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 第4集

      米尔扎布尔 第一季

    • 更新至05集

      熊家餐馆第三季

    • 更新至第02集

      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

    • 完结

      怪奇物语第四季

    • 完结

      越狱第一季

    • 完结

      绝命毒师第二季

    • 权力的游戏第四季/权利的游戏

     剧照

    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2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3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4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5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6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6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7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8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9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Part historical fiction, part conspiracy thriller, “Manhunt” will take audiences into the aftermath of 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ial assassination and the fight to preserve and protect the ideals that were the foundation of Lincoln’s Reconstruction plans — issues that reverberate into the present day.

     长篇影评

     1 ) 再聪明的反派,也难免死于话多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需要他人。 这种沟通的欲望,对于Ted来说,却是致命的。 第一次,将manifesto发给报社导致了他被捕,他倾诉给David的一切,转而成为FBI的罪证与武器。 第二次,他要求见Jim一面,明知结果,却放纵自己暴露于说客之前,结果是终身监禁。 他需要一个听众,正是这一点毁了他。他的律师和家人,毫无疑问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他考虑的,但,最了解他的需要的,却是那个将他逮捕归案的探员——站在法庭的证人席上,囚笼栅栏的另一边。 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反对以insane作为抗辩理由;尽管多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都不会承认他是正常的——他妄想偏执式的理性,他离群索居式的隐士生活,许多人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人会为此而邮寄炸弹——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共情(show empathy),无法理解别人的快乐与悲伤,表现得正常(behave normally)对他人来说轻而易举,对他来说,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当他孤身一人时,他无比安全,却并不快乐。那时他已经到了男孩家门前,却因为以前被拒绝的经历而却步,Jim说得对,他不知道谁可以信任,谁不能;他做着错误的选择,一直都是。 而Jim,则是他的对屿,出了名的固执,不受欢迎;面对他渴望的一切,他曾经两次背叛他人(妻子和Tabby),最终也被官僚机构背叛。 但最重要的是,他和他有同样的想法——他们都是工业化的受益者,却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对身边既有的一切产生了怀疑——这想法一旦被种下,便无法拔除。在剧尾,Jim凝视着十字路口的红灯,而只有他知道,有什么已经改变了,永远地。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目的与方法背道而驰,生而为人,我们几乎注定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 最后,Ted被关进监狱,远离了他最爱的森林和小屋;Jim,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获得认可,却只能看着一切被人夺走。 以他人作为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许是一切的原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不是呢?

     2 ) 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的飞蛾扑火

    这是一部少有的带有一定社会思考在里面的美剧, 且不说其在这一方向上挖掘的有多深, 这类作品出现在商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美国的商品栏里, 已属难得.

    这部剧表面是在讲一个有过多起暴力恐怖活动的反社会人格罪犯, 和FBI侧写探员斗智斗勇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故事, 其实更深一点, 讲的是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对社会对抗并最终失败的故事. 如果想挖掘这一点, 首先得了解一个概念 -- 异化.

    异化这一概念最早在黑格尔的哲学作品中提出, 后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 逐渐形成了更具体化的对异化的解释, 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简单举例就是, 人们生产了汽车, 并驾驭汽车, 但随着汽车越来越发达, 人甚至不再操控汽车, 人逐渐失去了对其的控制, 人驾驶车这一情形, 其实质已变成了, 车驾驶人. 这种现象即是异化, 在剧里也有直白的描述:

    e02 24:30

    在第二集里泰德和菲茨的首次会面里, 以及第一集泰德的开场旁白, 炸弹客阐述了自己的理念, 包含着对当今社会体制下的异化部分的批判:

    e02 39:45

    而菲茨则向其倾诉自己在面对红灯时回想起的自己被物化被非人化带来的屈辱和无力感, 以表达自己与泰德的共鸣:

    e02 39:00

    如果仅仅看泰德的这部分对自己的理念阐述, 还是饱含人文关怀的, 其实对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理性实证主义的批判反思, 也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很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关注并研究的议题, 著名的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对异化社会的批判) 等等, 其中后者最终绝望地以自杀的方式作为反抗. 回到泰德, 如果他的理念真的是人文主义的, 那要如何解释他的反社会的冷漠的伤害人类的行为? 其实原因在于泰德泰德不仅反对异化, 也反对社会, 反共同体, 反集体化, 向往原始社会, 这点在剧里没有表现出来, 但在他的宣言里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主张 ( 宣言的原文链接: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 在宣言里他更多的是在表达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批判科学, 及科学技术支撑着的权力社会对人的压迫和伤害, 以及其出于对左派 '过度社会化' 的警惕而对其的篇幅不小的批判甚至攻击, 所以与其说他是个仅仅反对异化的xx主义者, 他实质上是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 他的主张概括来讲是推倒一切, 回到原始社会, 回到人与人关系最朴素(存疑)的情境.

    上述任何症状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社会,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它们的存在规模尤其大。我们并非首先提出当今世界似乎正在发疯的人。这样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不正常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与现代人相比,原始人所遭受的压力和挫折更少并更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确,原始社会的生活也并非充满轻松与甜蜜。澳洲原住民经常虐待妇女,性变装在美国的一些印第安部落当中也相当常见。但总体来说,我们在上文各段当中列举的各种问题对于原始民族来说远不如在现代社会中那样常见。 --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所以泰德的理念部分的是和西方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批判、存在主义对理性实证主义的怀疑和反思存在交集的, 而将其与这些主义区分开来的或者说泰德理念"走歪"了的地方是其对社会的粗暴否定, 并走向了极端主义. 然而无论是左派还是存在主义, 反抗的都是异化社会中异化的部分, 而不是全社会. 泰德的问题在于对抗异化无望, 转而走向极端, 意图推翻整个社会, 无论从其手段还是结果来看, 都是完全反人道的. 虽然从他的童年的悲剧遭遇来看, 他是向往和人建立朴素而本真的关系的, 但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过于残酷且成本过高, 注定不会成功. 当今的哲学、社会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用更可行的方法消除这个社会里的异化部分, 但在思想已退出社会公共领域, 人们被智能手机主宰的当今社会, 包括这部分哲学思潮在内的哲学本身, 已无人问津. 而这大概也是异化社会下不可避免的结果.

    上面分析完泰德的理念后, 来谈一谈男主角菲茨, 对菲茨而言, 在接触爆炸案后, 一直存在于他身上的矛盾是其内心深处出于对炸弹人思想的认同(部分的)而对异化社会的反叛欲望, 和其作为体制一份子的使自己融入体制内的欲望的矛盾. 在1997年FBI去山林里找隐居的菲茨的时候, 菲茨是反叛的, 他的内心的矛盾仍未解决, 他对泰德的理念的部分认同让他感到负罪和痛苦, 于是最终选择和FBI回到泰德案去, 与其说是想帮助FBI倒不如说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 能够解决上述矛盾的答案, 为此他需要接近泰德.

    之后的剧情就是菲茨出于社会人的惯性, 在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下, 和泰德展开了博弈, 虽然在泰德眼里他不过是在被体制当做棋子一样利用. 菲茨的内心挣扎戏份主要在菲茨-女语言学家这条线展开, 随着与泰德最终博弈的结束, 伴随着菲茨和女语言学家的最后一次交谈, 菲茨批判的继承了泰德关于社会异化间接泯灭人性的事实, 否定了泰德极端行动中非人性反人类的一面, 他也因此获得了心理上的自我拯救

    e08

    而泰德, 反叛如泰德最终被体制所吞噬, 沦为了体制的玩物, 就像加缪的《局外人》里的男主角的最终结局一样. 这大概是对立志反抗整个社会体制的人的最残酷的处决.

    “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 -- 《局外人》

    在最终集, 导演以菲茨的"红灯恐惧"的画面作为结尾, 昭示着对于那些意识到自己身处异化社会中的人们, 他的余生都将 haunted by 这种异化感, 无处逃遁. 除此外, 导演希望以此警醒世人, 那些面对红灯会时而踌躇的人, 那些在异化社会中心神俱疲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们, 那些在社会已如此发达的今天, 仍要为了生存而把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中的人们, 那些在人潮中行走却感觉不到任何与他人的联系的人们, 警醒人们, 在空闲的时候, 把智能手机放在一边, 想想所有这一切是不是有哪些地方不对.

    但也许只是徒劳.

     3 ) 天才为什么不能容于社会

    一个十六岁越级进入哈佛大学数学系、智商一六八的天才,为什么会成为一名炸弹客?可能有人会拿《科学怪人》的作者玛丽.雪莱的名言“一个人走向邪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他所追逐的幸福!”来描述这名曾于70至90年代轰动全美的大学炸弹客(Unabomber)。但首先我们必须先厘清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人错把邪恶当成幸福?还是天才本身跟这个社会机制的相处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Discovery频道的8集FBI罪案调查剧《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原名《宣言 Manifesto》),是最近令我十分着迷的影集之一。尽管一开始我对炸弹客的真实新闻所知甚少;显然也刻意事先避免爬文,不看剧透;为的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FBI探员的脚步,去还原这个案件的始末。本剧甫一开始便将Jim "Fitz" Fitzgerald这个原来只在社区取缔非法涂鸦的员警,摇身变成一个比名侦探更独特的角色,新任联邦调查局犯罪侧写员。

    而什么是犯罪侧写(offender profiling)?它是一种行为调查方法,用以协助调查人员侧绘未知犯罪对象或罪犯。“行为调查”,嗯!这门科目,我们刚才从大卫.芬奇执导的另一部影集《心灵猎人 Mindhunter》学到一点皮毛。原来行为科学的辩证与犯罪逻辑的建立,往往可以成为解释(或解决)一宗犯案最重要的论证。所以,犯罪侧写的内容、准确性愈高,似乎愈容易逮到真凶?事实上,在本片的前半段,犯罪侧写对案情的推断,甚或犯罪对象的确立,始终存在着许多疑虑(因为连一个像样的嫌疑人都没有)。

    图:Ted Kaczynski
    《追缉:炸弹客 Manhunt: Unabomber》前半段有引人入胜的侦探、犯罪推理剧情;主要建立在Jim "Fitz" Fitzgerald的犯罪侧写,以及不明对象的大学炸弹客,接二连三的来信与炸弹攻击。由于这桩犯罪案件时间查达20年,横跨了70至90年代,不仅加深了追缉与锁定嫌犯的难度,侦办小组亦借重当时方兴未艾的电脑科技,从资料数据库提整出一批可疑对象;但那对象仅止于曾经犯案(有犯罪纪录或在逃)的嫌犯。如果炸弹客是一位没有纪录在案、或者是初犯的嫌疑人,这样的数据根本不可能抓到真正的罪犯。

    于是才有了Jim "Fitz" Fitzgerald的犯罪侧写这个角色。Fitz之所以高竿,是甫一开始便从炸弹客的信件中拆解出对方真正释放的讯息。难道说整个联邦调查局没一个聪明人?都是蠢蛋?Fitz又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原来Fitz具备了“一般人”缺少的、以不同角度观察世界的能力。这于是乎也说明了大学炸弹客Ted的处境;他老兄难道不也是一个擅于独立、反向思考,以不同角度观察、并存在于世的人物?而这样的人,却可能终极一生都难以企及、或被视为怪胎。

    该剧的高潮出现于《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付诸刊登,与炸弹客Ted的成长历程。我们扪心自问,现实生活中可曾缺少过这样的人物存在?差异只存于天才是否选择了正当或正常的管道抒发他的满腹才华。而剧中的Ted选择以邮递炸弹伤人,选择了一个最不应该的选项;许多人(连剧情都是这样演)恐怕都会认为Ted尽管高智商、尽管聪明绝顶,但肯定是一个人际关系疏离、难以亲近的怪胎;童年是否承受过什么样的迫害(与霸凌)?所以第六集《Ted》直接还原了炸弹客“Ted" Kaczynski的生长过程。我们得知了他以十六岁的姿态越级进入了哈佛大学;起初在校园中至交了臭味相投的玩伴。直到后来他受到了众人的背叛!玩伴背叛他、母亲背叛他,大学教授背叛他,最后连他的亲兄弟也背叛了他。

    接连的打击造就了Ted日后的人格扭曲,终至成为大学炸弹客,错把邪恶当成一种引起众人注目的手段。我们不由得会想,究竟是Ted本身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过于僵化的体制(如调查局最初侦办的方式),同流的社会型态,不接受一个跟大众意见相左的存在。Ted在他投书调查局的著作《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上,表明工业社会使人类丧失自由;这不独是Ted的论调,英国著名哲学家艾伦‧沃茨(Alan Watts)早在六O年代便大量地阐述他对未来的洞见。只是在不同等的领域上,艾伦‧沃茨成功了;而Ted因涉及炸弹案被认为是个半调子的理论家。

    一九九六年四月,当警方以恐怖主义、谋杀以及制造炸弹为由起诉Ted时,他拒绝了当时的辩护律师所提出以“精神病”为由的辩护方向;俯首向法庭认罪。此一举措仅是为了捍卫他自己的理念;一个属于“非精神疾病”者所建立的理念,或对于未来社会的洞见与预言。剧中的犯罪侧写员Fitz切中Ted的致命伤,的确也成为了令罪嫌俯首认罪的关键。但我们试着回顾Fitz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家庭、婚姻关系的破碎,同侪的贪功与背叛。我们几乎可以形容,是Ted成就了Fitz;否则到今天Fitz仍只是一般探员,以他为首的司法语言学这门行为科学的论证仍只是纸上谈兵。

    但想想Fitz的经历,你认为是否值得?他不也是一个处在不同位置上的Ted" Kaczynski?他对受害者有同等的怜悯之心?还是只企求个人成就于世?观众自有公断,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说,善与恶的两面镜,或者天秤的两端上,每一天都有相同的案例(或事情)在发生;当我们太习惯依赖已知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人事物的本身时,我们也就成了造就Ted的同流。但我们都想成为同流,害怕穿光鲜的衣物伫立于一群黑衣人里头。这不就是我们啊?

     4 ) E08:A Big Win?(Finale观后更)

    Discovery这算是紧跟国家地理频道的步伐嘛~~~ 这部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新剧采用双时间线的推进形式,冷静地还原这段尘封历史: A)1995年,校航炸弹客案件重启2年之时,做了10年巡警的菲茨刚成为FBI侧写员,炸弹客是其参与的第一个案子; B)1997年,菲茨已经隐居山野不问江湖,但炸弹客卡钦斯基被捕入狱后,要求只与通过“语言鉴证学”追捕自己的菲茨见面,FBI高层想借菲茨拿到卡的认罪书。


    E08 A :Big Win? 期待中的双男主法庭斗智没有上演,这部剧挺有意思,套路有,反套路也有。 这场针对卡钦斯基的预审,卡反而不是主角,决定他性命的是舆论、法官、卡的律师。舆论绝不希望卡逍遥法外,法官希望保住自己的职业生涯,卡钦斯基的律师希望保住卡的性命,站在各自立场都没毛病。 当然,不得不说到菲茨,在这一过程中终于进化成功,找对了卡钦斯基的命门:他不怕死,不怕终身监禁,但无法接受以自己精神失常为辩护理由,无法忍受自己变成他所鄙夷的庸俗之辈一样。所以当菲茨带他到自己的木屋前,告知卡的律师已然背叛他,并向他描绘精神失常者受治疗的日常,以及“正常化”回归社会后的日常,你能感觉到志得意满的卡钦斯基的安全圈不断缩小,不断退却,一直退入自己的木屋,最后的庇护所。这一次对谈很重要,因为此时卡的心理防线已经开始崩塌, 菲茨还说对了一件事,就是卡钦斯基对于世界的理解很深刻,可是对于人的判断却总是错误: 这回首当其冲是他的律师,这位律师也算是人际关系操纵高手了,可参见她每次为卡带来的巧克力,东西不贵重,但胜在投其所好,并且强调我可是每次冒了风险偷带进来的哦;我和你是一国的哦,我在看了你的生平后更加深刻理解你了云云。大约卡的生平遇见的“理解”遇见的友善实在太少了,在这样的糖衣炮弹下,卡渐渐走入迷魂阵,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律师摆了一道。 另外一点,卡钦斯基信心满满地希望用制度漏洞击败制度,但他漏算了一点,就是1995年辛普森一案判决对于美利坚的余威犹在。卡钦斯基一案的主审法官誓要与伊藤划清界限,因而先是驳回卡提出的质疑搜查令的动议,其次拒绝卡提出换律师的申请,或者配合律师以精神失常为辩护理由走完庭审程序,或者去精神病院待一段时间证明自己没疯。卡又一次感到了绝望,他希望自我了结却被救下,所以只剩下一条路直接认罪避免庭审,勉强保住了宣言这份遗产,他最后在庭上的发言简直连不成句。 这是一场胜利,吗? 从FBI角度看,简直是大胜,完美,Don和几个主理人都得以再度走上康庄大道; 从法官角度看,职业生涯没有因此沾上黑点,平安度过; 从卡钦斯基的律师看,她保住了卡的性命,目标达成; 从受害人家属看,生活不可能回到从前,但卡没有逃脱制裁是一点安慰,家属在庭上的陈词很有力度,我记得有一句说给卡的:“愿你的死和你的生一样,孤独一人”; 那么菲茨呢?菲茨因为卡的认罪,重回FBI核心圈,可以参见之前他庭审的座位以及最后一次的座位,FBI的大佬握着他得手保证今后菲茨的职业道路将一帆风顺,菲茨的脸上却看不到表情。他的眼睛始终盯着卡钦斯基,隔着铁丝网那段凝望简直了。 到最后这件案子也彻底改变了菲茨,从此他看到信号灯就会有异样情绪产生,他也不想当绵羊,然后也不得不压抑这些,伪装成一只绵羊活着吧。


    E06-E07 :The Cabin E07结尾很妙,菲茨走进了卡钦斯基建造的小木屋,关上了门,一如曾经的卡钦斯基一般隔绝了世间。 这两集都在具体揭示哪些人哪些事将卡钦斯基和菲茨推进了小木屋,E06讲卡钦斯基,E07讲菲茨。 E06看完五味杂陈,卡钦斯基选择成为炸弹客主要原因还是在他自己,但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反社会:他的同学、哈佛心理学教授以及他亲弟弟都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助推的角色。 卡钦斯基前半生因为天资聪颖,永远都处于一个比他实际年龄成熟的求学环境中,并且没有朋友,同样聪慧的Doug是第一个走进卡内心的人;可对没有社交障碍的Doug来说,卡只是他的玩伴之一,而当某个玩伴和小女友比起来,孰轻孰重就不言而喻了。于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卡钦斯基在Doug身上实施了他人生第一次“爆炸”实验。 第二个走进卡内心的人哈佛心理学教授Murray,卡形容他是哈佛里的希腊天神,耶稣亲临。 在卡的人生中从没有人问他过得好不好,可是Murray问卡对世界的看法,并认真倾听。 卡钦斯基对于Murray的盲目崇拜和掏心掏肺,真的可以用“desperate”来形容。但前期有多倾慕,后期就有多绝望。卡只是Murray洗脑实验的试验品,而真正的实验过程极为不人性,要知道卡比他的同期更小更脆弱。几十年后卡钦斯基在回忆这段经历还是会落泪,足见伤害之大,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我相信也彻底改变了所有的被试者。他们的人生走向如何,没人关心,而毁掉他们人生的人呢,还是继续当他的人生赢家。 第三个人是卡的弟弟,回忆中可以看出两人一直以来关系都不错,我想弟弟小时候应该也是挺崇拜卡钦斯基的,毕竟有个智商超群不满二十就去哈佛的哥哥也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再长大一些,他们的分歧开始了,弟弟工作恋爱结婚,卡钦斯基则开始为弟弟打工,最终因为恋情受挫公开诋毁女方,导致卡被弟弟开除。这是卡住进与世隔绝小木屋的导火索。 这三个人,Doug只是觉得同学玩闹没有当真,弟弟只是做了寻常老板该做的维护秩序,只有Murray是有意施加伤害,并且作为心理学教授,他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他也知道卡对他的几乎病态的仰慕,却仍然乐在其中,枉为人师啊。 E07菲茨成为了破案功劳最大同时又是最不知名的功臣,他在媒体给的deadline之前成功运用语言鉴证学说服法官拿到了搜捕令;同时,Cole一人领导了几十人的特警组抵达蒙大拿,在等到搜捕令后,成功通过卡钦斯基的“熟人”,不费一枪一弹诱捕了卡,这没有战术布放和实战经验无法完成,看出来Cole在这方面是有真本事的。 菲茨没有等来他想象中的胜利和荣光,等来的是全世界的背离: Cole捕获卡钦斯基后,FBI内部通过无线听到这一消息,欢呼一片,互相拥抱high-five;菲茨等待着,却没有一个人主动走向他,似乎他与整场搜捕无关;菲茨一人回到办公室试图联系Natalie和妻子告知这一大好消息,没有人愿意倾听。 Cole胜利返还后FBI内部为其举办盛大的庆功宴,也没有人通知菲茨,因为他在切完蛋糕后独自一人来到现场。 在庆功宴上,菲茨从电视上得知,Don和专案组组长领下了所有功劳,所有来源于菲茨日夜颠倒废寝忘食的破案关键全都改头换面成了组长的原创想法,这一幕伴随之前种种彻底击垮了他。 于是他深夜驱车,不顾信号灯,一路来到了卡钦斯基的小木屋,关上了小木屋的门。 我之前在E05评论里说,菲茨性格当中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会导致他的身边空无一人。可是真看到这一幕,还是受到不小冲击:菲茨败于自己,也败于人情,败于办公室政治。 卡钦斯基曾说过“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 too”, 是啊,菲茨,你不能既希望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混蛋,又希望所有人接纳并喜欢一个聪明的混蛋。


    E04-E05 :An Artist or An As*hole? E05的信息量很大,一是更多维度地展现了菲茨是个怎样的人;二是慢慢揭示菲茨如何从1995年的意气风发沦落到1997年的与世隔绝,这集已有很多苗头。 这两点可以合并起来看,有因果关系。这集看完估计会多很多菲茨的负性评价,有人为Tabby抱不平,有人为Natalie。 我看下来,菲茨身上有个非常奇怪的特性:真正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和真正帮助他的人并不是同一批人:真正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卡钦斯基算一个,大老板Don算一个;真正帮助他的人,Tabby算一个,Natalie算一个。 延伸出的第二个特性是:真正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对他的伤害也很大,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希望赢得认可;而真正帮助他的人,反过来菲茨又有意无意地对她们施加伤害: 真正对菲茨产生影响的人: 1)卡钦斯基不必说,因为这是菲茨一定要破的案子,拿下卡钦斯基之后意味着扬名立万;但是菲茨对于这位炸弹客产生的共鸣也是不一般的,很大原因是因为菲茨也总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之前当巡警被日常琐碎困住,终于做上侧写员却被FBI的官僚主义困住,被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的孤独感困住,所以他对卡钦斯基的侧写极度深刻,甚至把卡钦斯基的弟弟也吓到。 只是卡钦斯基也不是凡人,才不会因为区区嘴炮就缴械;既然菲茨的荣耀是要踏着卡钦斯基的毁灭为代价,那么卡对菲茨自然不会客气。 2)Don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一开始菲茨进FBI是以Don和Cole为标杆的,但菲茨很快发现Cole对炸弹客的分析是B.S., 而且刚愎自用听不进反对意见。但是Don不一样,他虽然不会全盘否定Cole,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愿意给新来的刺头露脸的机会,有情势所逼的原因,也有Don对菲茨能力的信任。我相信Don对于菲茨和Cole业务水平孰高孰低是有判断的,之所以一直倚重Cole是因为,对于所有领导者来说,下属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忠心,是服管,是合群,是服众,而这四项菲茨统统都败下阵来,而菲茨至今不知道自己败的原因。 Don在E04选择听取菲茨的策略是他职业生涯的一场豪赌,他比菲茨更紧张,因为他是直接面呈司法部长的那个人,是直接领导这支队伍的人,而这场豪赌在他看来输了,极度失望之下他对菲茨说了重话,就是说菲茨自认为是艺术家,其实只是非常容易替换的又一个混蛋罢了。菲茨因为这句话受到严重冲击,一直持续到他回家都无法排解。 真正帮助菲茨的人: 1)我本来以为Natalie在菲茨心里有些地位,因为至少两人可以对话,Natalie对菲茨又是完全接纳的;未曾想菲茨在E05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我觉得菲茨是清楚Natalie对他的好感的,当他需要Natalie的帮助一同查案时,赶到她家第一句话是我和我老婆分居了,这句话要说没有一点诱导性就太白目了。当案情理出眉目,Natalie希望进一步时,菲茨却作无辜状,这就太白莲花了,你要真是一朵白莲花,那就完全谈案情呗,提你和你老婆的关系作甚?所以Natalie才会说原来你只是把我当做接近卡钦斯基的工具。 2)Tabby在E05让人心疼,尤其离开前对菲茨说的那段话“我曾经仰慕你,希望成为你,我想终于有一个人在我身上看到了特别之处,我终于不再是一个困在办公室的外勤人员了,我以为可以做一些很酷的事,我以为可以做得更多。”可是菲茨在利用完Tabby冒着丢掉工作风险查来的线索,自己重回专案组,又亲手把这份珍贵的感情打破。菲茨如果愿意努力一把,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只是Tabby对他也一样,是接近卡钦斯基的另一个工具,在FBI内部的工具,菲茨既然已经重回专案组了,Tabby功效也失去大半了;他也从没有将Tabby视为equal,如果有,Tabby走之后他不会有那带有明显轻蔑的表情。 从感情上来看,菲茨这样的人设犯了观众的忌讳;从人物塑造上来说,编剧是成功的,写出了菲茨的灵性脆弱,也没有回避他的阴暗面:因为菲茨既是一个犯罪分析的艺术家,又是一个冷酷功利的混蛋。 “你会有报应的,走到尽头时你会发现你身边空无一人”。Tabby后来一语成谶~~~


    谢谢友邻@jinkie的补充,菲茨对于Tabby和Natalie的不在意也有性别原因这一层,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背景下看,职业女性所受到的轻视可见一斑;虽然今天很难说有质的改变,但至少在米国大部分正常人得做到政治正确。 至于也有友邻说Tabby出局这件事是Don的决定,菲茨没有决定权,这是事实;但对Tabby来说,我冒着失去工作的风险为你菲茨找来了关键线索,Don决定我出局是一回事,菲茨你有没有为我争取是另一回事,争取不下来的情况下你怎么看待我出局是我最关心的事,菲茨对此的态度很冷淡:你当初给我地址的时候就该想到这个结果了。这是让Tabby和观众觉得齿冷的。


    E01-E03:A Kindred Spirit? E02菲茨与卡钦斯基见面之前,FBI高层对菲茨说:我觉得卡钦斯基只要求和你谈,是因为他认出了”A Kindred Spirit”,要利用这一点。 果真如此?卡钦斯基怎么看菲茨?从两人的三次过招,卡并没有将菲茨看作equal,他非常有条不紊、又非常残忍细致地,试图摧毁向自己发起挑战的,菲茨的精神世界: 第一回合: FBI策略:与卡钦斯基建立联系,让他觉得与你菲茨有共鸣,你在帮他免于坐电椅之苦; 卡钦斯基应对: 主动提出交换个人感受——建立联系,不动声色地赢得谈话的主动权; 几次告诉菲茨,你和其他人不同,你我都期望自由,而我只选择了你——共情强化这种联系; 最后调侃地对着镜头说菲茨做得还不错——让FBI错觉渐入佳境,胜利在望 回头想想,这句话带着调笑的意味,像是一个成年人看一个学步的幼童,哎呀,居然还是蹒跚地走起来了,还不错嘛~ 另一个线索,是卡离开审讯室之前,对菲茨说给我带点邮票和纸笔,我要回很多信。估计卡的言下之意这次会面不如给人回信这件事重要。 而菲茨和FBI却认为这次见面向目标迈进了一步,依然摩拳擦掌,尚不知风雨欲来。 第二回合: FBI策略:不带感情,不谈理论,用证据狠狠打击,让卡意识到认罪是唯一选择。 卡钦斯基应对: 让菲茨掌握主动权,静等其呈现FBI掌握的所有证据——再度摸底确认证据链; 说如果认罪是唯一选择,那么我同意——假意放弃抵抗,菲茨与高层开始放松; 然而真正的卡钦斯基碾压才刚开始: 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你?所有能指证我犯下罪行的证据都是在我的木屋里搜查的,而这搜查令基于你菲茨独创的语言分析学而来,你在哪里受的这门学科教育?你是拿了博士还是硕士学位?还是你10多年巡警生涯里的涂鸦管制铸就了你的语言学造诣? 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你了?应用毒树之果理论,你就是那棵毒树,所有因你语言分析得来的证据都被污染了,都将作废。 这算是很直接地表示出对菲茨的看法了,简直就是一种精神凌迟,你能从菲茨的表情中看到他的尊严在一片片剥落(PS这段萨姆将那种濒临窒息的感觉演得极好,心疼一秒),没有高学历,只能做小镇巡警,还不得不做了10来年,每一件都是菲茨跪求放过的痛处。如果卡将菲茨视为同类,恐怕不会这般釜底抽薪。 FBI迅速将菲茨视作弃子,但菲茨却不愿罢手,这里可以看出菲茨的心理弹性很好,在受到这般重创之后还能调整情绪及策略,并且在没有外援情况下只身赴会。 第三回合: 菲茨策略: 我准备离开了,离开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假意放弃重现; 我和你一样放弃现代生活,每天枕着你写的宣言入睡,因为我崇拜你——试图引起共情,但那句崇拜,作为旁观者听得有些假; 指出卡钦拒绝认罪等于放弃承认自己是炸弹客,那么所有炸弹客希望带来的变革以及希望留下的遗产都将作废——两难困境,要么承认是炸弹客享受legacy,要么否认成为自由人失去崇拜者的尊重。这招其实不错,有那么一瞬间让卡陷入思考。 卡钦斯基应对: 我只是在技术层面会被宣判无罪,因为我是FBI草率工作的牺牲品,并不会直接否认我是炸弹客;我只不过用制度中的漏洞击败制度。 至于一直说我的legacy,那么菲茨你的legacy呢?你的legacy是我。你穷尽一生都极度渴望尊重,极度渴望证明你比其他人要聪明,有那么一刻,你是的,因为你抓到了炸弹客;可是现在我马上就要自由了,你也马上就要变回那个一事无成的愚蠢巡警,最可悲的是,你对世界一点改变都没有。你这一生最多你只是对我的拙劣模仿而已。 这场攻击更为冷血彻底,第二次大多围绕在菲茨的证据链,这次则完全否定菲茨的价值;并且不无冷酷地戳破,你菲茨不是我的镜像,充其量是我的回声而已。 但是仔细分析,卡钦斯基为何会如此这般人身攻击,是不是也因为他对于菲茨有一些难言的恼怒? 第一层恼怒,被捕本不在卡的计划之中,因为其脱罪计划是在被捕以后做的。那么卡的恼怒就很好理解了,菲茨的介入打破了自己全能又隐秘的“革命者形象”。 第二层恼怒,即使被捕,卡也没想到自己168智商+博士学位+ UC Berkley最年轻教授这样的高知,会败在一个小镇巡警的手上;所以他坚持一定要面对面这位传说中的菲茨,也许他期待是自己的equal,或者是世外高人,然而却是一个试图以同类甚至崇拜者自居,并不与卡在同一认知水平的,一眼就能看到底的菲茨。 第三层恼怒,菲茨在进化,从策略上他在习得,用子之矛攻子之盾;在应激上,这回菲茨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他一直撑到卡视线之外才流露出这一面;这次见面,菲茨的言论其实也击中了卡钦斯基,这可以从卡在菲茨离开后的神情看出。一个在不断进化又不轻易言败的菲茨,对卡而言,他想象中的的脱狱之路将充满未知数。

     5 ) 我炸的不是人,是工业社会

    现在连 Discovery 频道都出原创 Drama 剧集了,各个流媒体是要逼死谁。这部仅用了 78 个拍摄日、不足两个月后期+剪辑的犯罪剧系列,第一季基于上个世纪声名昭著的炸弹客 Theodore John Kaczynski 的真实事件改编。第一集我给4颗星。


    “The big problem is that people don't believe a revolution is possible, and it is not possible precisely because they do not believe it is possible.

    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并不相信革命是可能的
    而真正导致这一问题的正是他们对这可能性存在的不可信”

    原名 Manifesto(《宣言》),《炸弹客》着眼于 FBI 侧写员 Jim Fitzgerald 如何从 Kaczynski 给 New York Times 写的一封信开始着手到将凶手绳之于法的全过程。

    Jim Fitzgerald 这个角色是真实存在的,自 2007 年他从 FBI 退休之后,个人舞台慢慢地移向了好莱坞,不仅担任 CBS 长命犯罪剧 Criminal Minds《犯罪心理》的技术顾问,还著有出版 A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Mind,同时也是本剧情节设置的来源之一。

    真实版 Jim Fitzgerald

    或许真实的 Jim 只是一个尽职的 FBI 探员(先不管在真实历史上,最终让 Kaczynski 落网的是其亲生兄弟认出了他行文的风格),但由 Sam Worthington 扮演的 Jim 在《炸弹客》当中,很明显肩负着比破案更重的任务。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 Kaczynski 这位智商 167,获得数学系 PhD 学位的前 UC Berkley 教授成为连环杀手背后的原因。首集对 Kaczynski 的描述不多,除了对邮政系统的独白和一连串从视觉上、从 FBI 口中传达出来的爆炸地面及受害人照片外,对于这一人物没有任何直观的刻画。Jim 在开篇被安排在北加州的森林里隐居并不是受原型影响,而是编剧在某个侧面希望将真实的 Kaczynski 投射在这个角色当中,借以构建起他与 Kaczynski 之间较之历史更强烈的联系。

    真实版 Kaczynski

    《炸弹客》将两条时间线反向交叉铺排,一条是 1995 年 Jim 开始参与炸弹案重启,另外一条则是两年后 Kaczynski 被捕要求与他面对面交涉,也即是开篇的时间点。

    拥有高智商、获得数学 PhD 学位之后的 Kaczynski,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隐居在 Montana 郊外,亲手为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远离电和自来水,专心研读了社会学和哲学好几年,这此期间习得了非常多的野外生存技能。这与他抵触工业社会的哲学是相一致的,Jim 的隐居或者是试图走进 Kaczynski 内心世界的一种尝试。

    “他们想让你为了薪资、奖章、更大的电视而放弃你的人性和自主权。”

    早在第 1 集中通过 Jim 和妻子、朋友之间的简单互动就已经铺垫了他或许是能接近 Kaczynski 心理的最佳人选这一设定:即使是处于自己的 Quantico 毕业聚会上,少言谨慎的 Jim 仍然觉得非常局促,还在在进入 FBI 之后对官僚主义的不满。


    编剧希望通过增强剧中 Jim 对 Kaczynski 的同理心来讨论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伤害,但和《炸弹客》的的理性讨论不一样,后者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态度和方式。

    “What worries me is that I might in a sense adapt to this environment and come to be comfortable here and not resent it anymore.

    让我忧心的是,我逐渐适应了这个环境并越来越变得舒适自如,而不再对此有所愤恨。”

    在片尾完整出现的、他寄给 New York Times 的那一本《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完整叙述了 Kaczynski 对于工业社会的态度和执行这一连串爆炸行为的动机。由预告内容来看,第二集将会更加详细地详述这一本 35,000 字的宣言。

    Kaczynski 所坚信的哲学体系全部来源于其所研习的人类心理学模型,并建立起非常分明的针对现代科技的道德评价标准,但这种评价标准又是基于这一种或另一种科技对人类福利的武断、不全面的影响。他所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工业体系成功幸存(经过大量、长期的痛苦)所带来的痛苦并不就见得比完全崩溃来得要少”,为敲响世人警钟,避免更大面积的痛苦和死亡,用于警醒世人的尝试所带来的少量痛苦和死亡也是值得被忽略的。

    Kaczynski 对于工业社会带来人类消极影响考虑是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的,但这并不能为其的杀人行为正名,任何破坏公共、他人的利益的行为都应该得到制止。

    期待后续的发展。

     6 ) 科技表示这锅我不背,以及缺爱的熊孩子破坏力如何爆表

    按理说,这是一部有野心的剧集。有野心的意思是案件和解谜都不是终点,有些更深、更具普遍意义的主题要探讨和表达。

    双线叙事,然后合成一股。一条线是95年的破案,写不再年轻的新进探员Fitz加入Unabomber专案组,写他怎样不囿于权威和威权独立思考,怎样独辟蹊径抽丝剥茧,怎样废寝忘食浑然忘我,怎样不择手段不惜伤人,怎样被排挤被抢功,怎样感到迷惑而离群索居;另一条线是97年的审案,像Ted一样在荒僻的小屋里独居两年的Fitz为了夺回功劳也为了“找到答案”,开始了和Ted的几次交锋:

    第一回合Fitz试图拉近关系,以“我懂你”的姿态“帮”你选最好的一条出路,Ted挑明Fitz不过是想摆脱自己的职业困境放手一搏,更反戈一击说我之所以对你另眼相看恰恰是因为你跟我是同一种人,你看待语言的角度不同,这就是摆脱奴役、重获自由的第一步,臊眉耷眼的Fitz险些给策反,完败

    第二回合Fitz把手里的证据都摆给Ted看,告诉他铁证如山,plead guilty是对他最有利的选项,Fitz反击说这些证据都来自对小木屋的搜查,而那张搜查令只建立在你创立的“鉴证语言学”所给出的孤证上,我只要在法庭上揪住这个薄弱环节穷追猛打,所有这些“铁证”就轰然坍塌,随之一起毁灭的还有你的信誉、名声和前途,以及你心心念念的“鉴证语言学”。完败。

    第三回合Fitz自觉抓到了Ted的痛点:认罪你还能以“Unabomber”之名永存于世,如果否认而且脱罪,你的manifesto就只是澹妄诳语,连你自己都不敢认的宣言,还指望有人相信吗?自由和legacy,你总得放弃一样。Ted说你跟我提legacy?我才是你的legacy吧?你急于要我认罪,难道不是因为你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证明自己不一样,宣示自己比任何别的人都聪明,难道不是因为抓到我,是你仅有的、最大的成就?下一个镜头,Fitz离开,两个人在没人看得到的地方,不约而同地扶住墙捂着胸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一回合,算是Ted惨胜。

    最后一个回合,Fitz带Ted来到他被连根拔起的小屋,告诉他律师打算用“精神异常”为他辩护,告诉他你以为最坏的情况不过一死?不不不他们连这个也不会给你,你会...被“治好”,会变“正常”,会重新回到社会,跟你所鄙视的任何一只“羊”一样,过那个你用了一生反对和抗争的人生。这一次,连杀身成仁的机会也没给你留下。当Ted失掉他一直以来的风度和冷静,像被逼到墙角的困兽一样詈骂和摔打,Fitz知道这次他赢了。

    然而真是他赢了吗?击败Unabomber的,究竟是不合群的探员,还是无形无质又无远弗届无所不能的社会规则,或者负责“抹除”“异端邪说”的“他们”?Ted认了罪,他是个殉道者,是个战士;他虽然屈从于法律,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Fitz呢?他所描述给Ted的那个,让一个连环爆炸案的嫌犯恐惧到宁可坐一辈子牢的“正常”生活,不正是他自己已经过了半辈子,还将再过半辈子的人生?所以,究竟是谁,还要坐一辈子的牢?

    *******************************

    我并不认为Ted关于现代科技的想法是什么深刻洞见,我甚至不觉得它新鲜:

    “科技成为了事实上的控制者,它迫着人们一刻不停地追求更快的车,更高的楼,更强大的电脑,更聪明的电话;如果这一切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它也早已偏离了那个轨道,成了人们纠结、纷争、身不由己的源泉。人,成了机器的奴隶”。所以,“科技社会本质上是反自由的,要想重新获得自由,必须毁掉科技,回到更原始、更本真的生活形态里去”。

    然而“更原始、更本真”的田园生活,真的美好过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的辛苦,可能仅能温饱,最大的奢望,不过风调雨顺;孩子不一定生得下来,生下来很可能养不大;生了病基本看命,再富贵的大人物也未必有的救;遇到灾年离乱,易子而食不是一种修辞。就算一切太平和顺,一直被生存压得透不过气的人,连一件衣服都要自己种棉、收棉、脱籽、纺纱、织布、染色、浆洗、裁缝才能上身的人,就“自由”了?就摆脱奴役了?

    “没有科技的美好生活”不过现代人自带滤镜的矫情想象。科技让我们活下去的机会更大,成本更低,交流更容易,科技让我们走得更远,见得更多,视角更全面。更重要的,它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可供利用的资源更多,它使我们的获得,不必以其他人的失去为代价,使我们的自由,不必以对别人的奴役为前提。今天的任何一个城里的普通人,在物质上的享受都不输古代贵族,但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家里都没有“下人”。今天我们不必再面对“让儿子饿死还是让母亲饿死”的选择——这个星球上依然每天都有人死于食物匮乏导致的营养不良,但那绝不是因为科技,而是因为没有科技。

    况且,就算要“回滚”到没有科技主宰人类的幸福时光去,回到那一步算结束呢?消灭电子产品、消灭电气机械、消灭蒸汽机、消灭锄头镰刀这些铁器、还是消灭驯化畜养和种植?打从树上下来开始,人类哪一天、哪一步没有技术的存在呢?Ted要宣布科技的罪状,却滑稽地选了邮政系统来作为恐怖袭击的目标——邮件的系统传递,难道不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就早已存在的?反对它,你到底是要说什么呢?还有,你在丛林木屋里的本真生活,却也没阻碍你骑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到镇上读几书架的机器印刷出来的图书——再老旧的自行车,难道是可以徒手造出来的?没有科技,你一辈子接触到的书,可能也没有一个书架上陈列的那么多。

    科技不是丧失自由的根由,人才是。

    *******************************

    Ted和Fitz共同恐惧的,是现代社会下人的异化。Fitz两次描绘过他在深夜的十字路口等红灯过去的体悟,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然而他依然机械地,顺服地,停在路口等绿灯亮起。与其说这是科技对他做了什么,不如说是外来规则已经内化为行动准则;“合群”的压力,塑造了一部分的他。

    在最后一次谈话中,Fitz耐心地描摹了Ted以精神异常脱罪后的正常生活:“......他们会把你关到精神病院去,然后用那些“疗法”——威胁、惩罚、奖励,直到把你彻底治好。可能得花好多年,可你肯定会被“治好”的。你会变成“正常”人,你会重新回到社会。你会有信用卡,公寓,衣柜里挂着商务休闲装...你会有份坐办公室的工作,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你会买部手机,第二个月买台电视,要是奢侈点再买部任天堂。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电视直到睡着,每个周末去商场,逛逛电器城,心里琢磨着是现在换台20英寸的好,还是再攒攒钱,换个更大的?...可能有人认出你是Unabomber,你回答他‘是,我是,不过我那时脑子有病。我现在都治好了。’然后,你回家接着看电视去了。你甚至记不起来你曾经想要的东西,想说的话。”

    如果治好了的Ted再加把劲儿,凭借数学天分做个火箭科学家,把城里的小公寓换成郊区的大房子,娶个金发的trophy太太,生两个孩子,大的是儿子,小的是女儿,养了条名叫fluffy的狗,两部车,一部福特sedan,一部SUV,周六除草,周日上教堂,每年旅行两次,一次去滑雪,一次去海边。咦,好像这叫“美国梦”来着。

    这是真正捆住我们的东西。高度的分工使人退化为大机器上的小零件——我不是在说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我是在说格子间里的你、在7-11排队的你,我也是在说觥筹交错间的你、商务舱和五星酒店里的你。学会反思、总是发问的零部件,机器表示不太喜欢。所以,社会期待、群体压力铸好了模范,它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幸福”的、“成功”的、“值得一活”的人生,人“应该”喜欢什么,“应该”厌弃什么。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不挺好么?

    Fitz觉得不好。1997年的那条线上,Fitz去找从前的合作伙伴、语言学女博士Janet,说出自己的纠结和痛苦:

    Fitz:“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么...无力。”

    Janet:“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

    Fitz:“如果每个人都是这种感觉,那我们做了什么吗?什么都没有。我们喜欢那种感觉,喜欢那种被困被束缚被打败的感觉。也许自由比奴役更让我们害怕。”

    Janet:“事实就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生活,你只能忍下去,活下去。”

    Fitz:“不,这不叫生活,这就是活着而已,这叫梦游。看电视,吃垃圾食品,天天上班好为了谁去成就点什么。从来没人做点什么,连试都不敢试,除了Ted。

    Janet:“是!他试过,可是Fitz,他是Unabomber,他是个坏人。”

    Fitz是愤怒而迷惑的,他不甘心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钉。这不甘心赶着他从穿制服的小巡警变成联邦调查局行为分析部的探员,赶着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破了几百人忙了好几年的案子。他渴望名声、荣誉、权力、尊重,他渴望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此不惜出卖尊敬他的伙伴,不惜利用Janet的好感。但他更害怕平庸,害怕“未经审视的人生”,甚于害怕孤独。他远远近近目之所及的地方,只有Ted一个同伴。他抓住Unabomber是为了功成名就,但他同意去劝Ted认罪低头,是为了向同路的先行者、与整个现代社会作战的堂吉诃德,求个辗转反侧、求而不得的答案。

    Ted没答案。他看对了问题,却给错了解法。童年的创伤和性格的偏执,使他虽然敏锐地看到人的普遍工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主义的泛滥、独立思考的式微,却给不出现实的解决办法,只能归咎于“机器”“科技”,只能主张人们都退出都市,退回山野丛林中去,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他认为这样,被异化的人就能得救,被剥夺的自由就能取回。如果不行,“就算作为一个人死去,也好过当一个机器上的齿轮苟且偷生。”

    剧集的末尾,Fitz又一次停在深夜的十字路口,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等着红灯过去。他没找到他的答案,而且,他依然只有一个人。

    *******************************

    Ted和Fitz的孤独,其实并不难懂,也一点不少见。

    有一个问题终极性地把人从“动物”的类别里分离出来——“我想怎样过完我的一生?” 而所谓“自由”,也许就是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权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高级”的烦恼。但一旦开始想它,相信我,你就再也不能不想了。好消息是,清醒自觉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起,你向“人”的进化就已完成。坏消息是,这种自觉使你再不能容忍别的什么人把答案写好硬塞给你,把剧本写好要你照着演。Ted的反抗很激烈,他成了Unabomber;Fitz的反抗比较温和,他离开了贤妻在怀、幼子绕膝的“完美”探员人生,一个人走进了Ted同款小木屋。

    在这个意义上,自由并不是一种blessing,“寻找自己的路”的定义,天然捆绑了“孤独”。“自由”的吊诡在于,你一旦开始意识到它的存在——意识到你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意识到你只欠你自己一个人生——它就像个流氓软件一样再也删不掉了,你无法回到“没意识到”的状态。对“醒”过来的人来说,“成功人生”是好的,但它必须是“我自己的选择”。

    Ted的弟弟说,哥哥在牢里呆着也许更好:一日三餐热汤热水,有人照顾,有人保护,连牢房的尺寸都和哥哥的林中小屋差不多——他在那小屋里离群索居地过活,跟坐牢又有什么分别?

    Ted说,如果世上真有种药,吃下去就能把我变“正常”,让我能不再想所有这些...问题,我想我可能真的选择把它吞下去。不过,那必须是我的选择。

    “有什么分别”吗?就是这个分别。

    *******************************

    不为了政治正确,有些话也不能省。Ted是天才,也经历了非常残酷的对待,他有一切权利愤怒,但没有任何权力迁怒;他有一切权利追寻自由,但没有任何权力用暴力胁迫别人一起走;他一生呼号捍卫“自由”,然而那些受害者的人生道路,难道不是被他强行截断和改变的?夺走他们选择自由的,难道不正是Ted自己?

    Ted智力上很早就已成年,但他心智从未成熟:他仍然依靠哭闹吸引父母的关注,只是哭闹换成了邮件炸弹和恐怖威胁;他一直停步在“反叛”权威,像个青春期的熊孩子,好像社会什么样,权威能说了算似的;他应对成长的烦恼就一条——“我不长大了”,幻想着永远停留在小时候,没有问题的、充满安全感的小时候。人类从刀耕火种走到现代社会,这条路是回不了头的。就像人总要长大变老死去,它也无人能够阻挡。Ted聚焦在“发展”带来的问题上——人的异化、机器对人的控制、战争、环境恶化,但他怎么能够对发展给人类福利带来的巨大飞跃视而不见呢?有问题就一个一个解决,有危机就一个一个化解,这是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幻想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麻烦,Ted真的只是个缺爱的熊孩子。

     短评

    电视剧本身一般,但UNAbomber很有意思,美国真是太多这样的high functioning sociopath,所以创造力源源不绝啊。Richard Stallman也是这样的,喜欢玩文字游戏,GNU也是一个递归缩写。某种程度上Elon Musk也是这样的人。还有表现对法律程序的注重,更多体现是活在观念世界里。

    5分钟前
    • S/Z
    • 还行

    语言学侧写是全剧的精华,至于大段大段不被上司信赖、跟老婆孩子离心离德、男主本身被诱惑,all,bullshit,满满套路,肥肠无聊。

    10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一颗看透螺丝命运的螺丝的故事。

    14分钟前
    • 南赫
    • 力荐

    保罗你又双叒叕演反社会人格了 Orz 包子似乎电影路不太顺利都来演电视剧了 Orz 嫌弃拍摄手法老套的请看右下角 Discovery 台标不谢

    16分钟前
    • iPhone X
    • 推荐

    Sam当初阿凡达起点太高, 奈何演技跟不上名声, 结果消失了那么多年, 现在进军美剧总算是挑到了个好剧本, 老实的外表下有股韧劲, 挑战官僚制度和傲慢的高智商罪犯, 算是奉献了合格的表演.

    21分钟前
    • DrMatthew
    • 推荐

    想捉住魔鬼 就得先变成魔鬼 感觉又是一部高手对决相爱相杀的汉尼拔啊!

    25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开始觉得摄制有股说不出的穷相不过一旦投入剧情就忘记这档事了。案件结清后的最后一集别开生面,卡钦斯基在司法系统里的“遭遇”真是讽刺(司法系统真可怕啊哪怕智商167没学过法律也是分分钟被玩弄)

    30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2017美剧真是疲软。这部算是很大的惊喜了。往往大量闪回、和现实对照的写法都不讨巧,但是这个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3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镜头语言好 男一演技跟不上趟

    37分钟前
    • .
    • 推荐

    【A+】1995年所发布的那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搏击俱乐部》的创作,而后者在二十多年后又成功影响了这部依据“航校炸弹客”案件所改编的美剧——《追缉:炸弹客》。事实上,无论是叙事节奏、人物塑造,还是视听风格,都精巧的无可挑剔,完全就是大卫·芬奇的调调(尤其是第四集开场信息量极大的交叉剪辑,完美习得其精髓),甚至在整体质量上都不输同年的《心灵猎人》。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看见那些最顶级的「罪案剧」应该是什么标准。

    41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现在看来,Kaczynski说的都没错

    45分钟前
    • 熊仔面
    • 力荐

    一段云淡风轻的反社会独白之后,炸弹突然爆炸。仅仅这个开头,足够抓人且惊艳。

    50分钟前
    • 鼓捣鼓捣屎打嘚
    • 力荐

    国内的作者和编剧们都来学习下,什么才叫侧写师,不是看几本教材和小说,然后靠着想当然就可以创作侧写师题材的文艺作品。

    53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编剧强大,剪辑色调镜头无可挑剔,再加上演员,五星。最后一集大结局很精彩,场景、镜头切换、内心戏、力度相当到位

    56分钟前
    • 力荐

    1、极简的深邃,不炫技的好。2、看演员表才认出保罗贝坦尼,不知道是脸盲症加重还是演技手术刀。第六集教科书。3、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心态。普通人靠烟火气能化解孤独和寂寞,对于绝顶聪明的人反而更难。但他们中有人能去写瓦尔登湖,运气如童话或许能成为谢耳朵,一旦成为恐怖分子,没得辩解

    57分钟前
    • 小九儿
    • 力荐

    社会学必看剧集,不,人文社科类学生必看的剧集,卡钦斯基作为一个新卢德分子,知行合一,地下室地板高于双标白左的阁楼天花板,《宣言》水平高于97.97%的文科论文。本剧双男主都很赞,期待华盛顿的第二春,帮助菲茨的女教师居然是金刚狼的银狐。。。

    1小时前
    • nothing传叔
    • 力荐

    人设太单一,大部分人,你永远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没有任何惊喜,弃

    1小时前
    • nicebei
    • 还行

    旁白参与叙事,爵士乐腔调的“ 公民凯恩”,节奏见功力,我喜欢的犯罪心理素材

    1小时前
    • 滕雅望
    • 力荐

    保罗贝坦尼演了个非常神奇的角色,山姆沃辛顿似乎也在期待着职业生涯第二春,剧本身这么优秀的情况下,我觉得不差《真探》。Ted在1993年以F.C.为署名发布《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宣言,1995年落网,而1996年恰克·帕拉尼克写出主题相似的<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

    1小时前
    • zephyrus
    • 力荐

    精彩度不输《心理神探》。犯罪学真是一门深刻拷问人性的学科,从各种黑暗角落扫出所有人性的蛛丝。追缉的过程不止是一场智力之争,也是把自身人性押上赌局的临渊而立。案件与人物的悲剧性,使你看完后非但无法松一口气,心境反而愈发凝重。自由不是取消所有红灯,而是假如没有红灯,绿灯就成了混乱的象征。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