她十七岁的形象却青春可爱。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十几岁、二十多的姑娘小伙很少有真正丑的人,青春本身就是美丽的,何况是那些投身于理想和激情的青春。

    在大部分主要人物、背景和情节依据历史的前提上,虚构了少部分人物,又在人物和故事细节做了细化和扩充。从影视创作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进步,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人物才从历史属性的形象,发展为兼有历史属性和文艺属性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诸葛亮等一样。

    至于那些仅仅因为不喜欢电视剧中呈现的意识形态,或者一些对历史进行偶像化、浪漫化的展示,就无视电视剧中那些最感人的核心——家国情怀、热血青春,我有时怀疑他们是否被自己的政治倾向遮蔽了眼光,或者每当谈起影视,就永远停留于故作冷静的技术性审视。他们可能没有真正年轻过,没有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热血青春,自然也就缺乏这种共情。

     4 ) 国——观《觉醒年代》有感

    “民国的故事不只是军阀阔太,才子佳人的酒肉池林,更是那些撕裂黑暗的熊熊焰火。” ——题记 百年前的中国,地裂权分,民不聊生。正应了葛树贵那句“我们穷人生来就是等死的命。”活着,成了无比高尚的代名词,活着,成了崇高的信仰,但,活着,却不如死。蝼蚁之名,算不上“命”,只是命运的蹂躏之物罢了,在肮脏的世道里喘着粗气,长着烂疮,流着污脓,散着恶臭,咒骂老天无眼。血雨腥风,乌烟瘴气,乱臣贼子,国败军糜,有钱的买命,没钱的等死。“闹市砍头”成了人们热衷的特色节目,瞪大双眼,惊喜又恐惧,期待那砍刀挥下,顷刻,人群蜂拥,抢人血,蘸馒头,民间“妙方”。麻木,腐朽,枉为人的思想受到追捧,不为别的只为两字——活着。一条贱命赖活着总比死了被人抢血喝来的体面,所以,人人猜忌,各怀鬼胎,眼巴巴盼着别人死。 向阳而生,又何惧长夜?即便是挡住了太阳,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总有人从风雨中踏着泥泞而来,带着曙光,沾满希望,在黑夜里,在枪声中,他陈独秀看见了…仲甫先生带着“德先生”和“赛先生”赴上这残破的国土,为中国灌输一股清流,探索之旅由此揭开序幕。 放眼如今,百年后的中国,脱胎换骨,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让老百姓都吃上了热腾腾的大米饭,万千学子发出朗朗的读书声,如同一曲高歌,歌颂着中国的希望。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醒了。东方古国,泱泱华夏,正迈着阔步走向世界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百年前,丧权辱国的笔笔条约,因为落后,所以挨打,百年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讲话,因为这里是中国。 来时少年身,归去英雄魂,冷剑落龙华,热血绽桃花。一身正气赴法追求理想的少年,国难当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不跪,以捍尊严。在没有炬火的黑暗里,以血肉之躯熔铸光亮化为热火,燃烧自己也灼伤了乱党,谦谦君子,傲然屹立,用骨气画下恢宏的一笔。对小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悲痛,但对大国而言却是硬挺挺的脊梁! 一阵晚风吹过延乔路,车水马龙,霓虹灯闪,是否在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两兄弟仍守护于此,保一方太平?乔年啃着刚买的包子嘟哝着馅料太少,延年在一旁认真钻研新一期的杂志埋怨鸣笛太吵......延乔路短相连于繁华大道,尽头便是烟火人间,尽头便是他们奢望的未来… 一条路铺不完你们的艰难岁月,一段话描不出你们的万分风骨。初踏此路,不明世故,再踏此路,感慨由衷。只愿朝阳永洒国土,不忘英雄鲜血满地。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以凡人之力,书写传奇。因为你爱人人,所以人人都更爱你。身难存,魂永驻! 我庆幸自己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身处枪林弹雨,没有炮轰连天,没有尸横遍野,没有傀儡乱世。我脚下的土地是让我每夜能安心入眠的保障,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我就知道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正保护着我。每一缕空气,每一粒米饭,每一口干净的水,都是曾经的他们所幻想而又不可及的,身负使命,为国为民,位卑未敢忘忧国。 最先在黑夜之中惊醒,带着光芒照亮人间路,却又带着热忱的心最先离去。晦涩难懂的理论,难以捉摸的思想,是他们毕生追求,是知识,是理想,是信念,是生命!历史书上短短几句,绘尽一生,白纸黑字,沁满希望和光明。没有人可以百毒不侵,但是热血却能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勇者,但责任催促上阵。若不是先生们以死卫国,我等又何能长存于世? “我相信,一百年后的中国,它定会证实我今天的观点!”守常先生,百年后的中国,我替您看了,山河雄伟,科技腾越,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余光中先生有言“下次路过时,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河流滚滚向东,民族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其实,我是见过先生们的,在昏昏欲睡的课堂上,在熬夜备考的黑夜里,在,在和风细雨的春日里,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

    (好意外会收获到这么多人喜欢!听说俺的文章还被当做常州高级中学的新生暑假作业了!!真的非常非常激动啊!!!!对嘞,知乎上我也发布啦,大家不用担心哈,那也是我。大家可以搬运部分内容哈~全文搬运的话需要备注一下!)

    ps:哔哩哔哩up主“大概是王大可吧”剪辑了《觉醒年代》版本的《海底》,我也有幸参加了其中的填词!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位up主啊!!!她超级优秀!

     5 ) 挟带私货的《觉醒年代》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

    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

    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

    到中国共产党建立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

    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

    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

    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

    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

    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

    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

    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它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前辈

    如何艰难地探索救国之路

    这剧的剧本非常扎实

    很久没看到这么认真尊重观众智商的剧了

    演员们演技在线

    上8分是没问题的

    豆瓣9.1分

    我认为是高了些的

    原因如下

    第一这部觉醒年代

    觉醒的是知识分子这样的精英阶层

    斗争手段还是局限于学生游行等

    真正的觉醒不应该只是精英阶层的觉醒

    更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觉醒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的觉醒

    剧里只有极少数的描写

    觉醒得还不够彻底

    有些事没有讲清楚。

    促使五四运动爆发,

    鼓动学生爱国上街头号功臣是《京报》邵飘萍

    邵飘萍鼓动学生爱国上街。

    后被杀害

    但是看过剧的对他还有印象吗?

    而且历次思想论辩,

    在本片中没有一处深入地呈现,

    都是像历史教科书一样浅尝辄止。

    缺乏深度

    第二有点挟带私货

    比如谈到华服之美

    是由辜洪铭代言

    我当时听得一脸懵

    什么时候清朝服装能代表华服了?

    当年满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

    强逼汉人剃发易服,

    因此杀得血流成河

    古代《孝经》这样记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可见古代将头发当作了孝顺的根本,

    在古代,除了对头发的必要修理,

    随便剃发的行为要受到极重的处罚。

    这样严重摧毁我们汉文化的野蛮政策

    却被辜鸿铭认为是我们汉族的文化

    那根满清奴文化的辫子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下面的观众还一起鼓掌

    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好象对这段进行了删改

    把清装说成是华服之美删除了

    剧作肆意歪曲了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有特殊贡献的黄侃先生。

    学术界对黄侃的定位是:

    黄侃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爱国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

    黄侃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在经学、文选学、文学、哲学各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成就,

    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其师章太炎并称国学大师,章黄学派向为学界所推重。

    而你剧中有关黄侃的情节颇叫人质疑,胡编乱造也太随意了。

    至于剧中虚构反派人物张丰载被写成黄侃的学生,更是无稽之谈。

    至于文白之争

    我真的不觉得那句“干不了,谢谢”

    能强过“才疏学浅,恐难胜命,不堪从命”所表达的意思

    很明显,文言文所表达的意境强太多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居心何在?

    第三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

    他是很想结交北大的青年才俊

    可是我记他当时并不被这些人接纳

    剧里表现得好象所有人都认可他似的

    似乎与史实不符

    蔡元培除了剧中所展现的一面

    他还是力主清党的人

    至少对这个 人物的展现不全面

    第四这剧里人物众多

    但是大多让我印象不深刻

    真正好的群像剧

    各个人物,哪怕是小人物都应该很鲜活

    这剧还是差了一口气

    所以我认为10分可以得8分

    但是不值得9分

     6 ) 内容过于形式化,没有什么深度。

    看了三十多集,剧情除了打打鸡血,流于表面形式,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总体太虚了,人物也没刻画好,都过于表面。

    这个电视剧也就把课本上的东西演了一下,没什么升华也没什么值得深入挖掘的东西,糊弄糊弄学生可以。

    一个优秀的电视剧必然是叫人忍不住称赞的,这个电视剧无法办到什么。

    比如,天天同人编辑,电视剧里有没有给你们振聋发聩的一个实在的,怎么写的东西,是不是几个人物说一说,内容就出来了,丝毫没有剖析什么,叫人觉得很假。

    新青年怎么写的,具体怎么编辑,怎么弄,有没有人说?内容太假大空。

     7 ) 陈独秀,探路之人,何错之有?

    陈独秀,作为一名学者,真理追求者,何错之有?

    探路难,还是行路难?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是探路者;而毛泽东是落实与哪个阶层联合,怎么走军事路线才能成功,是行路者。

    一百年历史证明,他找的路没有错,虽然不符合蒋的要求,不符合胡适的要求,至少符合绝大多数中国贫苦人民的利益!

    从为穷人谋解放的布尔什维克,到拒绝苏联的“中共保护苏联”的口号。他自始自终都是为国为民,是民族主义者。在付出了两个儿子的代价后,自认是造反者,而将第三子送到乡下僻难,隐姓埋名。出狱后拒绝蒋的拉拢,又拒绝向延安检讨。他是党的缔造者却被清除出革命队伍,他是面对苏联“长臂管辖”的最早觉醒者,却替苏共背锅,打为托派,永世不得翻身。如果他如大钊般早死,便是青史留名的烈士;他一辈子都学不会闭口不言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结局,就算没有遗臭也已经遗忘,且牵连子孙。他是一个眼光长远的学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一个学者出于减少流血的角度,主张温和斗争,毕竟谁也没长后眼,预测未来。而且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我相信监狱里的他也会后悔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坚定的拒绝苏共,没有坚决要求掌握枪吧。两个儿子都死了,他也没向蒋投降,说他是投降派,开除党籍,解放后子女受迁连。觉得有点过了。他只是一个想革命的学者,最后革命阵营不要他,反革命阵营要杀他。

    他对中国文化的功绩,应该不亚于毛泽东吧。从无到有的探路更难,还是知行合一的行路更难?至少两者都同等重要吧。他搞思想启蒙,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打破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枷锁,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毛、周等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都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探路者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犯的那点错误,有人可以继续上教科书,有人就要被开除党籍落入敌人的监狱。这不就是站队吗?谁能保证自己在历次政治站队中每次站对,比如叶?而唯有学者不懂站队,更容易被抛弃。如秋白、独秀。

     8 ) 犀利,二十个细节,二十个隐喻

    4.17第二集更新。4.12更新:《觉醒年代》分集解读第一集有了

    视频去哪了呢?_哔哩哔哩_bilibili

    《觉醒年代》第一集深度解读:13个细节,9...

    期待各位同仁来小破站捧场。

    来自导演采访的盖章,希望喷我的人,可以道歉(战术后仰

    不对,即使没有导演的盖章,也不应该乱反对。影视批评本就是创作,在逻辑顺畅的基础上,这样的创作,它丰富了影像的层次,让它更具内涵和意趣,多美的事儿,为什么要反对?

    9、10集更新。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前作《军师联盟》系列,是一把擅长在拍摄里藏细节,细节里藏隐喻的好手。

    可以说,在这位导演的作品里,没有多余戏和镜头,背后都有深层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导演这次又给我们埋藏了多少惊喜。

    不可能出现的骆驼商队

    在剧的开篇,一队骆驼商队“与两个穿得像还珠格格剧组在逃群众演员”似的清朝女人擦肩而过。

    然而,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满清无外交,它的外交政策是“闭关锁国”。

    丫都别来,我天朝上国独自美丽。

    (文章最大的争论就是骆驼。说说我的个人理解:骆驼引入于丝绸之路,代表的开放。是讽刺闭关锁国的最佳意象。我错以为导演虚构了骆驼,而实际上他借用了本来就有的骆驼。后面骆驼戴清朝官帽那个镜头,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车不同轨

    接着,驼队又遇到了独轮车、双轮车。

    奇怪的是,双轮车并不适应道路,它只能被翘起来推过。

    导演这样安排意义何在?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了解,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实行的众多举措中,有一条“车同轨”。

    因为古代多为土路,马车日积月累走过之后,会在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轮印。

    而国家统一之后,各国马车车轮轴距长度却各不相同,因此交通就变得很困难。

    为了交通方便。于是国家颁布“车同轨”交通法,统一全国马车轴距。

    所以,导演在这里想要表示的,就是“车不同轨”,既国家分裂,以“及不可能出现的驼队”所代表的落后。

    来奏响内忧外患,革命势在必行的前奏。

    黄昏末路

    袁世凯的府邸的天空,一片末世景象,暗示着他的完蛋。

    大白天打灯

    因为“太黑暗了”。

    驴唇不对马嘴

    袁世凯的客厅摆设,驴唇不对马嘴,有中有西,滑稽十足。

    像极了他的革命立场,帝王梦想。

    封建的狗腿子

    随后,又出现了三队人马。

    送葬队伍,迎亲队伍,袁世凯军队,三队相交而过。

    送葬队伍里的法师(装神弄鬼),迎亲队伍里的媒婆(媒妁之言,婚姻不自由),代表的是腐朽的封建思想。

    军队本来是来推倒封建思想的,但就像剧中所表现的,袁世凯的军队和这些封建队伍沆瀣一气,和平共处,完全沦为了前者的狗腿子。

    这样的景象不止是戏剧,而是当时的国家现实。

    彼时,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妄图复辟做皇帝,要将真正的革命者屠杀殆尽。

    剧中这一幕,讽刺至极。

    路过

    巡捕是干什么的?维护治安的,那为什么不管打架斗殴。

    因为他们是外国人。

    归国轮渡上的抗日战争

    在主角从日本回国的轮渡上,两个中国人被船上的日本人欺辱,女生甚至被脱衣羞辱,外国人作壁上观看热闹,一些中国人也在看热闹。

    最后在主角的武力出手下,和周围中国人的声讨声中,日本人迫于压力鞠躬道歉。

    导演太犀利了,这不就是一出关于“侵华战争”的隐喻吗?

    中国人在内斗,国共在内战,资本家和长官的夫人们在打麻将,外国人看热闹。最后“拳头里出对不起”。

    导演真的太犀利了。

    放生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故事去反映人物的品格,通过他人的台词去讲述人物的性格。

    而《觉醒年代》处理的方式,很妙,轻拿轻放,此处无声胜有声。

    陈延年放生蚂蚁,一个心怀慈悲的青年,一下立在了观众心上。

    不在井底之蛙

    导演为什么要给一只青蛙镜头?

    井底之蛙的典故,是个中国人都了解。

    而陈独秀丢出的这只,却不是井底的,而是走出井底的,就像陈独秀本人一样,他的思想是超前的,视野是开阔的。

    浓墨重彩

    不细心的朋友也发现了,这部剧的色彩饱和度很高,并且有水墨的过场动画,这不得不让人往“浓墨重彩”上想。

    就像《觉醒年代》将要讲述的故事一样,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叶鱼祝《觉醒年代》,也在国产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

    打死不往右

    剧中,陈独秀先生在上海震旦学院发表《新青年》创刊演说,表达自己对于未来中国之青年之期望。

    镜头里一只蚂蚁,爬上爬下,惹人注意。这只蚂蚁最大的特点,就是打死不往“右”。

    是一只“左”的蚂蚁。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了解,左右除了是方向,还是政治话语。

    而“左”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革命方向,既维护中下层利益,打破旧藩篱,创造新秩序,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中国革命执牛耳者

    接下来,在一片风雨飘摇中,未来中国革命执牛耳者,毛主席登场。

    这里被拽耳朵前行的牛,代表的就是中国之革命,而执牛耳者牵牛人,就是在剧中首次亮相的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人要饭,有人卖儿卖女,有人穿着体面,臭不要脸,坐在车里大口吃肉。直指彼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如鱼得水

    特写镜头里的鱼在水中好不畅快,谁是鱼呢?毛。谁又是水呢,当然是他怀里抱的代表先进思想《新青年》!

    以上。

    明儿见。

    ——

    废话不多说,咱们书接上回。

    三顾茅庐

    “蔡元培三请陈独秀”这段戏的设计,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这里的三顾茅庐,它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个有趣的地方:

    蔡、陈两个人通过《三国演义》的典故,进行了文人之间的互动,意趣不俗。

    有弹幕说,“这样会不会显得陈独秀面子太大了些”。

    说说我的看法,并不会,为什么?

    因为“三顾茅庐”它夸赞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诸葛亮智绝天下,所以刘备三请。

    但同时也说明,刘备待人诚恳,眼光不俗,所以三请诸葛亮。

    你是英才,我是明主。

    这不是一个不给一个不给面子的故事,而是双方互相给足面子的故事。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这场戏和演员昔日作品进行了梦幻联动。

    炸弹

    在蔡元培与陈独秀一番争论中,导演的镜头给到了炸弹。

    意义何在呢?全在蔡先生的台词里。

    陈独秀和新文化就是这个炸弹,目的是让沉寂的北大热闹起来,炸起来,新文化与旧文化互相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炸出一个新的时代。

    人雪馒头

    这个比喻我们太熟悉了,出自于鲁迅先生小说《药》,药丸的要。

    蘸囚犯的雪治疗绝症,愚昧无知,将利益的获取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丧心病狂。只消打开手机便能常常见到。

    更讽刺的是,这雪,不是小偷的雪,而是一个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中国青年的雪。

    之所以是叫小偷,是因为,他们刽子手们,是有自知之明的,明知自己干的是偷偷摸摸的勾当,只好向民众宣称他们在做正义的事情。

    但民众是明白的,所以才说“这刀不如戊戌年的快了”。

    但这样的明白,并不影响他们的麻木,是了,与我何干呢?我只是一个看戏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大钊先生的笔让张勋们着急得掏出了枪炮,但先生已经做好了准备,宁为China(中国,又译瓷器)玉碎,不为腐朽瓦全。

    欲另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张勋复辟闹剧上演,在辫子马队进城时,一队卖唱爷孙惹人注意,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他所演奏的曲调不是哀婉博取同情的,而是狂想曲。好像在为封建王朝和他最后的狗腿子送丧一般。

    欲另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猴戏

    龙旗戏猴,谁是猴呢?

    张勋们。

    活着

    第9、10最大的惊喜就是这么多集过去了,这么多事情发生了,它还活着。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Ok,下次见。

    我是叶鱼,记得关注。

    公众号「叶鱼影评」,感谢鼓励。

    《觉醒年代》:十个细节,十个隐喻 qq.com

     短评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2分钟前
    • nana
    • 力荐

    他出场时,真的叫人泪目。他来了,他们有救了。

    3分钟前
    • 明之
    • 力荐

    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死去。

    7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清明节假期前开始补追这部电视剧,现已看到38集。如此现实主义地、细致正面地表现五四前后的中国觉醒历史,艺术地再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实属罕见!我这个年纪的观众都看得目不转睛、荡气回肠;更不要说对年轻人了,看了也应该是获益匪浅。就冲这个成功地再现百年前中国历史的成绩,就应该打五颗星!本剧在艺术表现上的优秀也令人敬佩。剧本好,演员好,舞美摄影好,导演更值得夸赞!我还没看完,忍不住先写两笔,希望没有观看或没有全看的人,快去看看这部好剧,你会大有收获!

    1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我不懂现在豆瓣的剧评都是什么标准 剧中的很多话都是引自原文 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中查到的 我们一直说对历史剧的拍摄要尊重历史 那现在剧本已经很考究了还需要怎么再尊重呢 还有说动物意向 蒙太奇的评论的 这本身有什么问题吗 电影 电视剧不使用蒙太奇是要回到固定摄影年代吗

    12分钟前
    • 102
    • 力荐

    润之出场时的一段蒙太奇 让人惊觉 央视主旋律也能有这样的表现手段了?

    13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建议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看片单

    14分钟前
    • 般雨
    • 力荐

    主旋律都拍这么好,那些家长里短的狗血剧可以自尽了。

    17分钟前
    • 小艮
    • 推荐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

    21分钟前
    • 伽蓝寺听雨
    • 力荐

    自己参与的,一定要五星

    25分钟前
    • 贤人在野
    • 力荐

    很应景。毕竟经历过2020年,我国青年终于看清了国内资本主义和欧美帝国主义的丑陋嘴脸。是一次新的青年觉醒。

    30分钟前
    • Easley
    • 还行

    100年前,李大钊就在长辛店对工人们高喊,要争取8小时工作制!

    32分钟前
    • 夏天来杯冰豆浆
    • 力荐

    太浪漫主义了!每个人都如此激烈愤怒悲切,但又满是火焰希望与乐观!未来的中国会好吗?未来的中国当然会好!画面台词剪辑表演,无一不精!红色宇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5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教员出场那一段的表现手法真的是相当厉害了。“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润之就是一道光。

    38分钟前
    • Été
    • 力荐

    合肥延乔路的尽头就是繁华大道

    3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豆瓣上天天为了点p大点的事争来争去的,对于这种曾经发生在我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激情年代却视而不见,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挥和纲领,对于革除旧念的难度之大,及其种种那个时代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堪,反之对于当下迷惘可能更有一点星火之意吧,这部剧是真好。

    41分钟前
    • #9|
    • 力荐

    觉醒年代,一语双关,以旧日之觉醒再唤今日之觉醒。

    46分钟前
    • Will
    • 力荐

    年龄越大越倾佩百年前为了国家民族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革命万岁!

    47分钟前
    • 环形山
    • 力荐

    周树人出场那段,将他此生所揭露的一切通过短短几分钟展现得酣畅淋漓

    49分钟前
    • 瓦尔达的气球
    • 力荐

    直接五星,因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闹革命!

    54分钟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