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着魔1981

    着魔1981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法国1981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 / 山姆·尼尔 / 玛吉特·卡斯滕森 / 莱斯利·马尔顿 / 海因茨·贝能特 

    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狂欢

    • HD

      虎胆龙威2

    • HD

      僵尸启示录:救赎

    • 正片

      诡夜迷情

    • 奇趣马戏团:吸血鬼的助手

    • 更新HD

      黑水巷

    • HD

      深居其中

    • 僵尸少爷

     剧照

    着魔1981 剧照 NO.1着魔1981 剧照 NO.2着魔1981 剧照 NO.3着魔1981 剧照 NO.4着魔1981 剧照 NO.5着魔1981 剧照 NO.6着魔1981 剧照 NO.16着魔1981 剧照 NO.17着魔1981 剧照 NO.18着魔1981 剧照 NO.19着魔198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马克(Sam Neill 饰)的妻子安娜(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未留下任何原因离家出走,他一度认为安娜与一个名叫海恩里克(Heinz Bennent 饰)的男人有染,却发现海恩里克也在寻找许久未见的安娜。马克于是雇佣私家侦探调查。但随着线索的逐一呈现,事实的真相反倒令马克等人难以置信。安娜所耽恋的对象竟然是……  本片分别荣获198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和法国凯撒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83年葡萄牙奇幻电影节观众大奖和最佳女主角奖、1981年西班牙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评论奖。

     长篇影评

     1 ) 一半是上帝,另一半是你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中产阶级家庭危机的伦理电影。
    刚刚工作归来的马克就和妻子安娜发生了一场压抑的争吵,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知道,安娜曾经有过不忠于马克的行为,因为马克由于工作不得不和安娜过着离多聚少的生活。不忠是夫妻之间永恒的裂痕,这段关系正由于这裂痕走向濒临破灭的境地。很明显,马克和安娜都想挽回这段婚姻,所以他们试图冷静的探讨问题发生的根源。隔日,马克辞掉了工作,回到家后,却发现安娜失踪了,通过搜索,他找到了一个叫亨利的人写给妻子的明信片,上书“此刻我看见上帝的一半面容,另一半是你”,他明白,这个男人就是这次风波的始作俑者。马克去找亨利,却得知安娜并不在亨利处,而亨利也在寻找着经常玩失踪的安娜。
        安娜约马克到咖啡店讨论有关分居的事宜,两人首次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两人都疯狂的好像要致对方于死地。自此,马克和安娜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安娜的失踪越来越频繁,行为举止也越来越怪异。而每当马克想质问妻子变化的理由和去向时,安娜却总是报以过激的回应,她流着泪,揪着头发不断重复着“不要逼我,不要逼我”,好像她并不是有意要伤害这段感情,而是一种她无法抗拒的力量指引她如此。
        难道安娜在亨利之外还有一个秘密情人?仅仅是这么简单吗?拜托,这可是安德烈祖拉斯基。
        满头雾水的马克请了私家侦探调查安娜的行踪,果然发现她在街角的一幢旧楼里有一个住所,紧接着侦探便失去了踪迹。之后,侦探的同性恋情人循着爱人的脚步找到此处,便也再没有了音讯,这间屋子就像怪物的巨口,具有吞噬一切的能力。第三个造访者是亨利,来请求复合的他却打开了地狱的大门,在此处,他发现了两个装满尸块的袋子,塞着断肢和头颅的冰箱,以及一个长着触手浑身沾满粘液的怪物,而安娜,则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照顾着这个怪物,供之以血肉。这就是安娜的秘密,她是一个被魔鬼挑上的女人,孕育了魔鬼的孩子。
        被安娜攻击后死里逃生的亨利打电话告诉马克他的发现,却反而被赶来的马克杀死在酒吧的厕所间里。目睹了妻子和魔鬼的交媾,爱妻心切的马克决定帮助妻子掩盖她疯狂的罪行。马克炸掉了堆满尸块的街角老屋,又攻击警察以图扰乱视线,在濒死之时,安娜终于带着她的魔鬼现身,而她所创造的魔鬼,有着和自己一样的容貌。
        
        在被禁整整18年之后,《着魔》带着绝对的寓言和前瞻性揭开神秘面纱,阿佳妮更是凭借着安娜这个着了魔的角色一举捧得了戛纳和凯瑟两座奖杯。影片被禁的原因,大概不仅仅因为其中惊世骇俗的影像和意象(在美国放映时剪了足足47分钟),还因为在其中,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寓意(←政\治白痴说不出所以然)。
        毁誉参半这个词用在安德烈祖拉斯基身上真是在适合不过了,喜欢他的人,爱死了他镜头下奇妙的隐喻和象征,无关剧情的晦涩自白,还有他特别擅长于创造的压抑的冷色调场景。恨他的人,觉得他神神叨叨故弄玄虚,净讲一些正常人看不太懂的癫狂故事,最可恶的是,他老爱折磨他镜头底下的大美女,看着那些往日的女神在淤泥一样的污秽里口吐白沫扭动抽搐,这究竟是群众们的喜闻乐见呢,还是直接导致了性幻想的毁灭?

        《着魔》,又称《迷恋》,马克对安娜着魔,安娜也对马克着魔,但是令安娜着魔的马克,是她创造出来的那个不会背叛不会离弃她的马克。疯狂的占有和对爱情没有尊严和限制的渴求让魔鬼有了可乘之机。正如著名猎奇游戏《恋狱月狂病》的主旨那样,迷恋深处既是着魔,当甜美的恋情发展到极致时,它的被迫阻断带来的往往是来自地狱的力量。
        人类是脆弱的,因为人类有感情,感情,是我们手中最大的筹码。无数的悲剧中,人们压出全部筹码,期望着能有回报,而当感情总是换回失望时,疯狂就产生了。安娜的本性善良,却成为了魔鬼诱惑世人最得力的武器,因为善良的人,他们大多软弱。
        “我爱你,害怕失去你,所以要再造一个你。”这大概就是安娜疯狂行为的全部动机了,这片子,如果不是阿佳妮来演,就会变得像《萨满教》一样教人看不下去。阿佳妮把一个被困在道德和情感里无处逃身的绝望女人演绎的活灵活现,刚开始是对待感情不能为力的软弱姿态,她的眼里永远含着泪水,然后随着魔鬼的成长,她的眼神渐渐变得凌厉和癫狂,一个眼神就足以让人退却恐惧。她用电锯切自己的脖子不带一点迟疑,“It doesn’t hurt”,被困在爱情深渊里的恋人是感觉不到疼痛的。在受难的耶稣面前,她仰着一张精致的脸充满隐忍的痛苦呻吟,然而镜头一转,就是她抽搐着在蛋和奶的泥沼里翻滚蠕动的丑态。她流血,呕吐,将自己撞向墙壁,她体内的邪恶力量正在寻找出口但没有人能听得到她的声音。除了阿佳妮,没有人能够保证她的美在这样的折磨这下依然不折损半分,除了她。同样的,除了祖拉斯基,没有人能够驾驭得了这样一个古怪的剧本,没有人能够如此精准的抓住演员封魔的瞬间,如果有什么能战胜疯狂,那就是疯狂本身。

        凌乱不堪的家,本不在放在冰箱里的衣服和碗碟,空空荡荡的老房子,潮湿的墙壁和地面,隐藏在暗处看不清全貌的怪物。马克前后左右的摇晃着身体,安妮不断的摆弄着双手好像要甩掉什么无形的桎梏,他们苦闷的表情在特写镜头中放大直至扭曲给人带来强烈的不适感。
        在祖拉斯基的镜头下,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安定的元素,在那里,女人随时可能变成杀人的利器,但同时,女人又是软弱的,是被命运所摆布的。在电影中,安娜说得最多的,是“yes”和“no”,她只能以这种最被动的答案来面对来之汹汹的质问,她回到家里,就想离开,而离开了家,又想着会去,无论和哪一方在一起,她都被对另一方的愧疚感所折磨,命运此时造就脱离了她的掌控。同样的,《萨满教》里,女主角自始至终都以一个飞奔者的姿态急匆匆的走在去往各处的道路上,她受到来自邪教的诱惑,丧失了控制行为的主动权。《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里,苏菲玛索随然能够知晓命运,但仍旧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

        影片的最后,有着马克外貌的魔鬼敲响了安娜的房门,即将去迎接他的,是与安娜有着相似面孔的海伦,而海伦,此刻也逐渐的陷入了求而不得的感情漩涡,她会是下一个被诱惑的安娜吗?一定的,当你爱的人站在门外,无论他是上帝还是魔鬼,你都将不法抗拒拉开房门的冲动。
        “此刻我看见上帝的一半面容”,而另一半,可能是魔鬼,也可能是你。

     2 ) 这部被禁18年的电影一点都不重口,但,观影需谨慎!

    《着魔》(又名《迷恋》),

    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癫狂,最歇斯底里,也最让作为观众的我感到身心俱疲的影片了。

    《着魔》海报

    cult片一向题材诡异、剑走偏锋,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作支撑,恐怕你很难适应生理上的怪异感。

    对于这类影片,我不热衷,也不排斥。

    看到或着装怪异,面部畸形,或肢体散落,血浆乱溅,或群体交合,人兽交媾等画面时,我没有多讨厌,也没有多喜欢,虽然偶尔会因画面过于刺激而兴奋一下,但也仅限于短暂的情绪起伏。

    《26种死法》剧照

    所以,

    我自认面对此类影片,还是能心平气和,不急不躁的看完的。

    然而,在《着魔》面前,我破功了。

    尼玛,这片简直能把人逼疯啊!

    《着魔》剧照

    其实,作为cult片,

    该片不算血腥,也不算重口。

    主角没有过多裸露,更没有香艳床戏。

    当然更没有群体交合,顶多有个人兽交媾。


    之所以说这片能把人逼疯,是因为男女主间无休无止的撕逼。

    影片一开始,男女主一见面就开始争吵,

    不过,此时两人语气还算和风细雨。


    不久就开始唇舌相讥,还上升到了肢体冲突。


    自此之后,他们的争吵愈演愈烈,两人的情绪都近乎癫狂。


    尤其女主,几乎每次出场,每次与男主的见面,都是在歇斯底里的叫喊。


    掌掴,


    自残,


    为了折磨对方和自己,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好好一个家,却落得满地狼藉。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婚姻和感情危机的故事。

    男女主是夫妻且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但像很多夫妻一样,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妻子很没有安全感,又因寂寞和空虚,与别的男人发生了关系。

    实际上,两人依然深爱着彼此,可正所谓爱得越深,越怕失去,于是两人走上了相爱相杀的不归路。


    “我爱你,害怕失你,所以要再造一个你。”

    为了预防彻底失去丈夫Mark,妻子Anna与恶魔达成交易,每天跟恶魔啪啪啪,还杀人献祭恶魔,最后生出了个与男主长相完全一样的Mark二号。


    而为了护妻周全,Mark选择杀人灭口并干扰警察视线。


    最后穷途末路之际,两人依偎着死在了一起。


    这部电影其实是想借助荒诞的故事来讽刺那些过于疯狂,带着强烈占有欲的爱情。

    这样的爱不会给彼此带来幸福,只会把彼此带向毁灭。

    在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中,欲望又何止爱欲一种。

    而所谓的魔鬼,不过是你内心欲望膨胀的产物,那是你的心魔。

    一旦产生心魔,你就会轻易被利用,被诱惑,然后你可能会犯罪,会杀人,会万劫不复。


    《着魔》的导演是安德烈·祖拉斯基,

    他被认为当今最具个人风格化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电影大师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极度强烈的情绪和后现代主义戏剧结构而毁誉参半。

    他的很多作品都遭到封禁,比如《夜的第七章》《魔鬼》和《银色星球》,这部《着魔》也未能幸免。


    有人说,这部影片之所以被禁,主要原因不是画面血腥,主题阴暗,而是其涵盖的政治隐喻。

    男主并非普通的公司职员,而是隶属于国家安全或情报部门的人员。

    女主是舞蹈老师,她对学员残酷的训练方式隐喻苏联极权主义对公民的压迫与钳制。


    也有人说,这是观众对影片的过度解读。

    但,就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柏林墙和手持望远镜的士兵来看,似乎也并不像完全的过度解读。


    总之,

    无论以何种原因,这部影片被禁了18年。

    而说起这部影片,也不得不说下女主的扮演者---伊莎贝拉·阿佳妮。

    她在片中的癫狂表演足以让看客们也跟着发疯。


    痛苦的叫喊,绝望的呻吟,痉挛的躯体,如真正的神经质般让人惊恐又怜悯。

    片中那长达3分钟的骇人长镜头——地下通道的歇斯底里,堪称影史最疯魔表演之一。


    她也凭借此片荣获198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和法国凯撒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及1983年葡萄牙奇幻电影节观众大奖和最佳女主角奖。

     3 ) 为何你会被魔鬼所诱?

    让我理清一下《着魔》这个片子的情节顺序

    为了证明这片子我确实看过,写一篇剧情分析或者心理分析以表纪念。

    首先,从我们的大美人阿佳妮饰演的女主角安娜说起,在片子上半部的时候阿佳妮的老公在录像带里看到老婆在教芭蕾舞的时候很歇斯底里的一段视频——她虐待学生,用接近偏执疯狂的方式逼迫女学生练芭蕾的姿势,直到女生被吓哭了精神崩溃逃出教室为止。这一段她表现得极其神经质。
    在影片之前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丈夫曾对他人透露过,“我妻子曾经有工作,不过一两年前辞职了在家里做全职太太。”
    而妻子曾经的工作正是芭蕾舞教师,从她在录像带的话语中大致可以猜测,或许妻子曾经还是个美丽动人的、甚至是曾经接近成功的芭蕾舞演员,而在那个被她逼得大哭的女生逃离之后她还说到——
    “现在你们应该庆幸,你们还能留下来。你们还能坚持下去,你们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注意这时候阿佳妮说话的脸色非常幽怨愤懑。
    她为什么如此幽怨愤懑呢?
    接下来她回答了:“但是当年没有人告诉我这句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这里,坚持(用这种方式)教你们……”她的脸色显得狰狞而疯狂。

    接下来一段视频里妻子的发型换了,变成了松散的发型,她的神色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疯狂狰狞具有强烈的压迫性的气场了,推断应该是离她逼迫学生离开那个时期过了一段时间。
    她在歇斯底里的混乱话语中反反复复地提到“机遇”和“信念”。
    “我觉得机遇隐藏在信念之中……可是我的信念全都垮了……”
    ——这一段或许照应前面她歇斯底里时候爆发的那段话,她因为失职(虐待学生),可能正在面临或者已经面临了失去工作的惩罚。此时她意识到自己做错事的严重性,悲从中来,开始怀念年轻时候风光无限的自己。
    ——曾经的自己应该是骄傲美丽的,在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个很有天分的芭蕾舞演员。也是曾有过机遇的。但是,可能是因为爱情,也可能是因为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甘于平凡,成为丈夫背后的妻子。
    或许,是她自己并未把握住机遇,因为结婚后影响了自己的身体素质或者心态什么的,使得她再也无法回到从前那个自信满满风华无双的时代。于是她在日渐平凡颓废的生活里渐渐发狂。

    然后引发了精神分裂:
    “我现在脑子里总有两个孪生姐妹在吵架。”

    然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希望一死来逃离现实的窒息:
    “我在看了书之后审视自己的灵魂,我发觉自己的灵魂渺小无助。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得了绝症死了好摆脱这一切……”

    在信仰和希望全面崩塌的时候,她发觉自己灵魂的污浊,渐渐被魔鬼所引诱。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事是何时发生的。
    “我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好人,我对不起他,我背叛了他,我伤害了他……但是……我无法控制自己,我害怕这一切,我一个人无法独立生存!我的灵魂一片空虚,我害怕面对我自己……”
    ——这里其实可以看得出来,多年的家庭生活让她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妇女,尽管很美丽,看似平凡幸福,但是她又异常敏感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幸——生命的空虚与灵魂的空虚,自我的丢失,爱意的缺乏,她丢失了所有的自信,她丢失了所有的信仰,没有了工作没有了事业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丈夫不在身边陪伴无人让她陷入可怕的孤寂与恐怖之中,害怕生活,也害怕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她被魔鬼所诱。

    然后,她与魔鬼结合,在教堂里看着基督哭泣,怨恨他为何看着她而不解救她?也有说她那个角度似乎是在基督神像前自慰……总之就是本身背负了肮脏不洁的同时又纠结痛苦不堪,又深陷其中孤立无援。

    人在痛苦中会产生很可怕的力量,或者是把自己与黑暗完全融于一体,或者是最终爆发疯癫,阿佳妮饰演的女主角正好把这两样全占了。
    一方面,她因为对生命的无望与痛苦就拼命往黑暗里龟缩躲避,哪怕是丈夫对她伸出援手,她也拼命拒绝——在她看来,丈夫对她的宽容与永不放弃的纠缠简直是对她的罪孽的更深一层的加重,丈夫的表现越宽容痴心,她就越发畏惧。逃避型人格的人就是如此——如果你撒了谎,别人鼓励你说,别怕,认错吧,我不会责怪你的。你不会认错,你反而会掉转脸,害怕地跑开。因为负罪感,因为愧疚,因为她早就被磨光了自信与勇气,只剩下恐惧与逃离。她开始变得愤怒暴躁疯狂乖戾。她对来自外界的一切指责都反应得很过激——用愤怒来回应质问,用谩骂和自残来对抗厮打。
    ——感性而脑子不好使的女人或者小孩或者类似的不健全人格就是这样,当她们想不到解决问题的法子的时候,她们会用哭泣来搪塞指责,当哭泣也无法让她们逃脱责任的时候,她们就开始用尖锐暴躁和癫狂来对抗世界。

    另一方面, 她被魔鬼侵蚀得更加厉害。外界的压力,包括丈夫的和情人的,自己的压力,来自自己良心的拷问,她知道自己是对不起丈夫的,也对不起孩子,可是她依然无法摆脱……也许是欲望,或者说是一种渴望——我在看他人影评的时候被点明了这点后觉得恍然大悟——在委身魔鬼的时候她其实想制造一个丈夫。
    为什么呢?
    她一面在通往地狱的门口一往无前,一面又在用分裂出来的灵魂对着自己大声嘶喊——“停下!回去!”她还是想回去以前的地方,有温馨的家庭和心爱自己体贴自己的丈夫,或者是比以前更完美的时候,没有情人,没有出轨,没有魔鬼,她想要的是幸福,那种幸福梦幻得自己都遥不可及。

    分析了大半天我觉得整个片子的剧情其实没什么好讲,所以也懒得分析剧情了,看完也就那回事吧,跟法国文艺人讲逻辑实在是很没意义的事情。这片子反正也不是讲逻辑的,就连荒诞惊悚都不算。全篇最精彩的精华就在于阿佳妮精分的表演,,她完美地诠释了一个病态的人如何把自己逼疯,如何在窒息中一步步把自己逼至绝望而疯魔。
    真正克服不了的,还是自己的心魔。否则纵有上帝有何何用?否则纵有如此体贴你愿意拼了性命去救你的丈夫又有何用?女人啊,就是如此脆弱而感性,太过脆弱就容易被黑暗引诱而堕落,太过感性就越是不容易在痛苦的现实面前去面对自己,不敢抓住那伸向自己的救助的手臂。
    何苦呢?

    人生并非是一定要如此痛苦,但是如果有人真的陷入对自己都失望透顶,觉得自己都绝望无助的境地的时候,或许会有和女主一样的体会……这感觉实在是很可怕,很郁闷窒息。你因为无法克服你自己,你只好安慰自己说——“嗯,别怪我,我只是一时被魔鬼引诱了。”

    谁不知道通往和解与光明的明天就必须经历今日血淋淋的剖白与认罪呢?
    谁不知道要得到成功与幸福的代价是必须付出许多的血汗,要承受很多黎明前黑暗的压迫与窒息呢?

    可是对某些人而言,那些代价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有时候,宁愿和魔鬼一起,一起腐烂,一起死去,连同自己身上被烙下的罪证,归于黑暗,归于混沌。

    ——只愿所有人都无从知晓我的罪恶。哪怕在你们面前,我早已不是原本那个美丽坚强的人。

     4 ) 女神吃屎都好看

    海伦是马克心中的理想妻子。朴素,温柔,善良,平静,少事。 怪物是马克的占有欲,让安娜痛苦,让安娜着魔,也勾引着海伦。独占他的占有欲,是安娜最大的满足。 安娜是无止境的欲望。情夫让她爽上天,而最终还是马克的化身更胜一筹。马克恨她的不知满足,却始终被她天生的荷尔蒙羁绊。 亨利是安娜的春药与自慰棒,是男人嫉妒的偶像。 亨利他妈是混沌。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女人可以养活自己而不依靠男人,传统的男女关系在崩坏,而新的秩序毫无踪影。 侦探是爱情的围观者,当事人什么也不愿意让你知道。 马克是爱情。他的爱情为安娜着魔,他的生活囿于海伦。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要如何得到安娜。他先是忘我忘家地工作挣钱养家,再是辞职回家,再是交流,都没用。魔鬼是安娜永远不会说出的心底,这份心底不能给世上任何人看到,马克也不能知道,除非他亲眼看到安娜为之做出的一切烂事。知情的马克,为了保护安娜,保护他独一无二的占有,杀人放火一条龙。 看到那份心底的人都得死。旁观者消失了,爱情破坏者则被绿帽双方各自击碎。 鲍勃是夹在两人中间可怜生活,真实存在的感情纽带,在虐恋面前那么渺小。 警察是现实对爱情的残酷冲击。 看到那份心底的人都得死。旁观者消失了,爱情破坏者则被绿帽双方各自击碎。 爱情是因为需要而存在的。 最后占有看着欲望和爱情被现实打碎,通过逃避去寻找愿景。生活溺亡,世界崩塌。

     5 ) 《迷恋》的恐怖艺术——当魔鬼来敲门

      一、 当魔鬼来敲门
      18世纪中叶,英国北部有一个平凡安宁的小村庄,绿荫环绕,鲜花鸟语,每个人都过着满足而快乐的生活。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所有人都闭门不出,连狗都停止了吠叫,沉浸在睡梦之中。忽然,一阵门栓的巨响,一个女孩披散着头发不顾家人的喊叫冲出了家门。她的名字已经没有人记得了,只记得她脸上布满了悲愤和嫉妒,扭曲变形,双眼喷射出恶毒的诅咒。那样的情形仿佛复仇女神附了身,指引她挥舞长刀作战。她冒着大雨跑到一片空旷的平地上,跪倒在地上向上天祈祷,狂呼,随着刺目的闪电和轰鸣的雷声,她召唤来了魔鬼。女孩迫不及待地与那个恶魔签下了契约,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以换来强大的力量,向那个抛弃自己的男人进行报复。

      在西方文学和电影中,总会看到人们对魔鬼的崇拜,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祭祀魔鬼的秘仪。对能力弱小却又野心过大的人来说,魔鬼不是举着镰刀取人性命的死神,而是除却上帝之外拥有强大力量的信仰,他们不在乎出卖灵魂之后的地狱,只为了享受拥有力量那一刻的奇迹,欲望被满足时那种极致危险的快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人与魔鬼签订的契约,该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了。在浮士德经历的第一个悲剧中,他被自身汲取知识的能力有限所折磨,“我已经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令人遗憾地还对神学,全都进行过彻底钻研!照旧是可怜的蠢材一个,又何尝明智稍胜当年!”他从抱怨、自责,逐步演变成绝望的厌世。这时候梅菲斯特适时出现,阴险地诱惑浮士德,对他卑躬屈膝,愿意做他的仆役,让他阅历各种人生。对于浮士德这样抱有“臻于人类的至极,全部思想都集向这里”的人,自然是没费什么力气就答应了魔鬼的条件。

      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的作品“迷恋”,前一半看似正常,讲述的是一对夫妇的情感危机,进入到后半段,观众就会惊讶的发现这一切危机的源头——伊莎贝拉•阿佳妮扮演的安娜被一个污秽的恶魔诱惑,魔鬼利用阿佳妮的身体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人形的外貌,正式降临到人间。

      故事从安娜和丈夫马克的争论开始,马克因为什么事情很生妻子的气,安娜却无法解释原因。看得出,他们正在经历一次感情危机,丈夫因为工作每周只能在周末的时候拖着行李回家。两个人躺在床上,安娜含着眼泪歉疚地检讨自己的问题,丈夫也说没有安娜他没法生活,之后他们平静的询问对方是否有第三者。这样的谈话自然没有什么结果。

      为了挽回婚姻,马克辞去了工作,可等他回到家却不见了妻子的踪影,只接到她的电话,说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马克翻箱倒柜的搜寻妻子的衣物,希望寻找到妻子反常行为的蛛丝马迹,果然发现了一张男人写给安娜的明信片,“我从未见过神的光芒,直到遇见了你。”(亨利)看罢,马克发疯的寻找安娜的下落,约定在一个咖啡馆见面说清楚这件婚外恋。

      咖啡馆的谈判从刚开始的分割财产,逐渐开始剑拔弩张,丈夫怒吼着斥责妻子的不忠,两个人都愤怒地像两只扭曲着准备战斗的螳螂,后来的爆发绝对是毁灭性的,马克在狂怒中打碎了餐馆的桌椅,最后被涌上来的侍卫按住。之后,马克在对安娜的等待中慢慢腐烂,他常常痛苦蜷在床上扭动身体,像条垂死的蛆,和安娜之间的争吵一次比一次激烈,每一次都让两个人精疲力竭,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安娜离家的次数越来越多,马克想尽办法找到了亨利的住所,怒气冲冲的要求那个男人离开安娜,却被对方痛打了一顿。安娜的好朋友玛芝赶来帮助马克的时候,向他伸出了暧昧的拥抱。

      马克雇了私家侦探跟踪安娜,发现她果然还有第三个情人,在一栋临街的古老建筑中。蹊跷的是,尾随她进去侦查的人全都没有再出来。他们全看到一个像鱼的巨大生物,浑身附着着肮脏的绿色粘液,躲在厕所里发出刺鼻的腥臭,让人作呕,这样的臭气估计只有在布满腐烂尸体的下水道才能闻到。凡是看到他的人都会失去控制,浑身抽搐,惊恐万状,旋即被发疯的安娜杀掉,剁成几段存放在冰箱里。随着死的人越来越多,恶魔也渐渐变成人形。

      马克知道真相后,为了安娜到处掩藏痕迹,阻拦警察查案,最后和安娜死于乱枪之下。

      魔鬼长成马克的样子,正式降临人间。

      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中,制造木偶的工匠说,他总会给自己特别喜欢的木偶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备份。于是上帝创造了两个维罗尼卡。在“迷恋”中,导演也创造了两个阿佳妮,一个是安娜,另外一个是幼儿园老师海伦。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安娜有乌黑浓密的卷发,海伦则是金灿灿的麻花辫。通常,叫安娜的女子都有动人的美貌,凄惨的结局,比如安娜•卡列宁娜用卧轨来放弃生命。海伦是希腊神话中美女的名字,这样的女子必然有纯洁的力量,用美貌威慑天下。

      魔鬼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什么人,必然是对生活不满,有所欲求的人,这样的人才容易被它诱惑,放弃灵魂。它会选择安娜,自然少不了是美貌,另一个原因则是她对生活的无法满足。她深爱着丈夫马克,却无法忍受他总是为了工作在外奔波,她惧怕如此完美的丈夫会不爱她,离开她。在一次争吵与沉默的对抗中,导演展示给观众安娜的恐惧。

      “我是不是做了什么让你这么恨我?”马克无奈的挠着头皮问安娜。

      “没有。”

      “我自作自受?”

      “不是。”

      “你想和他一起,成家立业,而我和儿子是你的绊脚石?”马克再次扑向安娜,忍着怒火压低声音问。

      安娜沉默的摇摇头。

      “你是害怕我吗?”

      安娜还是含着眼泪摇头。

      “你是害怕我不喜欢你了?”

      “对。”安娜虚弱的回应着,使劲点点头。

      于是安娜用截然相反的方法抵抗丈夫的背叛:她先选择背叛,找到了一个看似并不适合她的亨利。亨利在她心中是没有地位的,只是她逃避的工具,所以她才会在马克第一次问她的时候斩钉截铁的回答没有第三者。但是,当马克知道真相后,这件事情超出了安娜的控制范围,她和马克开始互相伤害,甚至拳脚相加,以致用利刃自残。在用切肉的刀割伤脖子后,安娜茫然的看着拿着刀也往自己胳膊上切的马克说,不痛。对爱情的占有和渴望,让他们感觉不到肉体上的疼痛。

      海伦是沉睡亿年的冰川融化的第一滴水,纯洁无瑕,无忧无虑,放在阳光下就能熠熠生辉。她代表了所有男人对女性的幻想,美丽、安静、温暖、奉献,她是完美的,没有欲望的,直到她爱上了马克。虽然拥有一模一样的脸庞,马克还是觉得安娜更美,他甚至爱她疯狂的灵魂,这是一种魔力,爱情让人变成魔鬼。海伦从单纯的关心自己的学生,到进入马克的世界,最后爱上了他。她跑去给他开门的样子,像是恋爱中的少女,听到爱人的呼唤,便恨不得插上翅膀化作小鸟飞到他身边。化作人形的恶魔就在屋外等候着她。

      当魔鬼叩响你的门,你便无路可逃。

      二、 她是刺入心脏的利刃


      “阿佳妮”这个名字念起来就是你看到她的第一印象。念“阿”的时候,是被她出尘绝世的美惊呆的瞬间,她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埋葬你的一切欲念;念“佳”的时候,是屏气凝神的看她走向你,眼睁睁看着她如利刃刺入自己的心脏,毫无反抗的余地;念“妮”的时候,你会静静享受她在你心中搅动的快感和痛楚,感受永远心碎的愉悦。

      祖拉夫斯基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英国被禁了整整18年,在1999年才以录像带形式发行,估计阿佳妮才是唯一解禁的理由。只有阿佳妮才能让疯狂这个词带着蔷薇般的甜蜜,哪怕那蔷薇的花茎上竖着尖刺,人们还是忍不住拥入怀里,刺入胸膛。只有她才能让这个如噩梦般如影随形的电影,给人带来回味无穷的沉醉。法国人像是热恋中的少年,同一年将戛纳影后还有凯撒奖最佳女演员的荣誉全部双手奉上,他们为她而疯狂。

      阿佳妮精湛入骨的演技让这部恐怖片不用任何特技,就能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她把安娜逐渐疯狂、自残、献身给魔鬼的心理变化诠释得极其有层次,震撼人心。一开始,她只是稍显憔悴,说话的时候常常嗫嚅着,眼含热泪,用渴望的眼神看着马克。接着,随着争吵的升级,她开始语无伦次,时而安静不语,时而暴跳如雷,她不停的搓着双手,仿佛想从身体上脱掉恶魔的附着。当决意转向魔鬼时,她的眼神简直可以冻结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就像美杜沙的那双眼睛。

      全片最精彩的一幕,是阿佳妮表现安娜在内心极度挣扎,几近撕裂的场景。画面从安娜仰头看着被绑在十字架上耶稣开始,从她喉咙间挤出来的呻吟声在大厅回荡着,她的面孔写满了疑惑,她在追问上帝为何给她如此的痛苦。走出教堂,进入地下通道时,安娜开始无法抑制的发笑,边走边捂着肚子大笑,笑得太过厉害以致得拖着身体走路,笑得前仰后合,无法站稳,当她拖着身体也走不动时,就尖叫着把自己撞向墙壁,不停嘶吼着,仿佛有东西就要从胸口迸裂了。她把买的东西摔向墙壁,一下又一下,牛奶飞溅了出来全部泼在她身上,她从难以抑制的哀号鸣叫到断断续续的吼叫,伴随着前后扭动的身体,最后倒在地上挣扎着打滚,身后是一地的垃圾。她坐在地上,身体前倾,双手扶着地,呕吐不止,耳朵涌出来混合着浓液的血水,两腿之间汩汩冒出绿色的汁液。这时候安娜用尽全身力气尖叫出来。这是一个整整持续三分钟的长镜头,阿佳妮的表演让人目瞪口呆,那个附在她身上的恶魔仿佛还冒着热腾腾的毒气,要把她烧灼殆尽。她不用 “驱魔人”中小女孩一百八十度的转头和倒立爬行便能营造出让人窒息的恐怖,散播瘟疫,一气呵成。

      看过之后,每个人都深信不疑——阿佳妮有召唤魔鬼的能力。

      三、 电影的恐怖艺术

      里尔克说,“美不是什么,而是我们刚好可以承受的恐怖的开始。”祖拉夫斯基却一次次超越了这个界限。

      第一次看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的作品,是他1989年的那部“你的夜晚比我的白天美丽”,这是他和苏菲•玛索的第二次合作,之前还有一部1985年的“野恋”(Amour braque,L')。“你的夜晚比我的白天美丽”讲的是苏菲•玛索扮演的布兰奇是个有预知能力的少女,她被家人当成摇钱树,到处登台取悦富人。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卢卡斯,她知道这个男人会有不久于人世,却还是不可自拔的爱上了他。两人的关系似幻似真,最后卢卡斯看到了一个小丑,就像故事中常讲的那样,他抱着布兰奇双双沉入了大海。这不是一个用逻辑可以解释的故事,仿佛无数的碎片拼凑而成。电影虽然以死亡告终,但是布兰奇和卢卡斯之间的爱情让电影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布兰奇并没有祖拉夫斯基镜中人物惯有的那种癫狂,只是个被命运操控的女人,充满了谜一样的身世,可是每当她来到卢卡斯身边,她似乎都简单地能让人一眼看穿。

      祖拉夫斯基的电影注重的是气氛的营造,所以说如果想搞清楚电影中每个细节的连接实在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在1981年的“迷恋”中,这种对梦境般的恐怖氛围的营造算是一种登峰造极,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现实和梦境之分,现实比梦境更加像噩梦。

      音乐是导演制造恐怖的武器之一,很像“闪灵”的配乐,从一开始就毫不掩饰的进入恐怖的主题。“闪灵”依靠的大多数是现成的古典音乐,比如开头取用了中世纪素歌“末日经”和巴托克的“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作的音乐”,营造了末日的恐慌和黑暗中的诡异。“迷恋”的配乐来自波兰作曲家安德烈•科金斯基的原创,电子乐的使用扩大了影像的空间,让人置身于一个非常陌生危险的环境,不时响起的短笛让人产生战栗的感觉。“闪灵”用非正常的弦乐发音方式,例如在琴码的另一侧演奏,还有擦弦,大量的泛音和拨弦,这种制造气氛的方式给很多人留下了不停被恶灵追逐的惊恐梦境。“迷恋”则更加简单,在人物对话背景中,加入遥远而有节奏的拟声,比如高跟鞋踏在空旷房间的声音,昆虫翅膀扇动的响声,钟表不耐烦的滴答声。导演让某些声音被提取出来放大,制造魔鬼一步步接近的效果。

      演员的肢体动作和导演的特写镜头也给电影的恐怖程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马克得知安娜的背叛之后,让人惊恐的不只是他狰狞的表情,还有他不停在摇椅上晃动,暗示了他当时失衡、难以控制的心。在他接受公司人员询问时,他坐在转椅上,不停的转来转去,当时他正为找不到安娜而烦躁不安。在他们争吵的时候,安娜不停地切着手中的牛肉,越切越碎,直至捣成肉末,而他们的家庭也像这牛肉一样四散一地。恐怖片中,导演对特写镜头的把握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魔鬼圣婴”(Rosemary's Baby)中,波兰斯基让特写镜头都出现在极强或者极弱的光线下,赋予电影一种梦游般的特质。“迷恋”中,祖拉夫斯基在男女主角私密谈话中,喜欢把镜头拉得很近,捕捉他们感情细微的,每次定格,都给予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恐怖的最高艺术也在于此,它让一切虚无缥缈的噩梦都实现在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爱情就可以出卖灵魂,和魔鬼交媾,导演借此讽刺了那些过于疯狂,带着强烈占有欲的爱情,这样的爱只能把彼此带向毁灭。而魔鬼在电影中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被消灭,而是成功降临在人世间,并且以人类的样貌出现,他能轻易俘获人们的心,让他们犯下罪行,享受杀戮的快乐。在这个欲望膨胀,追逐名利的社会,有太多比魔鬼还要可怕和污浊的心灵,也许他们就是你最爱、最亲近的人,利用你的弱点诱惑你。

      影片最后,魔鬼敲响了海伦的房门。空中拉响了防空警报,飞机轰炸的声音响彻云霄,地震的轰鸣让灯光忽亮忽灭。魔鬼带来了战争和毁灭。战争,就是人类对自己的毁灭。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67108/

     6 ) 【影记】祖拉斯基和阿佳妮携手打造的癫狂寓言

    ⑴ 看过不少恐怖片,以致于难以被愈来愈类型化的恐怖片吓到或打动,但本片绝对是我目前看过的最佳恐怖片之一,如醍醐灌顶,目瞪口呆,刷新三观,震撼到无以复加。 我心目中能打满分的恐怖片,大都各异其趣,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登峰造极的特质。例如:《咒怨》中无处可逃的窒息感和即使有心理准备还是会被吓一跳的鬼怪形象,《冷血惊魂》与《怪房客》的臆想和精神分裂状态下的超现实图景(这两部由波兰另一个名声更响的“司机”导演的心理惊悚片倒是与本片有几分相近),《怪形》的幽闭空间与猜疑纠结的压抑氛围,《寂静岭》里阴寒冷郁与黑暗燃烧的表里世界,《闪灵》中逐步异化的内心世界,《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版)五花八门的运镜和凌厉的剪辑,《驱魔人》里满嘴粗俗邪恶到令人心悸的恶魔附体,《橡皮头》对性压抑和工业社会弊端的诡异阐释方式...... 然而,本片的特质近乎独一无二——无尽的歇斯底里与暴烈疯狂。 ⑵ 大概只有阿佳妮和祖拉斯基联手合作,才能铸就如此犀利癫狂的电影罢。阿佳妮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一位是绿色眼睛、扎着金色马尾辫、纯洁善良的女教师,另一位是黑发蓝眼、偏执癫狂神经质的女主角。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女主角也具有自我分裂的心理。 阿佳妮在1981年的戛纳将评委会彻底征服,凭借影片《着魔》和《四重奏》获得影后。虽然不清楚哪部影片在评委心目中的权重更大,但阿佳妮在《着魔》中的表演绝对是核弹级的:割脖自残、似要挣脱魔障般地竭力摆弄双手、抬头凝望耶稣像时的闭口呻吟,还有那长达3分钟的骇人长镜头——地下通道的歇斯底里,堪称影史最疯魔表演之一。这个长镜头的表演难度实在不容小觑,对体力、呼吸配合、身体协调性、情绪饱满度都是极大的挑战,还要忍受满地的垃圾和泥泞。 此外,阿佳妮的表演愈疯狂、面目愈狰狞、动作愈不堪,反而愈凸显出她惊为天人、摄魂夺魄的美貌。她的神经质和迷人的脸庞好像天造地设的一对,和谐得难以置信。如果这世上真的有女神的话,阿佳妮绝对当之无愧,甚至是唯一的女神。 ⑶ 关于影片的译名,英文名"Possession"有多重含义,目前多翻译为“迷恋”或“着魔”,其实还可翻成“占有”。从迷恋到着魔,最终到占有,也是三种偏执的递进阶段,与本片精神内核十分吻合。 ⑷ 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和声效,完美营造出了焦躁不安的氛围,给人恶魔再临般的梦魇感。 ⑸ 祖拉斯基的镜头语言和故事本身一样情绪化,压抑躁狂到像要将观众生生逼疯,特写、手持跟拍、快速摇镜、推拉、变焦、旋转运动、主观镜头、段落长镜、倾斜逼仄的构图、跳跃性的剪辑与跳接......多种手法齐上阵,让人完全沉浸在这个如梦似幻的诡异王国中。 ⑹ 除阿佳妮的表演与恶魔的行为外,有两个场景意外地令我魂不附体。第一处是在影片开始后不久,Mark在摇椅上用力摇晃身体,前后摆动的椅子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Mark瞪大了双眼,一脸茫然。虽然Mark并没有中邪或者被附身,却还是令我想及《咒怨TV版》中铃木达也的母亲在家中因伽椰子作祟而发疯、于榻榻米上不断前后大幅摇晃的情景,诡异莫名。另一段是Mark目睹Heinrich母亲服毒自杀之时,原本紧闭的一扇小窗突然吱吱呀呀地开了,从另一个世界里吹来了一股阴惨惨的风。不知怎地,这个场景显得比许多类型化的恐怖片里的相似桥段都要恐怖得多,彷如地狱之门正向我开启。 ⑺ Mark:Are you afraid I won't like you? Anna:Yes. 爱得越深,越怕失去。Anna和Mark无疑(至少在精神上)都是死心塌地地爱着对方,然而命运无常,两人由于工作和性格等种种原因而走上了相互背叛、相互伤害的不归路。Mark长年在外工作,Anna尽管和Heinrich偷情,依然无法消除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遂与恶魔达成交易,以出卖肉体换来一个全新的Mark二号的诞生。Mark即使对长相酷似Anna的幼儿园教师Helen一见倾心,仍对妻子念念不忘,不惜杀人灭口、扰乱警察视线,最后与Anna死在了一起,也算是死得其所,为爱而逝。 ⑻ 但本片并不仅仅是关于婚姻和感情危机的描画,从不少若隐若现、暧昧而碎片化的细节(男女主角的职业、柏林墙、手持望远镜的士兵)来看,把影片称之为政治寓言绝不是过度解读。本片的背景是冷战时饱受分裂之苦的西德,而男主角极有可能是隶属于国家安全或情报部门的人员,女主角是偏执的舞蹈教师(原先或是有所成就的舞蹈演员),她对学员严酷无情的训练方式让人想起苏联极权主义对公民的压迫与钳制。数度出现的柏林墙和手持望远镜的士兵也都从侧面印证了本片的政治背景。本片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的片子更是多次被波兰政府封禁(《夜的第三章》《魔鬼》《银色星球》等),而《着魔》同样被禁映,审查机关的艺术眼光绝对不比专业影评人差啊。至于如何解读本片中的种种隐晦和分散的细节,就见仁见智了。 ⑼ 别有韵味的台词节选(个人翻译): 信仰(Faith)和机遇(Chance)是一对姐妹,我的信仰不能排除机遇,但机遇也无法解释信仰。我的信仰阻止我等待机遇,而机遇不容许我有坚定的信仰。这时我终于明白,个人生活是一个舞台,我只是在扮演许多比我自己更渺小的角色......但我依然要扮演他们,我承受着苦痛,我相信,我存在! 我将信仰流产,只留下机遇。 除了神以外没什么好怕的,即使神对你毫无意义。 上帝仍旧在那条狗死去的门廊下,在那棵桉树的枝头上,我一连几小时都躺在那儿,注视着天上的云彩将青草的颜色改变。 ⑽ 结尾一黑到底,不留任何希望。男女主角双双殉情,恶魔化身的二号Mark敲响Helen的房门,孩子终究无力阻止迷恋Mark的女教师引狼入室,于是溺毙于浴缸中。门尚未打开,接踵而至的竟是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和战斗机的隆隆轰鸣,Helen回头,悬浮于空中的Mark赫然趴在门板外,镜头逐渐推近,闪烁不已的冷冽灯光下,Helen面无表情,直勾勾地死盯着我,阿佳妮忽明忽暗的脸部特写令人不寒而栗...... 2015/8/4更新: 1. 关于政治隐喻的进一步分析 柏林墙及周边建筑破落荒凉的景象首先出现于影片开始的四个镜头中——两个墙外设施侧面景+被封闭后弃置不用的教堂正面景+一段长达22秒的对柏林墙外围和只剩墙板的房屋的跟移长镜头巡视(墙上的德文是“Die Mauer muss weg...”这墙必须拆除...)。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镜头都是手持拍摄,轻微摇晃抖动的画面、快节奏的音乐和渐强的沉闷撞击声都使人不安,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和地点,还奠定了全片压抑焦虑的感情基调。 此外,柏林墙守卫手持望远镜巡逻的镜头出现在6分20秒与35分44秒处,后者是一个时长16秒的变焦后拉镜头,至此一目了然:男主角Mark的家就在柏林墙附近。 在Heinrich来到Mark的家里追问Anna下落的场景中,更是有直接指向东德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台词。在影片的50分56秒处,Heinrich心烦意乱地在楼梯口转圈,念念有词:“It's stiff and blocked men like you that lead us to the concentration camp. Who are the crusaders of every blind principle, so-called ideology humanity invents to strangle me?” (把我们送到集中营里去的正是像你这样僵化保守的人。究竟谁是这些盲目原则的忠实拥护者,谁是人类发明的用来钳制我的美其名曰“意识形态”的卫道者?)这里的Heinrich似乎已被情欲冲昏头脑,扭曲着肢体,在古怪而夸张的动作中对Mark发出了控诉。看来Mark的身份十有八九就是秘密警察或受雇于政府的特工人员。 与此同时,在Mark家中协助照看孩子的女教师Helen也发表了一番见解。Mark抱怨自己无法摸透女人善变的心思,Helen表示“There is nothing in common among women except menstruation”(除了都会来月经外,女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 随后的对话如下: Helen(一边擦拭着曾被Anna和Mark拿来自残用的切肉刀):I come from a place where evil seems easier to pinpoint because you can see it in the flesh. It becomes people so you know the exact danger of being deformed by it. Which doesn't mean I admire your world. But I find pathetic these stories of women contaminating the universe. (我来自一个邪魔能更容易被定位的地方,在那里你能亲眼看到它的真身。由于邪魔已化身为人,你能够明白被它扭曲异化的危险之处。这并不意味着我喜欢你们的世界。不过我非常讨厌那些鼓吹“女人污染了宇宙”的说辞。) Mark:I'm one of the contaminated.(我就是其中一个被污染的人啊。) Helen:Because you never feel free, do you? (因为你从来都没有过自由的感觉,对吧?) So sad that for you freedom seems to mean evil.(可悲啊,对你来说自由似乎就等同于邪魔。) And what about lack of freedom? (那么,缺乏自由又是如何呢?) Mark:It's extraordinary. (感觉棒极了。) 接着切到了两人躺在床上的上半身俯拍镜头,之前的Mark说的"extraordinary”有点一语双关的味道——是“缺乏自由的感觉棒极了”,还是“能和你在一起的感觉棒极了”?吊诡的是,Helen又说"You don't have to make love to me",而Mark回应道"I'm not trying." 联想一下之前Heinrich曾炫耀自己让Anna达到了灵肉合一的快感,看来Mark不是性无能,就是床上功夫不到家。 而Helen说自己来自一个“邪魔能化身为人形的世界”,这是指天堂还是地狱呢?Helen清纯善良的形象显然更接近白衣天使的身份,所以天堂的可能性更大吧。 2. Anna与邪魔整夜滚床单,持续一年多终于让恶魔以和Mark一模一样的身体降临人间,之前有过几次语言上的铺垫,但只有当我们看到结局并理解了故事原委后才能向前回溯,明白那几句话的含义。 例如,影片1小时3分37秒处,Anna面对蹲下查看侦探甲尸体的侦探乙说道:"He is still unfinished, you know."(你知道,他还没完成呢。) 在1小时47分17秒处,Anna在邪魔身下喘,重复叫道"Almost"(就快好了) 结尾处,Anna带着Mark版恶魔来到原版的Mark身旁,一句"It is finished now."(现在终于完成了。)才点醒了如坠梦中的观众。此外,Anna曾对Mark哭诉:“我觉得自己下流、无耻、卑微,但和你所想的理由不一样。”也别有深意。 3. 阿佳妮的表演毫无瑕疵,至臻化境。两段在家里和Mark大吵大闹的戏可谓歇斯底里到了极致,尤其是和Mark互扇耳光的场景,貌似网上的动图也很火。 地下通道的发疯长镜头虽然总时长3分钟,但实际上剪了两次,是三个镜头,表演难度还是不小。而且这个段落是一次过的,尽管也拍了第二遍作为备用,但导演最终不加思索地选用了第一版。 4. 注意镜头的机位选择,本片大量运用了俯拍和仰拍镜头,尤其是不少普通的、惯常在视平线高度拍摄的场景也都采用了大角度俯拍或贴近地面的大仰角机位。这种反常规的拍摄方式给人新奇怪异之感,显著增强了影片的情绪感染力,彰显出了压抑窒息的可怖气息。 2016/3/19更新: 5.某种意义上说,黑发蓝眼黑衣的Anna和金发碧眼白衣的Helen正是男权文化建构出的两类典型的女性形象:蛇蝎美女(魔女)和纯真少女(天使)。事实上,绝大部分主流商业电影中的女性都只是这两个原型的变奏形态,她们反映了男性个体生命经验中女性的双重意义——“即作为欲望的对象,成为被渴望的、完美的、携带着幸福而来的和作为威胁的、制造不幸与带来毁灭的力量”。(戴锦华《电影批评》p136) 6.回顾祖拉斯基的作品序列,你会发现其处女作《夜的第三章》(1971)即包含了《着魔》中的若干元素:晃动的手持摄影、旋转和快速变焦推拉镜头,诡奇阴郁宛如末世梦魇般的氛围营造,螺旋楼梯的追逐与枪战场面(区别只是一个放在片头一个置于片尾),以及让同一个演员分饰不同角色的手法——在《夜的第三章》《着魔》《没有私生活的女人》(1984)里,男主角都遇到了长相与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这种镜像化的设置恰似对人性中分裂纠缠的二重性的呈现。 7.祖拉斯基于2016年2月17日去世,曾合作过两次的演员弗朗索瓦·乌斯特(Francis Huster)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祖拉斯基逼迫演员在一个现代而空前残酷的境况中表演,这一方式超前时代30年,他常说,演员都是灰烬,而导演则需要吹起这些灰烬并且点燃他们。跟他合作过的演员,没有不留下伤痕或疮疤的。” 这正是祖拉斯基何以使这部缘起于自身婚姻爱情危机而创作的影片抵达不朽境界的原因之一:集天仙般绝世美貌与恶魔般歇斯底里演技的女演员,只有阿佳妮一人(老祖当年也确实说过,地球上只有她能演本片,而阿佳妮演完此片后就发誓再也不接恐怖片了),而对演员要求如此苛刻严酷并能逼出他们不为人知的潜能爆发的导演,除了老祖,也难以再点出几位了(在这一点上,布列松恰是另一个极端——他将演员视为“模特”“木偶”,要求演员杜绝任何戏剧性演绎,连神态与动作都不能有一丝感情,甚至以单一镜头重拍几十遍的方式来压榨出演员的所有感情,最终只留疲惫、冷漠、麻木的机械性表演)。 疯狂的大师导演,着魔的天才演员,珠联璧合,方有此异世神作。 2016/6/12更新: (SIFF 法语配音胶片版 四刷补充) 8.前述台词中,英语版是“信仰与机遇”,而法语版是“信仰与欢愉”,尽管语义改变,但两个版本都可以解释得通。但影片原始版本和蓝光修复版都是英语,故应以英语台词为准。 9.安娜不断搓手的神经质动作,既指称着一种对自我的厌弃与蔑视,又象征着善与恶、爱与恨、德信与堕落、天使与魔鬼的二元对抗。这种象征意义在经典黑色电影《猎人之夜》(1955)中有明晰的呈现——罗伯特·米彻姆饰演的虚伪牧师,在左手四指涂上Hate(恨),右手涂上Love(爱),两手互博,最终爱战胜了恨。然而,《着魔》则与之纯然相反,拥有一个极度低落、绝望、充满挫败感的结局。 10.经典影片的最大魅力,除了与内容极为契合的、风格独特的视听语言、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直击灵魂的审美体验外,还在于对细节的重视。影片中曾呈现过海因里希的书架,上面林林总总的书籍以英语和德语为主,逐帧分析后可以清晰辨识出部分书名,例如《非理性的(邪教)崇拜》《禅宗文化》《行为主义研究》《感知的原理》等。尽管这些书名在初次观看时极难被观众捕捉,而且也并非关键,但依旧能帮助拓展和巩固影片的世界观。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短评

    真的 迷恋这个词很关键 这个片的经典地位 不需要再重复了 但我估计真心爱看的人不多 我觉得好多人 老说看什么血块僵尸的 但其实真正欧美的恐怖大类是这些 入魔一样 慢慢冷汗的 着魔片 真心是魔鬼邪恶无处不在 但无从发现 已经陷入其中了 看看圣经就知道 魔鬼撒旦也是灵体的 这是欧美中邪式的真正原因

    7分钟前
    • Clash-Cash-Car
    • 力荐

    这种片一辈子看一部就够了~~

    8分钟前
    • 红胡子椿三十郎
    • 力荐

    #3rd HIFF# 经典。大银幕上看真是太爽了……这尺度能过审也是惊人。没想到在茹瓦夫斯基这里克苏鲁既可以性爱化也可以政治化,架构在柏林墙边上的克苏鲁故事,加上结尾用声音和光来暗示的世界大战(核战争了?),实在是冷战相关文本里面必须被好好讨论一下的脉络。伊莎贝尔·阿佳妮这么折腾自己换一个戛纳凯撒双料影后还是实至名归。茹瓦夫斯基的运动镜头尤其是环移和横移实在是极有压迫力,准确又癫狂。

    1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波兰鬼才祖拉斯基代表作,阿佳妮凭此片与同年的[四重奏]加冕戛纳与凯撒双影后。①看过的最佳恐怖片之一,刷新三观的震撼;②阿佳妮分饰两角,纯洁善良vs偏执癫狂,自残,摆弄双手,凝望耶稣像的呻吟,地下通道的歇斯底里,堪称影史最疯魔表演之一;③毛骨悚然的配乐;④结尾的警报和炮声,政治隐喻。(9.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穿着紧身蓝裙子的她,因为已经怀上了怪物的孩子,有了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她在无人的甬道里痉挛抽搐,甩头发,甩购物袋,鸡蛋和牛奶都溅爆在墙上。她在这些色彩和污浊中抽搐发抖,犹如被上紧发条的玩偶,最后,从双腿间流出的鲜血和地上墙上的牛奶鸡蛋混合成粘稠的液体,触目惊心

    2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阿佳妮你总是离魔鬼太近

    2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要造出一个我的你,让你永远留在我身边

    27分钟前
    • 惑星国王
    • 力荐

    【B-】越看到后面越不喜欢,麻烦各位不要再去解读这片的隐喻和内涵了,因为这个三流b级片般的烂剧本根本就没内涵,还谈爱呢?这片有个屁的爱。导演极致夸张的镜头语言和阿佳妮的表演就是这部电影的所有意义,然并卵,依旧只是个言之无物的花架子罢了

    2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从我身体流走的是信仰,而留下的是欢愉” 我靠,你们一定不信,这就是我爱的电影!

    3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法语配音胶片版。阿佳妮女神般的容貌与歇斯底里的疯狂表演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那段体力、演技、嗓音三者狂飙的声嘶力竭癫狂长镜头,让人瞠目结舌,极为震撼难忘,大银幕效果炸裂,整个影厅为止屏息颤抖!天使与恶魔一体,信仰与欢愉共存。也许我不能理解其中缘由,但我已被征服

    3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葛饰北斋的《章鱼与海女》是日本浮世绘给欧洲文艺印刻最深的一记,如果设想一种跟怪兽交媾的情境,章鱼怪紧密的缠绵和黏滑一定会是欲望交织令人窒息的极致,有人用作画为自己大胆的性幻想定格,也会有人用影像来还原性幻想。所以,与其说是一部恐怖片,以凶杀、结党、血腥为核心,更接近一部文艺片,将荷尔蒙构陷的魔怔,爱的占有欲,被情感所操纵的理智的丧失,甚至正常秩序中所需要的对生命的尊重的不屑一顾,都被忠实地放大。爱情中令人疯狂的部分,被一击即中的不可言说的一刹那,纵情纵欲如洪水泛滥的不可抵挡,谵妄、矫饰、歇斯底里,都被阿佳妮在镜头里赤裸,残酷地呈现,而信仰、普遍的价值,被极度的狂躁揉捏成一团,像是对怪物的凝视的同时被传染了一种没有来由的崇拜,崇拜的体系和正统精神生活迥然相异,将每一个凝视者倒逼于痛苦的边缘。

    37分钟前
    • 茂树
    • 还行

    不疯魔,不成活,跪了,阿佳妮的表演真癫狂。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3.5 几场戏摆的不错。不够好的原因在于缺乏对人物的凝视,而这种”凝视感”的缺失不完全是运动镜头的滥用导致的。阿佳妮在地下通道的那场戏我配合着潘玮柏的《快乐崇拜》看了一遍,现在更没法直视这个片了噗哈哈。

    46分钟前
    • 喂饭
    • 较差

    挑战生理极限,癫狂得让人有点犯恶心。不过美成阿佳妮这个样子是让人服气的,被她蛊惑杀人埋尸什么的感觉都肥肠科学

    5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可引起深度不适的经典之作,导演更像魔王,开发出了演员深埋心底的黑暗面,阿佳妮歇斯底里的独角戏堪称震撼,身体反张、撕心裂肺的惨嚎、癫狂到底的表演,传达出一股来自灵魂深处的恐惧。致敬女神,可以想象事后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走出这状态

    55分钟前
    • Tina
    • 力荐

    阿佳妮那段地铁戏是我看过的最逼真的中邪表演……虽然全片可称道的地方不少,和第七章一样还是旋转楼梯时空跳接一人分饰多角这些元素……但叙事实在太晦涩混乱,还有不感兴趣的宗教元素,看到一半就已经快和她一样着魔了,以后再也不想碰这位先生的片……

    56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犀利,凛冽,毛骨悚然。结尾的那道白光啊,这简直是最佳末日电影。魔鬼降临世界,接下来就都是毁灭了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柏林墙边,西德特工的妻子恋上芭蕾舞教师,不可控的几率取代了信仰,纠结心灵使身体里异化出上古邪神,人妻从此不食人间烟火,专心培育畸变胚胎。西德特工在嫉妒与仇恨中丢失自我,步步为营的罪案最终为迷乱众生带来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冷战隐喻,异变情色,癫狂爆浆,波兰导演祖拉斯基的又一神作

    5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不容易啊!全体演员只怕都被祖拉斯基折磨得脱了一层皮吧~~梁朝伟为了一代宗师练习咏春打断两次手臂算什么,人家阿佳妮差点自愿把脑袋割掉了更牛逼!虽然也看过不少阿佳妮不疯魔不成活的片儿了,但还是感觉这次是她最歇斯底里的一次。劫后余生,阿佳妮演了那么多次疯子还能存活至今,神经坚韧!

    60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好几处都把我看笑了,特像一个小孩儿在向上帝撒娇:“上帝,为了真相,飞叶子吃致幻蘑菇杀人我都尝试了,我抛弃了这些低阶把戏。看看我,此刻我疯癫了,我与异形交媾合体成魔了,难道我对爱的探索还不够吗?难道我顺应自己的本能还没达致超越吗?啊,请赏赐给我一块糖果吧!”

    1小时前
    • 托托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